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役盤點(2)——1914年幾大帝國猛烈碰撞

阿爾薩斯洛林戰役:

戰役時間:1914年8月14日-1914年8月20日

參戰方:法軍第1集團軍,第2集團軍;德軍第6集團軍,第7集團軍

指揮:約瑟夫·霞飛, 赫爾穆特·馮·毛奇

參戰人數:法軍60萬人,德軍34萬人

戰役地點: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傷亡:

阿爾薩斯-洛林地區

在1914年,德皇陸軍是地球上最強大的的陸上武裝力量。德皇陸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強於法軍。1914年8月7日,法第一集團軍第七軍打頭陣沖向牟羅茲。德軍主動撤退,誘敵深入,9日德軍發動反攻,很顯然孤軍深入的法軍不敵德軍,第七軍被打得屁滾尿流,狼狽逃竄。霞飛氣急敗壞,撤換了第七軍與第一集團軍的指揮官。 並分別在11,12日與拉加德和巴登維希爾與德軍交戰,但是打得都不盡人意。

8月14日,總攻開始。法第1,2集團軍的6.5個軍外加3個後備師與3個騎兵師撲向薩爾布克的5個德國軍外加3個師。由於法軍爛到家的基層組織和盲目的進攻戰術,法軍又一次被德軍擊潰。面對裝備了大量重炮機槍的德軍,法軍吃盡了苦頭,死傷慘重,德軍僅僅是後衛戰就把法軍打得七零八落。8月20日,德軍全線反擊。法國第1,2集團軍早就快打廢了,魯普雷希特投入了第三軍和巴伐利亞師就把法第二集團軍打得抱頭鼠竄,第二集團軍在梅斯南方屍橫遍野,霞飛只好命令第二集團軍向法國境內的堅固要塞區撤退。

由於第2集團軍迅速潰敗,第1集團軍還沒看見反擊的德國兵的影子就腳底抹油開溜了。3萬法國官兵沒放一槍一炮就對德國人高舉雙手。由於法國人跑的太快了,以至於德軍連偵查法軍情況的時間都沒有,因此認為法國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已經完蛋了。其實第1,2集團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是並沒有崩潰。這位德軍後來的失敗埋下了禍根。在法軍潰敗後,小毛奇飄飄然了。他居然在22號下令德第6集團軍撲向法軍在下洛林的堅固工事!

25日,由福煦(就是日後的協約國軍總司令)統帥的法第20軍擋住了已經筋疲力盡的德軍。儘管德軍仍然佔優勢,但是魯普雷希特清楚第6集團軍打不下去了,必須休整。於是,一個第20軍居然“成功”擋住了德意志的虎狼之師。德軍一口氣扎進了法軍的要塞區,戰事陷入焦灼。德軍在缺乏補給,正面攻堅,兵力又不佔優勢的情況下自然不可能取得什麼大的戰果,魯普雷希特只能保證部隊的傷亡不至於高得離譜。

魯普雷希特

第6集團軍在洛林被死死拖住,而法軍第1,2集團軍的老兵則源源不斷被抽掉到了馬恩河,最終擊敗德第1、2集團軍,保住了巴黎。從戰前第6,7集團軍“牽製法軍兵力”這個任務上看,6,7集團軍無疑是失敗的。因為法軍的兵力壓根沒有被牽制。可是,如果從戰術方面看,德軍絕對是非常成功的,他們讓法國人見識到了什麼叫“歐洲第一陸軍”!短短1個月時間斃傷,俘虜法軍20餘萬人。徹底粉碎了法國人的17號計劃。

阿爾薩斯洛林戰役後,霞飛立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法軍的戰鬥力 。

加利西亞戰役:

戰役時間:1914年8月18日至9月21日

參戰方:俄軍西南方面軍(第3、第4、第5、第8、第9集團軍)總計:50個步兵師和20個半騎兵師;奧軍第1、第2、第3、第4集團軍總計:48個步兵師和11個騎兵師

指揮:布魯西洛夫、伊萬諾夫;弗里德里希大公

參戰人數: 雙方總計約200萬人

戰役地點:維斯瓦河與德涅斯特河之間

傷亡:俄軍:損失約23萬人(其中4萬人被俘);奧軍:損失約40萬人(其中10萬餘人被俘)

