俄羅斯曝光絕密文件,若與北約開戰,預先打中國的這兩個海上鄰國

英國的“金融時報”是個很奇葩的媒體,經常“泄露”出一些驚世駭俗的小道兒消息。

今年年初,“金融時報”就曝出了一個“驚天大瓜”,一口氣公開了29份俄羅斯的機密軍事文件。

據這些文件顯示,如果北約與俄羅斯開戰,俄羅斯將對日本韓國展開大規模攻擊。

那麼,這就奇怪了。

俄羅斯和北約的主戰場不應該在歐洲嗎?

為啥俄羅斯要先爆錘日、韓這倆“吃瓜群眾”?

徵兆

據“金融時報”的爆料,俄羅斯這套機密軍事文件一共有29份,制定的時間是在2008年到2014年之間,並非最新的計劃。

這套文件顯示俄羅斯始終重視北約對自身安全的威脅,並擔心一旦雙方開戰,其空虛的遠東地區會成為美國及北約的重點攻擊方向。

而日本、韓國都建有大量美軍事基地並駐有美軍重兵,勢必會在戰時成為進攻俄羅斯遠東的前進基地。

因此,作為預防性措施,俄軍將位於這兩國的160個目標作為重點攻擊對象,其中包括美軍和日軍、韓軍的聯合指揮部、軍事基地、雷達站、鐵路、橋樑、道路等大批與軍事相關的設施。俄軍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過預防性打擊,打亂敵軍的調動與集結,從而保衛自己的東部邊境和領土。

根據報道,俄軍對日、韓的作戰計劃秉承了一貫的“粗暴”作風。例如:有一項計劃是俄軍出動圖160戰略轟炸機,一口氣空射12枚遠程巡航導彈,對日本的一個雷達站進行飽和式攻擊。據俄軍評估,此次打擊的成功率高達85%。

由此可見,俄軍如果對日、韓出手,絕對是雷霆一擊,絕對不會手軟。

那麼,這就奇怪了,在這套作戰計劃制定的時候,俄羅斯和西方的關係還沒現在那麼差,可為什麼俄軍要進行如此“極端”的戰備呢?

其實,這和美國的對俄政策是息息相關的。

2006年,北約召開峰會,而這次峰會的召開地點十分具有挑釁意味。具體是在哪呢?

里加!

里加可是拉脫維亞的首都。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地盤上開北約峰會,對俄羅斯可謂是“騎臉輸出”了。

與此同時,美國在斯大林的故鄉~格魯吉亞也在搞事情。

2003年,在美國的操縱之下,“玫瑰花革命”在格魯吉亞爆發,過去擔任過蘇聯外交部長的格魯吉亞總統~親俄的謝瓦爾德納澤被趕下台。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的傀儡~薩卡什維利。

當時,格魯吉亞境內的南奧塞梯一直想加入俄羅斯,在各方妥協之下,其保有了很大的自治權

而在薩卡什維利上台之後,這種脆弱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薩卡什維利對美國採用了一邊倒的政策,不但拿了美國7億多美元的軍援,還派兵到阿富汗給美軍助戰。從2006年開始,格魯吉亞政府對南奧塞梯也開始下手。

最終,在2008年8月,趁着俄軍總參謀部搬家的當口,格魯吉亞傾全國之兵,用時7天,“收復”南奧塞梯。而4萬俄軍則僅用5天又“解放”了南奧塞梯。

雖然南奧塞梯戰爭僅僅是一場規模不大的地區性衝突,但這卻是北約進一步東擴的明顯徵兆,也給俄羅斯好好提了個醒。

因此,俄軍在2008年就制定針對北約的反制計劃,沒什麼令人詫異的。

那麼,下面就來看看,俄軍的反制計劃為什麼會針對日本和韓國?

未雨綢繆

奧巴馬時期,美國的戰略重點開始轉向亞太地區,這也就是所謂的“亞太再平衡”。這個陽謀的主要目的雖然是以遏制我國為主,但同時,牽制俄羅斯的意味也十分明顯。

蘇聯解體後,北約的東擴就一刻未停,從小心翼翼的試探到明目張胆的擴張,對俄羅斯戰略空間的壓縮是步步緊逼。同時,為了在東亞地區製造緊張局勢,美國在東亞地區也沒閑着。

在前文所說的里加北約峰會召開前,美國就提出北約與亞太地區的日、韓、澳和新等國加強合作,建立夥伴關係。

這個提議雖然在這次峰會上沒有得到北約其他國家的積極回應,但是,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此舉就是將北約“亞太化”的一個明顯信號。

在美國提到的這4個國家中,澳大利亞新西蘭因為路途遙遠,對俄羅斯並不能構成實質上的威脅。不過,日本和韓國就完全不同了。

日、韓與俄羅斯東部邊境只是咫尺之遙。美軍在韓國駐紮有3萬人左右,在日本駐紮有5萬左右,囊括了美陸、海、空、陸戰4大軍種。其中,日本還有美軍的航母基地。

在這兩國境內,美軍部署了強大的遠程雷達系統和反導系統,可以監視和威脅俄羅斯境內數千公里的空域。

同時,日軍和韓軍的戰鬥力也不容小覷。

陸軍方面,兩國合計兵力超過60萬;空軍方面,兩國都裝備了美製先進的F35隱身戰鬥機,各自還有擁有強大對海、對陸攻擊能力的F15K和F2戰鬥攻擊機;海軍方面,兩國總共裝備有10餘艘配備美製MK41“宙斯盾”雷達系統的大型驅逐艦

