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作者本人授權,秦安戰略頭條號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眾號“庫智交外大”。作者王蓋蓋,大外交智庫GDYT創始人兼院長、全國國際關係青年智庫領袖。
最近,美國智庫發表系列觀點,認為美國應該調整對台武器援助政策。鑒於烏克蘭戰爭的教訓,美國也的確開始轉變對台政策,正在將以前的每次由國會批准售台武器轉變為一次性法案批准,並通過低調、持續的方式增加武器出售量。
最早提出改變對台武器援助的政客,是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2020年他曾表示,美國應該更加持續地對台灣輸出武器,將台灣變成一隻“豪豬”,其理由是“獅子通常不吃豪豬”。
最近美國官員宣稱,美國正在加緊努力在台灣建立大量武器儲備。一旦中國大陸的解放軍試圖解放台灣島,那美國應保證台灣有足夠多的武器進行堅守,直到幾天或數月之後美國及其盟友有能力介入其中。美國官員正試圖評估何種舉措能在不引發更大規模軍事行動的情況下威懾中國大陸。
美國官員認為,烏克蘭戰爭已經給美國提供了教訓。美國應該儘快為台灣提供充足的武器,而不是等到戰爭發生之後再“捉襟見肘”。美國官員承認,“一旦爆發戰爭,需要的物資量可能是十分巨大的,儘管或許可行,但運送這些物資將是困難的。”
不過,《紐約時報》的分析認為,將台灣變成一座武器庫的努力可能會面臨挑戰。美國及其盟國優先向烏克蘭運送武器,這些國家的庫存正在減少,而武器製造商不願在“沒有源源不斷的長期訂單”的情況下開設新的生產線。
改變援助台灣武器的類型
此外,有分析認為,美國官員正在確定出售給台灣的武器數量和類型,建議台灣官員選擇更多更小、更靈活的武器,以便於將武器運送到台灣。美國官員也在討論如何簡化銷售和交付流程,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每次都大張旗鼓地讓中國大陸感到警覺。
不過,美國持續對台輸送武器,也面臨困難。由於缺乏從鄰國運輸的地面路線,美國無法像對烏克蘭那樣輕鬆地向台灣提供補給。官員們說,現在的目標是確保台灣有足夠的武器以自衛。台灣前軍方官員也認為,台灣需要“大量小武器”來進行分布式防禦。
美國官員強調台灣需要更小、機動性更高的武器,這些武器可以對中國軍艦和戰機造成致命打擊,同時能夠躲避攻擊,避免一開戰就會遭到中國大陸軍隊的打擊。這對於所謂的不對稱戰爭來說至關重要。根據烏克蘭的經驗,“標槍”“毒刺”等肩扛式武器以及海馬斯火箭炮,都得到了實戰檢驗,因此可以成為售台武器首選。
最近,五角大樓和國務院官員向軍火公司提出要求。五角大樓正在幫助台灣建立“島嶼防禦系統,以對抗具有常規力量優勢的中國大陸”。他們認為,台灣需要“大量小武器”來進行分布式防禦,而台灣最近購買的一些來自美國的“魚叉”和“毒刺”導彈符合這一要求。
台灣官員認為,如果美國成功支持烏克蘭打贏戰爭,那麼美國援助烏克蘭的剩餘武器有可能直接轉讓給台灣,台灣可以做好準備將這些武器運到台灣。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幕僚表示,他們承認有必要儲備小型武器,但目前的情況依然是供不應求。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建議美國國會通過一次性的法案,未來幾年持續對台灣提供武器援助。
美國知名時事評論家、《時代》雜誌主編扎卡利亞認為,俄羅斯的處境對於中國的利益影響至關重要。俄羅斯力量一旦被削弱,中國利益將會受到影響。如果普京挺過來了,中國才可以抵擋得住來自西方的衝擊。蘭德公司國際安全高級研究員何天睦認為,中國和俄羅斯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俄羅斯在戰爭中的不利處境會使得它更加依賴中國,而這也會削弱中國相對於西方的地位。
美國國防部前副助理部長科爾認為,俄烏戰爭給中國提高了教訓。中國大陸要想有效解決台灣問題,必須採取出其不意的突然進攻,在短時間內使用壓倒性力量,否則就會陷入類似於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困境。
通過“台積電”威懾中國大陸的兩種方式
美國智庫認為,“台積電”可以針對中國大陸起到雙重威懾的作用,可通過兩種方式實現。
第一種是允許台灣生產先進的芯片,並且讓中國大陸從中獲利。這樣中國大陸就會投鼠忌器,一旦戰爭爆發“台積電”就有玉石俱焚的風險,使得中國大陸不敢貿然發動進攻。
另一種是美國提前作出預案,在必要的時候有能力摧毀“台積電”。這樣做,同樣可以有效阻止中國大陸發動進攻的意願。
有消息人士向彭博社表示,如果出現最壞的狀況,美國甚至考慮將台灣高級芯片工程師直接撤離。無論美國如何支持台灣當局,美國都必須增強自己國內的芯片研發生產能力。出於國家利益考量,美國不應該允許芯片工業過於集中在台灣島。
美國智庫建議,美國政府可以通過威脅對芯片設計軟件和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來迫使台積電在美國和台灣同步推出芯片的最新製程,最終將它的技術複製到美國。
彭博社說,美國為台積電制定的應急方案之一就是明確告訴中國大陸,如果中國大陸試圖攻佔台灣,美國將摧毀台積電在台灣的設施,以此嚇阻中國軍方的行動,或讓解放軍打下台灣後也沒有芯片設施可以利用。
中國大陸攻台最佳時間
中國大陸武力攻台的時間表更是眾說紛紜。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認為,最早的預測是大陸將在2027年武力攻台,但有更多的分析人士認為攻台日期可能是在2035年或者2049年,這距離我們也並不遙遠。
台灣問題的不確定性來自於兩大因素。首先是美國對台政策的演進。美國政策界關於放棄戰略模糊,甚至放棄一中政策的聲浪不斷高漲。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對台政策很難維持目前的現狀。經歷了過去數年對台政策態度上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終會導致政策內涵發生實質性的改變。
此外,台灣下一任領導人可能會在台灣地位等議題上採取更為激進的政策。
實際上,有很多中國專家認為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正在採取類似此前在烏克蘭問題上刺激俄羅斯的戰略——如果美國能夠迫使中國動武,那麼也就達到了破壞中國崛起的目的。在他們看來,中國務必要避免落入這一陷阱。
不過,也有人認為,鑒於俄羅斯的教訓,中國大陸應該儘早解決台灣問題。例如,現在回想起來,俄羅斯應該在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的時候,就立即對烏克蘭進行懲罰,那個時候俄羅斯將會更容易地達到戰略目的。由於美國正在調整售台武器政策,中國大陸不宜繼續等待,遲則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