加利西亞戰役

該戰役是在維斯瓦河德涅斯特河之間在320—400公里的正面上層開的。雙方參戰的軍隊有100多個步兵師和騎兵師,總計約200萬人,近5000門火炮。

俄軍西南方面軍(總司令為伊萬諾夫將軍)受命圍殲奧軍北方面軍的基本兵力,阻止敵軍南撤過德涅斯特河和向西撤往克拉科夫一帶。為此目的,方面軍以第3、第8集團軍在杜布諾、利沃夫方向,在普羅斯庫羅夫、加利奇等方向實施主要突擊,而以第4、第5集團軍從北面向普熱梅希爾實施主要突擊。由於盟軍請求加速進攻,俄國各集團軍尚未全部集結和展開完畢,即於8月18日至23日期間先後發起進攻。

伊萬諾夫

奧軍指揮部(總司令弗里德里希大公,總參謀長弗朗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元帥)計劃以第1、第4集團軍的兵力,在庫默爾將軍的集團軍級集群和沃伊爾施將軍的德國後備兵軍的支援下,向盧布林、海鳥姆實施主要突擊,粉碎西南方面軍的右翼(第4、第5集團軍)。它們的右翼應由第3集團軍和克韋斯將軍的集團軍級集群保障;而從8月3日起,由第2集團軍保障。在奧匈軍隊的主要突擊方向上,指揮部集中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其餘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以對付俄國第3、第8集團軍。

弗里德里希大公

8月18日至19日,雙方軍隊開始接敵運動,8月23日,在寬320公里的正面上展開了一場遭遇交戰。交戰過程中,向盧布林和海鳥姆進攻的奧軍第1集團軍(司令為丹克爾將軍)和第4集團軍(司令為奧芬貝格將軍)8月23—24日在克拉希尼克附近,8月26—31日在科馬魯夫附近,分別重創俄軍第4集團軍(司令為薩爾扎將軍,8月22日起改為埃維特將軍)和第5集團軍(司令為普列韋將軍),迫其退向盧布林、海烏姆和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奧匈第4集團軍對俄第5集團軍形成包圍之勢。

隨後,奧軍各集團軍因遭到俄軍的頑強抵抗,損失慘重,進攻速度隨之減慢。8月18日和19日俄國西南方面軍第8集團軍(布魯西洛夫將軍指揮)和第3集團軍(魯斯基將軍指揮)分別發起進攻。奧匈第3集團軍(布魯德曼將軍指揮)誤判俄軍兵力,也向俄軍發起進攻,在茲沃塔利帕河附近遭俄軍擋住,死傷慘重。 8月29—31日,在格尼拉亞利帕河地區的交戰中,俄軍第3集團軍於利沃夫東南突破奧軍正面,而第8集團軍則擊退了從塞爾維亞戰場調來的、並得到克韋斯集群加強的奧匈第2集團軍(伯姆—埃利莫利將軍指揮)的反突擊。

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布魯西洛夫

奧軍的右翼開始向戈羅多克陣地(利沃夫以西30公里)退卻。9月3日俄軍佔領利沃夫,9月2日佔領加利奇。奧軍指揮部留下一支力量不大的掩護隊抵禦俄軍第5集團軍,俄軍第5集團軍因此脫離包圍圈。第4集團軍被南調對付俄軍第3集團軍。在9月5—12日的哥羅多克交戰中,奧匈第4、第3、第2集團軍企圖粉碎俄軍第3、第8集團軍。他們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此時奧軍戰線左翼的形勢急劇惡化。擔任防禦的俄國第4、第5集團軍得到了增援,9月3日,第9集團軍(列奇茨基將軍指揮)被調往第4集團軍的右側。