如果單憑水面艦艇的實力,日、韓兩國海軍的綜合戰鬥力甚至高於俄羅斯的太平洋艦隊。雖然,兩國都沒有核潛艇,但憑藉幾十艘先進的常規動力潛艇,封鎖俄軍的遠東海軍基地還是綽綽有餘。

因此,如果日、韓成為北約的盟國或者是“夥伴”,在戰時,兩國配合美軍,完全有能力對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形成實質性的威脅。

而遠東地區對於俄羅斯來講,是實打實的戰略大後方,遙想二戰,擁有龐大戰略縱深的遠東地區就是蘇聯硬扛德國的底氣所在。

即便是西線打得慘不忍睹,蘇聯也始終沒有忽視日本對其遠東地區的威脅,並陳兵40萬予以應對。而在得到日軍不會出兵遠東的絕密情報後,蘇聯才將重兵調往西線,成為反推德國的重要力量。

而放眼如今,有爭議的“北方四島”雖然在俄羅斯手中,但在戰時,卻完全可能成為北約、日、韓登陸其遠東地區的戰略跳板。

因此,俄羅斯對日、韓兩國威脅遠東的擔心並不是空穴來風。

在西部邊境,隨着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態度日趨明顯,俄羅斯終於在2014年果斷出手,鯨吞了克里米亞。可以說,從此之前,俄羅斯對北約東擴還是採取了相對隱忍的態度,但在此之後,北約東擴已經對俄羅斯的戰略安全形成了實質性的威脅。俄烏之間爆發衝突已經是早晚的事兒。

因此,在2014年之後,俄羅斯更是感覺北約“亞太化”是如芒在背。

打開地圖,可以想象,一旦烏克蘭加入北約,同時,日、韓成為北約的“准盟國”,那麼,北約將從歐、亞兩個方向對俄羅斯形成“鉗型夾擊”之勢。一旦擦槍走火,以俄羅斯目前的實力根本無法應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

不過,話說回來,作戰計劃屬於一個國家的頂級機密,那麼,俄軍的作戰計劃怎麼會被“金融時報”給爆料了呢?

威懾

俄烏衝突在2022年初爆發後,外界普遍認為這將是一次大號的“俄格衝突”,俄軍肯定會複製2008年對格魯吉亞的閃擊戰,在極短的時間內徹底解決烏克蘭。

可誰也沒想到,俄軍在戰爭初期的戰略失誤疊加北約對烏克蘭的拚命支援,直接把俄軍打回了“原形”,使俄軍集中爆發出軍改失敗、兵力不足、彈藥不足、現代化程度不高等一系列嚴重問題。

在此情況下,作為一個大國,俄羅斯更不可能賭自己的東線安全無虞。

在俄烏衝突爆發前的2021年,北約明確提出要重振雄風,推動轉型,重點搞大國競爭,還要積極介入“亞太”。

從2022年開始,北約拉攏日本、韓國等亞太國家,將勢力範圍從歐洲延伸到亞洲的意圖明顯增強。而韓國在尹錫悅上台之後,投靠美國和北約的態度愈發積極,甚至允許美國的戰略核潛艇停靠韓國。

這一切無疑加劇了俄羅斯對遠東地區安全的擔心。作為反制,在俄烏衝突常態之後,普京開始轉守為攻,在東亞出手。具體措施就是加強了與朝鮮之間的合作。

2024年,俄、朝兩國元首進行了新一輪的互訪,並簽訂了大量合作文件,尤其是在軍事領域的合作,兩國絲毫沒有避諱。

2024年底,朝鮮出兵庫爾斯克,助戰俄羅斯。朝軍士兵也在戰場上展現出不俗的戰鬥力。今年4月,朝鮮最新型的驅逐艦“突然”下水,並進行了多枚先進導彈的試射。

這無疑都在表明俄羅斯為了穩住東線局勢,已經在東亞出手,通過提高朝鮮的軍事能力,來對日、韓進行有效牽制。

而俄羅斯通過“金融時報”來“泄露”出過去對日、韓的作戰計劃,無疑也是在對日、韓進行敲打。

事實上,雖然日、韓兩國在戰術裝備上擁有對俄羅斯的一些優勢,但如果進行國家級別戰爭的話,即便兩國能與俄羅斯打成平手,那戰爭對兩國經濟的影響也將是摧毀性的。

日、韓兩國作為美國的鐵杆跟班,雖然在配合美國的問題上可以跳的很高,但在面對自己的飯碗安全時,腦子必定還會保持相當的清醒,大概率不會為了美國,去當烏克蘭式的炮灰。

更重要的是,在亞太地區,還有我國作為戰略平衡和安全的中流砥柱。因此,俄羅斯與日、韓之間爆發衝突的可能性目前也只存在於紙面之上。

素材來源:

直新聞丨俄機密文件:若與北約開戰,將首先進攻日韓?

環球時報丨梅德韋傑夫俄格戰爭與俄烏衝突,主要受益方都是美國軍火商

光明網丨持續軍援“拱火”,北約峰會再次暴露擴張對抗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