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深圳不可!“在別的地方這些將無從談起”丨廣東高質量發展全球說

【直新聞按】2月18日,甲辰龍年首個工作日,廣東“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深圳召開。2023年,廣東全力以赴拼經濟、抓項目、促發展,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高質量發展答卷。2024年,奮進“新廣東”的動能何在?再創“新奇蹟”的底氣又何在?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又應該如何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直新聞特別推出專題策劃“廣東高質量發展全球說”,專訪了多國各領域專業人士,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聲音!

“有些事情可能只會在深圳發生”

2023年初,一家起初成立於美國波士頓的對沖基金,雪牛資本(Snow Bull Capital),悄然將總部遷至位於深圳南山的喜之郎大廈中。幾乎與此同時,雪牛資本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泰勒·歐根悉數出售特斯拉股票,開始大規模投資比亞迪等新能源企業,將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深圳,視為公司前途和未來所系。

對於泰勒而言,親身體驗是理性投資的前提,這也正是他來到大灣區的重要原因,“直到我每天都去體驗,我才會明白哪家公司更好,哪項服務更好,哪款應用更好,我才能真正摸到其中門道。”其中,對比亞迪的投資是雪牛資本最重要的投資之一,“因為我們認為比亞迪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企業。”

在泰勒看來,未來深圳將引領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未來新晉的“世界汽車之城”。“當我看到深圳路上大量代表新能源的綠色車牌時,就能直觀感受到深圳電動汽車的規模之大”,泰勒說,“這是一個全新的轉變,是汽車產業的新趨勢,而深圳正是引領者(the leader)”。

每每提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泰勒總是充滿激情地講述自己的見聞。他提到,僅僅在深圳這座城市,2024年將安裝的充電樁數量就超過整個美國所擁有的充電樁數量,更別提廣東乃至全國了,“這就是我們討論的‘深圳速度’,這就是為什麼深圳能成為新能源產業的領軍者,沒有人能比肩。”

“我認為深圳是一個實驗性的城市,有些事情可能只會在深圳發生,正是因為有了深圳人才有了這些創新,如果在別的地方這些將無從談起。”泰勒說。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轉變思考方式”

來自韓國關東大學的李奎泰教授,是深圳的一名“老朋友”。從十餘年前造訪深圳開始,又或者是更早之前從香港遠眺深圳開始,他便與這座城市結下不解之緣,稱得上是深圳發展歷程的見證者之一。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一提到新質生產力,李奎泰認為,深圳是當之無愧的代表城市。

2021年5月,比亞迪第1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此時距離比亞迪涉足新能源汽車產業過去了13年;2024年11月24日,比亞迪第6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從“第500萬輛”到“第600萬輛”僅用時3個多月。

提及此事,李奎泰表示,從13年到3個多月,比亞迪所實現的巨大飛躍令人嘆為觀止,而背後所反映的,恰恰是深圳製造業的雄厚實力和堅實根基。

“不只是製造業,深圳還有研發的部分”,李奎泰說,“深圳去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經超過40%,這意味着深圳算是比較成功地轉型了的城市,也是代表中國、代表世界的新質生產力的一個城市。”

如何更好培育新質生產力?李奎泰認為,最重要的,是政府要採取新的思考方式。

“今年開始,好像全世界完全改變,已經超越了過去的因特網模式了,現在是人工智能,是因特網又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所以包括韓國、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都要重視這個問題”,李奎泰說,“所以我們要(繼續)科技創新,(創造)新的服務,新的製造模式,最後我們要有新的思考方式,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點。”

展望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李奎泰着重提及教育、人才與科技創新之間的良性循環。他認為,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尤其是深圳,在高等教育方面能夠實現新的飛躍,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多人才,助力高質量發展。“一座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大學的發展是蠻重要的”,李奎泰強調,“未來代表深圳的另一個符號,應該是高等教育。”

“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龐大的技術資產”

作為倫敦發展促進署首席執行官的勞拉·思瓊,仍然記得她對深圳的初次訪問,“那是在2019年,我印象太深刻了,整座城市感覺充滿了活力”。當年,在接受直新聞訪問時,她就對深圳的創新基因深感讚歎,也提到這就是倫敦為什麼要探索更多與深圳在不同領域的合作。

除了科技創新之外,她同樣對深圳的文化產業充滿了好奇。“深圳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城市,倫敦也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城市。例如,我們參觀了設計社區和其他一些畫廊,我喜歡城市中無處不在的文化感。”

回顧那次深圳之旅,“幸運”是勞拉所提供的關鍵詞。“我很幸運,當我在那裡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會見企業家,企業家總是非常鼓舞人心”,勞拉說,“我覺得深圳的企業家具有非常全球化的視野,這令人印象深刻。”

談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勞拉認為,英國能夠在金融科技、創意產業、時尚設計等領域與中國開展合作。“大灣區市場最令人興奮的一點是,這裡擁有龐大的技術資產。金融科技一直是中國平安等企業的重點領域,而倫敦是金融科技的全球中心,所以雙方的合作存在着非常自然的親和力。”

作者丨陳淼松,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