9月4日,俄軍左翼3個集團軍(第9、第4、第5集團軍)全部轉入反攻,迫使奧軍開始退卻。第5集團軍向俄羅斯拉瓦的進攻,開始威脅到奧匈第4集團軍向後方的退路。奧軍指揮部被迫中斷戈羅多克交戰,並於9月11日夜間開始向桑河對岸撤退。由於對奧軍的追擊遲緩和組織不善,致使其得以擺脫俄軍,免遭全殲。9月21日,俄軍包圍了普熱梅希爾要塞。

戰役期間,俄軍各集團軍前進了280—300公里。進攻的平均速度為每晝夜8—9公里。雙方均遭重大損失,但都未能達成預定目的。奧軍損失約44萬人(其中10萬餘人被俘)和400門火炮。俄軍損失約23萬人(其中4萬人被俘)和94門火炮。實施加里西亞會戰的結果是俄軍佔領了加里西亞和小波蘭部分領土,匈牙利西里西亞已面臨入侵的威脅,德國最強大的盟國——奧匈帝國的軍事實力則受到嚴重削弱。奧軍如無德軍支援已不能單獨作戰。德國被迫從西線調大量兵力轉到俄國戰場,這就緩和了英法軍隊的困境。俄軍進行加里西亞會戰, 就有力地援助了塞爾維亞軍隊。德意志同盟的戰略戰役能力受到削弱,他們迅速結束戰爭的打算也就此落空。

赫爾戈蘭海戰:

戰役時間:1914年8月28日

參戰方:英國皇家海軍(第8潛艇支隊、第1驅逐支隊、第3驅逐支隊、第1戰巡分隊、第1巡洋分隊)與德意志帝國海軍

指揮:羅傑·凱耶斯,戴維·貝蒂、弗蘭茨·馮·希佩爾

參戰人數:

戰役地點:赫爾戈蘭灣

傷亡:德軍損失馬斯少將以下1242人,其中712人陣亡,336人被俘;英軍損失35死40傷

赫爾戈蘭灣

1914年8月28日凌晨,巡弋在北海西側以及停靠在不列顛島東部港口哈維奇(Harwich)的英國艦船傾巢而出,再次朝着赫爾戈蘭灣撲來。

英國人在赫爾戈蘭灣外圍排出了大陣仗,最前方是第8潛艇支隊,E6、E7、E8三艘E級潛艇前出引誘德國巡邏艦隊,E4、E5、E9在後方4公里處伺機獵殺德艦,而兩艘D級潛艇D2和D8在西側的埃姆斯河口附近設伏。作為誘餌戰術的總指揮,凱耶斯搭乘黃泉級獵兔犬號驅逐艦緊隨其後。在凱耶斯身後有着兩支龐大的高速獵殺艦隊——雷吉納德·蒂里特准將率領的第3驅逐支隊,包括服役僅15天的林仙級首艦林仙號輕巡洋艦以及16艘拉弗雷級驅逐艦;蒂里特的副官威廉·布倫特上校率領的第1驅逐支隊,包括行動級三號艦大膽號輕巡洋艦以及16艘舊型號的驅逐艦。另外還有因航速只有18節而被蒂里特抱怨了很久的前座艦黃玉級二號艦紫石英號防護巡洋艦隨行支援。

赫爾戈蘭海戰

為了防備可能出擊的德國公海艦隊主力,戴維·貝蒂中將率領兩艘獅級戰列巡洋艦獅號、長公主號以及瑪麗女王號戰列巡洋艦構成第1戰巡分隊在後方壓陣。由威廉·古德諾准將率領6艘城級巡洋艦南安普頓、法爾茅斯、利物浦伯明翰諾丁漢、洛斯托夫特構成第1巡洋分隊在旁策應,隨時準備馳援誘餌部隊。本來凱耶斯和蒂里特還打算向海軍參謀長弗雷德里克·斯圖蒂中將再申請一支巡洋分隊進行支援,但卻被拒絕了,理由是戰鬥不能過於妨礙日常的巡邏任務。出於穩妥,哥頓·摩爾少將率領一支後衛艦隊在赫爾戈蘭島(位於赫爾戈蘭灣中心位置)北方40英里處進行遠程掩護,這支艦隊包括由不倦級二號艦新西蘭號和無敵級首艦無敵號兩艘戰列巡洋艦構成的K戰隊以及由五艘克雷西級裝甲巡洋艦克雷西、阿伯科、巴肯特、奧格、歐呂阿魯斯構成的C戰隊。

