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美烏利益不一致,並呼籲拜登放棄澤連斯基,否則將帶來危險

最近,烏克蘭在哈爾科夫,以及赫爾松地區持續反攻,而俄羅斯方面則表示,他們摧毀了大量烏軍目標,總之,雙方之間的戰鬥依舊膠着,一時間難以分出勝負。

目前,俄軍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兵力不足,無法填補漫長的戰線,但這一短板應該會隨着30萬預備役兵力就位而得到解決。自知情況不妙的澤連斯基,一邊簽署申請文件,試圖快速加入北約,一邊向北約發出呼籲,要求對俄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

拜登眼見俄烏打得越來越熱鬧,也再次出來拱火,宣傳所謂的“核末日”論調,並批准了新一輪援助計劃,不過,美國國內此刻卻有不同的聲音傳出。

美媒《新聞周刊》發文稱,華盛頓需要儘快改變對烏戰略,徹底放棄澤連斯基政府,儘管拜登不斷承諾會持續支持基輔,可就現階段而言,這種言論是空洞和無益的,因為美烏雙方的利益正逐漸變得不一致。

文章強調,如果澤連斯決心升級衝突,很可能會給美國帶來危險,而基輔的腐敗人盡皆知,華盛頓若堅持現有立場,只會激起美國民眾更大的不滿。

事實上,類似的聲音,早就在西方世界蔓延了,由於俄烏衝突看不到盡頭,再加上能源危機愈演愈烈,歐洲各國逐漸對援助烏克蘭失去耐心和動力。他們支持基輔,主要是出於反俄需要,試圖通過制裁打垮俄羅斯。

但現實情況卻是,莫斯科的韌性比想象中要強,扛住了一波又一波制裁,反倒是西方自己有些受不了了。這段時間,不斷有歐洲國家爆發數萬人規模的示威遊行,抗議能源價格飆升,要求政府停止對烏援助。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更是在不到10天內,兩次提醒西方要認真對待普京的警告,不要關閉與俄羅斯對話的大門。很顯然,風向正在發生改變,而站在美國的角度,其與烏克蘭的利益確實存在很大出入。

從歷史上的案例來看,美國連親密盟友都能出賣,更何況是烏克蘭這種“表面兄弟”,俄烏衝突爆發後,基輔屢次要求加入北約,結果都被美國以各種理由給拒絕了。

近日,華盛頓方面又重申,不會直接參与俄烏衝突,包括向烏克蘭戰場派遣美軍士兵,以及主動打擊俄羅斯軍隊等,除非美國的盟友受到俄軍攻擊。

拜登政府的立場很明確,美國可以出錢出武器,但是不希望被捲入衝突,導致戰火燒到自己頭上。可澤連斯基雖然是華盛頓的提線木偶,卻未必沒有小心思,他很清楚俄烏在軍力上依舊有巨大差距。

一旦長時間打下去,勝算會越來越渺茫,如果烏克蘭輸了,那麼他的下場肯定好不到哪裡去。於是為了扭轉局勢,他只能用盡各種辦法將基輔與西方綁定,儘可能把美國給拉下水,並且烏克蘭已經在這麼做了。

8日上午,克里米亞大橋發生爆炸,部分橋樑出現垮塌,引發輿論嘩然。按照俄羅斯方面的說法,事故是由一輛卡車爆炸所引起的,但外媒卻指出,該事件是烏克蘭安全局策劃的一次“特別行動”。

不僅如此,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和烏空軍,先後發表了極具挑釁的言論,彷彿在說“事是我乾的,能拿我怎麼樣”。不管橋是不是基輔炸的,烏克蘭的行為都在刻意激怒俄羅斯,加劇戰爭升級,好逼迫西方不得不下場干預。

美國想要的是操縱烏克蘭,而不是被操縱,當基輔變得越來越極端,越來越不可控時,或許拜登政府真的會思考,要不要嘗試走一條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