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戰爭爆發,敵方核彈轟炸三峽大壩,中國將承受何種嚴重後果?

|小彭的燦爛筆記

編輯|小彭的燦爛筆記

聲明:本文陳述內容參考的“官方信息來源”,均贅述在文章末尾,感謝支持。

【前言】

“兩枚導彈就能炸毀三峽大壩。”這一聳動言論出自台灣某軍事專家之口,一度引發軒然大波。

而在國際社交媒體上,也不乏“用核彈轟炸三峽,中國將崩潰”的極端設想。

三峽大壩,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自建成以來就承載着無數爭議與猜測,它不僅是中國的“電力心臟”,更被視為國家安全的戰略屏障。

而一旦戰爭爆發,若敵方真的動用核武器攻擊三峽,中國將面臨怎樣的災難?下游數億人口是否會遭受滅頂之災?

【三峽大壩:中國水利的 “世紀豐碑”】

三峽大壩,這座屹立在長江之上的宏偉工程,宛如一條巨龍橫卧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鎮,橫跨長江兩岸 ,是世界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它的壩頂高程達 185 米,全長約 2309 米,壩體堅實厚重,猶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鋼鐵長城,阻擋着江水的奔騰。

正常蓄水位 175 米時,總庫容高達 393 億立方米,如此龐大的蓄水量,使其具備了無與倫比的調節能力。

三峽大壩功能多且重要,防洪是首要功能,建成後,在多次洪災中發揮關鍵作用。

1998 年特大洪水時,長江流域洪水肆虐,中下游防洪壓力大,居民生命財產受威脅。

若無三峽大壩,洪水將直下,中下游平原被淹,房屋沖毀、農田受淹、糧食絕收、人民流離。

三峽大壩憑藉巨大庫容,有效攔蓄洪水、削減洪峰流量,將危害降至最低,守護着中下游 1500 萬人和 150 萬公頃田地安全,使下游抗洪能力提高至百年一遇。

三峽電站還是世界最大水電站之一,裝 34 台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 2250 萬千瓦,年均發電量 882 億千瓦時。

清潔電能輸往各地,助力中國經濟發展,2022 年三峽水電站發電量達 1076.4 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約 3200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 8600 萬噸,為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巨大。

三峽大壩建成後,庫區水位抬高,航道變得寬闊平穩,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長江年單向通航能力由 1000 萬噸提高到 5000 萬噸 ,運輸成本降低 35% - 37%。

長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 “黃金水道”,促進了區域間的貿易往來和經濟交流,加強了東中西部地區的聯繫與合作。

【核彈攻擊設想:毀滅的 “瘋狂腳本”】

從技術層面來看,核彈要摧毀三峽大壩並非易事,畢竟三峽大壩是採用混凝土重力壩設計,由 2700 多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而成 。

三峽大壩的壩體厚度達 40 多米,底部最寬處達 126 米,整體質量達 4000 萬噸,宛如一座巍峨的混凝土山峰,憑藉自身重力便能穩穩地抵擋江水的巨大壓力。

其設計不僅考慮了各種自然因素,如能抵禦 8 級以上的地震 ,在面對常規武器攻擊時更是堅如磐石。

若要核彈對三峽大壩造成實質性破壞,需要極高的當量。

據相關研究推測,至少需要百萬噸級以上當量的核彈,且需在大壩關鍵部位精準命中才可能產生一定效果。

但這種攻擊方式面臨諸多難題,一方面,中國擁有完備且先進的防空反導系統,紅旗 - 9、紅旗 - 16 等防空導彈構建起多層次的防空網絡,能夠對來襲的導彈、飛機等目標進行有效攔截。

這些防空導彈具備高精度的探測和跟蹤能力,可在敵方核彈發射後迅速做出反應,在其接近三峽大壩之前將其摧毀。

另一方面,三峽大壩周邊部署了先進的雷達監測系統,能夠實時監控周邊空域和水域的動態,任何異常目標都難以逃脫其 “法眼”。

再加上空軍和火箭軍部隊的隨時待命,一旦發現威脅,便能迅速展開反擊,使得敵方核彈突破防禦、成功攻擊大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經濟崩盤:國家發展的 “斷裂之危”】