戴維·貝蒂

羅傑·凱耶斯

相比於英軍的來勢洶洶,德軍的值班艦船不算太多。28號這一天只有第1魚雷艇支隊的9艘輕型軍艦在赫爾戈蘭灣內執行巡邏及掃雷任務,另有第5輕巡艦隊的8艘輕巡洋艦在港口待命,科爾貝格級美因茨號停泊在埃姆斯河口,瞪羚級阿里阿德涅號停泊在雅德灣內,美因茨的姐妹艦科隆號、科爾貝格號與馬格德堡級斯特拉斯堡、斯特拉爾松德停靠在雅德灣西側的威廉港,不萊梅級的但澤號和慕尼黑號位於基爾運河口西側,另有塞德里茨、毛奇和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等軍艦停靠在威廉港內。

就在英國大軍壓境之時,德國在赫爾戈蘭灣內的駐守軍艦還處於懵懵懂懂的狀態,絲毫沒有察覺到即將到來的危機。英軍基本掌握了赫爾戈蘭灣內的德艦配置,而德軍對於進犯之敵毫無了解。更要命的是,穩坐指揮室的德國巡洋艦隊司令兼赫爾戈蘭灣防禦司令弗朗茨·希佩爾少將甚至不知道此時海上濃霧瀰漫。

弗朗茨·希佩爾

1914年8月28日凌晨5點剛過,德軍第1魚雷艇支隊發現一艘浮在水面的英國潛艇釋放了魚雷,隨即展開搜索隊形向西追趕,並向駐留艦船發出無線電警告。停靠在港口內的第5輕巡艦隊立刻啟動鍋爐準備出擊。7點時,第1魚雷艇支隊最北邊的S-138級G-194號驅逐艦(德軍稱為魚雷艇)突然發現了從海霧中駛出的英軍第3驅逐支隊。見勢不妙,德艦扭頭向赫爾戈蘭島逃去,而求戰心切的英軍第3驅逐支隊第4分隊四艘驅逐艦月桂、萊山德、自由、拉厄提斯全速追趕了上去。

希佩爾下令兩艘值班巡洋艦柯尼斯堡級斯德丁號和瞪羚級弗勞恩洛布號先行出擊支援,第5輕巡艦隊的8艘艦船在完成準備後立刻出擊。而此時在赫爾戈蘭島北部巡邏的赫拉號舊式巡洋艦也出動接應驅逐艦。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由於G-194沒通知此時海上濃霧瀰漫,希佩爾竟然下令所有艦船在完成準備後不需要等待友軍直接出擊,這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此時,為了支援孤軍深入的4艘驅逐艦,蒂里特的艦隊急忙往東追趕,卻和剛剛出港、還沒達到高速狀態並構成戰鬥隊形的第5巡洋艦隊7艘巡洋艦(美因茨號單獨行動)撞了個正臉。德軍掉頭就跑,英軍低頭猛追,一場長達半小時的追逐戰就這麼開始了。德軍希望赫爾戈蘭島上的210毫米岸防炮能夠支援自己,卻沒想到島上的守軍受濃霧所困根本什麼都看不到,為防止誤傷友軍而不敢開炮。英軍的炮手也沒能命中多少炮彈,只將V-1號驅逐艦、T-33號魚雷艇和D-8號掃雷艇擊傷。此後,斯德丁號和弗勞恩洛布號趕到,英軍突前的驅逐艦立刻回撤與巡洋艦匯合後繼續追擊。一番戰鬥後,英艦林仙號受傷嚴重,但同樣對斯德丁號和弗勞恩洛布號造成了重創,隨後雙方退出戰鬥。蒂里特艦隊回撤,受傷較輕的德國巡洋艦在簡單維修後繼續回到戰場接應友軍。

