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照片顯示台軍正在加強在清泉崗基地內一處不明設施的活動頻率,該設施不光佔地面積顯著大於基地內的其他建築,對比此前未封頂時的照片來看,設施主建築內部還採用了能加強建築抗打擊能力的間隔式外牆布局。加上主建築南北兩側的入口還額外建有能夠防止敵方彈藥直接命中的擋牆。
【未封頂時的台軍清泉崗基地彈藥庫】
一系列跡象表明這一設施是一座大型彈藥庫與配套的勤務建築。再結合該彈藥庫所處的清泉崗基地是台空軍第3聯隊第7與第28中隊這2支裝備有IDF戰鬥機部隊的駐地。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彈藥庫存儲的彈藥大概率是台空軍的“萬劍”防區外導彈,而台軍會加強在此處的活動頻率,則意味着它們很可能正在增加萬劍導彈的庫存。
【完成建設的台軍清泉崗基地彈藥庫】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台空軍的整體技戰術水平其實並不算低,哪怕是解放軍也是在2016年開始批量列裝殲-10B/C並小規模裝備殲-16與殲-20之後,才對台空軍構建起明顯的技術與質量優勢。而在之前的殲-10A時代,雙方也確實難以在戰機性能上拉開明顯差距。
然而儘管台空軍不弱,甚至對比絕大多數國家空軍都算強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台空軍是個“瘸腿”空軍,其裝備的戰機在擁有不俗空戰能力的同時,嚴重缺乏對地、對海打擊能力。這裡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指的可不是“丟炸彈”這種隨便找架飛機都能幹的簡單活,而是指戰機是否能夠攜帶遠程精確打擊彈藥。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美國作為台當局最重要的武器供應商,雖然屢次在對台軍售問題上碰觸大陸的紅線。但在具體執行細節上,美國也是作出了不少限制,避免過度刺激大陸。而其中一項限制就是避免向台軍出口各類遠程對地打擊武器,防止台軍萌生“先發制敵”的危險想法,讓台海局勢失去控制。
【台軍F-16戰鬥機攜帶魚叉導彈】
也因此,除了魚叉這種反艦導彈之外,美國並沒有向台空軍提供其他類型的空射對地導彈。而台軍為了規避美國的限制,選擇用自研武器填補這一空缺。而這一項目的成果之一便是“萬劍”防區外導彈。
這是一種類似於英法風暴陰影導彈的隱身導彈,其最大射程超過400公里,彈體內部可以攜帶多種類型的戰鬥部。包括最常見子母彈布撒器、傳統的高爆戰鬥部以及和風暴陰影類似的攻堅戰鬥部。
當然,作為一型“遠程打擊武器”,萬劍導彈的尺寸自然不會太小。其長度大概接近5米,彈徑超過400毫米。對比那些尺寸細長的空空導彈,萬劍導彈所需要的存儲空間也更大,因而需要更大的彈藥庫來進行儲存。而這也是我判斷台軍新設施是萬劍導彈彈藥庫的主要理由。
【台當局自研的萬劍導彈】
因為台軍並不能自產魚叉導彈,為了數量有限的魚叉去蓋新的彈藥庫多少有些浪費資源。加上IDF戰鬥機也掛不了魚叉導彈,能在駐紮有IDF戰鬥機的基地里需要這麼大個彈藥庫的武器,也就只有萬劍導彈了。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台軍在清泉崗基地建設彈藥庫存儲萬劍導彈,並不意味着其他台軍基地建設彈藥庫也是為了存儲這一彈藥。
要知道萬劍導彈是專門為IDF戰鬥機適配的一型彈藥。這倒不是因為台軍不想用F-16或者幻影-2000發射,而是當一款戰機想要發射某一型導彈時,需要戰機的火控系統對導彈進行適配。如果不進行適配,那麼就算你把導彈強行掛載掛架上,那也只是一根燒火棍罷了。
【台軍的幻影-2000戰鬥機】
而好巧不巧的是,這種適配技術只有生產戰機的原廠家有。而無論是生產F-16的美國,還是生產幻影-2000的法國,都不太可能會為台軍進行這種適配。因為這相當於與中國大陸撕破臉皮,而美法兩國都不願意承受這種代價。
因此,台軍只能在自己研製的IDF戰鬥機上集成萬劍導彈的發射能力。而當台軍需要不受外界約束的加強自己的空中遠程打擊能力時,也只能通過增加萬劍導彈產量這一種方法
【攜帶了萬劍導彈的IDF戰鬥機】
考慮到現階段中美圍繞台海局勢的戰略博弈已經達到了相當激烈的水平,身處風暴中心的台軍必然會選擇增加導彈庫存,進入一種整軍備戰的狀態。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台軍在萬劍導彈彈藥庫的活動頻率會明顯增加。
當然,台軍增加庫存、整軍備戰是一回事,它們這麼做管不管用就是另一回事了。畢竟萬劍導彈的整體技術水平只能說類似風暴陰影導彈,能不能達到風暴陰影的水平還不好說。雖然不能說沒有威脅,但也確實威脅有限。
更不用說,彈藥庫這種東西本身就是解放軍在未來統一之戰的重點打擊目標。雖然彈藥庫本身做了防炸處理,但在矛盾關係面前,解放軍的矛無疑要比台軍的盾更勝一籌。
這種情況下,台軍密集存儲的萬劍導彈最有可能迎來的結局並不是隨機起飛,而是在解放軍東風導彈的呼嘯聲中,原地變成一個大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