一旦三峽大壩在核彈攻擊下被摧毀,那將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洪水災難。

要知道,大壩正常蓄水位 175 米時,總庫容高達 393 億立方米 ,這些積蓄的江水宛如被囚禁的猛獸,瞬間失去束縛。

從宜昌到上海,沿途的城市、鄉村、農田都將被淹沒在滔滔洪水之中。

從經濟角度來看,三峽大壩被毀將對中國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

畢竟三峽大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之一,年均發電量 882 億千瓦時 ,這些清潔電能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一旦大壩被毀,電力供應中斷,不僅會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更會導致大量工廠停工停產,工業生產陷入停滯。

許多依賴電力的企業,如鋼鐵、化工、電子等行業,將遭受重創,大量工人失業,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特別是在農業方面,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洪水淹沒農田,導致糧食絕收,不僅會引發國內糧食價格上漲,還會影響到國家的糧食安全。

農產品的短缺將進一步影響到食品加工、畜牧養殖等相關產業,形成連鎖反應,導致整個產業鏈的崩潰。

除此之外,洪水對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的破壞,將使供應鏈陷入癱瘓。

原材料無法運輸,產品無法送達市場,企業之間的合作被迫中斷,市場經濟秩序被嚴重擾亂。

旅遊業也遭受重創,長江沿線的眾多旅遊景點被洪水破壞,遊客數量銳減,旅遊收入大幅下降。

據相關研究機構估算,三峽大壩被毀後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數萬億元,中國的經濟發展進程將被嚴重阻礙,多年來的建設成果毀於一旦。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崩潰也將對全球經濟秩序產生巨大衝擊。

中國是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和商品出口國,供應鏈的中斷將導致全球許多國家的企業面臨原材料短缺和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影響全球產業鏈的正常運轉。

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拖累,甚至可能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大壩自身:堅不可摧的 “混凝土巨人”】

三峽大壩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工程的傑作,其自身的堅固程度堪稱傳奇,是抵禦外界威脅的第一道堅實防線。

在一些關鍵部位,三峽大壩甚至使用了標號更高的混凝土,如澆築底板和大壩頂部時使用的標號為 C100 的混凝土 。

這種混凝土主要應用于軍事級別的工事建築,歷經百年依舊堅固如初,能夠抗擊高強度的衝擊和轟炸,其耐久性和堅固程度遠超普通建築材料。

除了抵禦洪水的衝擊,三峽大壩還具備強大的抗震能力。

三峽地區雖不在主要地震活動區範圍內,但大壩在設計時依然充分考慮了地震因素。

據勘察,三峽大壩周邊地區的地震基本烈度為 VI 度,由於三峽大壩為重點工程,在此基礎上增加一度,採用的抗震烈度達到了 VII 度 ,對應等級地震出現的概率約為 10000 年一遇。

從地質條件來看,壩址所在地(宜昌三斗坪鎮)的基礎是穩定程度很高的剛性鐵塊,屬於黃陵結晶岩地塊,不存在活動性的斷裂和中強震的發震構造,這為大壩的抗震性能提供了堅實的地質保障。

自建成以來,三峽大壩經歷了多次地震考驗,如 2008 年的 4.1 級地震及 2013 年的 5.1 級地震 ,大壩主體依然穩如泰山,充分證明了其卓越的抗震能力。

正是憑藉這種科學合理的設計、優質的材料以及強大的抗震能力,三峽大壩成為了一座堅不可摧的 “混凝土巨人”,在面對常規武器攻擊時,能夠展現出極強的抵禦能力。

普通航彈或炸彈對其而言,最多只能在表面留下一些痕迹,難以對其主體結構造成實質性破壞,為後續的防禦和保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那些幻想“炸三峽就能讓中國崩潰”的人,顯然低估了兩個事實。

首先是三峽的防禦,不僅是混凝土,更是整個國家的軍事體系;還有就是我們中國不主動挑起戰爭,但也絕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核訛詐

正如網友調侃:“想炸三峽?先問問東風快遞答不答應……”

參考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在2024-12-13關於《中國網:三峽工程開工建設30周年: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凸顯》的報道

環球時報2013年1月15日關於《中國應明確動用核武前提 打擊三峽大壩等同核戰》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