蒂里特的艦隊開始向西回航,卻又迎頭撞上了撤退途中的德軍第1魚雷艇支隊。大多數德艦利用濃霧躲開了英軍,而倒了血霉的V-187號卻成為了集中打擊的目標,被迫向南逃竄。此時,V-187赫然發現了前來匯合的諾丁漢號和洛斯托夫特號。自知難逃一劫的V-187選擇了戰鬥到底,但很快就被打癱在水上,隨後選擇了爆炸自沉。

此後英德兩軍發生了多次交火但均未取得實際戰果,直到下一個倒霉蛋出現。希佩爾原本下令美因茨號單獨出動攔截英軍退路,卻沒想到此舉完全是讓她“羊入狼群”。美因茨遠遠望見了蒂里特艦隊的幾艘驅逐艦,立刻開火射擊。交戰了一會兒後,美因茨發現了疾馳而來的4艘由古德諾派出的巡洋艦,隨後變換位置躲過了一輪齊射,沒成想卻一頭撞進了蒂里特的艦隊陣型當中。發現獵物自投羅網的蒂里特於是下令20艘驅逐艦圍攻美因茨,在多輪炮擊之後,33條魚雷一齊射來。最終,美因茨號被利底亞德號擊沉。

在德國巡洋艦出擊後不久,貝蒂就下令讓戰列巡洋艦出擊,結果在濃霧中遇到了黏住蒂里特艦隊不放的科隆號和斯特拉斯堡號。明明已經進行了多次戰鬥,希佩爾竟然還以為這只是一場“對於潛艇和偵察艦隊的驅逐戰”,因此依然要求巡洋艦們執行既定任務,哪怕她們遇上了英國戰巡。英國兇狠的戰巡們很快擊沉了科隆號,德國巡洋艦隊司令萊伯勒希特·馬斯當場陣亡,斯特拉斯堡號拖着一身傷勉強逃跑。此後阿里阿德涅號又好死不死地出現在了貝蒂面前,自然難逃一死。

赫爾戈蘭灣之戰是一戰英德之間的首次大規模海上交鋒,勝利無疑屬於英國。戰列巡洋艦的壓倒優勢在此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證明了高速主力艦在前衛戰中的重大作用。德方三艘輕巡洋艦美因茨、科隆和阿里阿德涅、一艘雷擊艦V187沉沒,輕巡弗勞恩洛布、雷擊艦V1、掃雷艇D8、T33重創,損失馬斯少將以下1242人,其中712人陣亡,336人被俘;相比之下英方的損失完全微不足道,艦艇無一沉沒,只有輕巡林仙、驅逐艦月桂、冒失、拉厄提斯受重傷,人員損失35死40傷,其中傷勢最重的林仙艦上11死16傷。

德國海軍戰前內線防禦計劃中最致命的錯誤就是想當然地認為英國會在沒有重型艦隻掩護的情況下派遣輕型艦艇攻入赫爾戈蘭灣。基於這一假想前提,德國人自信地將削弱敵方封鎖艦隊的重任託付給薄弱的輕型水面艦艇部隊,而將主力艦隊留在港內。寄希望於用少量部隊削弱對手,以保存主要力量迎接主力決戰。對於現實而又緊迫的巡邏需求卻重視不足,以至有此一敗。

這場海戰對於德國的海軍戰略產生了重大影響。關於迎戰英國艦隊的把握也開始動搖。德皇不願意再讓實力較弱、缺少勝算的海軍承擔風險,在他看來,在德國陸軍打垮法國之後,一支實力完整的大洋艦隊將成為對英和談的重大砝碼。於是德皇下令艦隊“保持守勢,避免可能導致更大損失的作戰活動”。 這就意味着:由提爾皮茨倡導、德國海軍為之精心準備十餘年的“內線削弱——主力決戰”計劃在開戰後僅僅實施了20多天便不幸夭折了,取代它的是一心一意的“避戰保船”。

高加索戰役

戰役時間: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

參戰方:俄軍西北方面軍、土耳其軍第2集團軍、第3集團軍

指揮:保羅·馮·興登堡;保羅·馮·倫寧坎普

參戰人數:德軍21.5萬人、

戰役地點: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東北部

傷亡:德國 傷亡約10,000人;俄國 傷亡被俘100,000—12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