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抗戰時期日軍的三大神器分別是三八大蓋、擲彈筒,92式步兵炮、其中擲彈筒更是日軍在二戰中的一大創舉,連當時的美軍對它的評價都是:“日本陸軍唯一值得評價的武器”。
防禦戰中的日軍分隊
擲彈筒是班排級武器,主要配置給日軍的小隊,日軍一個小隊下轄3個步兵分隊和1個擲彈筒分隊,步兵分隊13人,配置9人步槍手,4人機槍組,擲彈筒分隊13人,配置6個擲彈筒,日軍1個小隊50人左右,配置火力47支三八大蓋、3挺歪把子機槍,6具擲彈筒。
對比當時國軍一個排的編製火力,國軍精銳德械師一個排下轄三個班,每個班11人,配置9人步槍手,4人機槍組,一個排編製人數35人,配置火力30支步槍、3挺捷克式輕機槍。
國軍當時排一級武器裝備火力標準跟德軍完全一樣,跟日軍小隊人數差不多,武器方面只是日軍多了擲彈筒而已。雙方步槍的有效射程都是500米,日本歪把子機槍的有效射程是600米,國軍的捷克式輕機槍有效射程是1000米,可以完全壓制日軍歪把子機槍的火力。但是日軍配置了擲彈筒的射程是800米。
步槍射程外的日軍
國軍的一個排與日軍的小隊相遇,日軍擲彈筒可抵近炸掉國軍捷克式輕機槍陣地,反過來國軍對於600米射程日本歪把子機槍沒有任何辦法,因為手榴彈扔得再遠也不會超過100米,國軍唯一能壓制歪把子機槍與擲彈筒的武器只有60MM迫擊炮,但是當時60MM迫擊炮只是配置在連一級。
國軍當時學習的德軍戰術思想,日軍的武器裝備水平在當時是二流都算不上,德軍的火力配置超級強大,完全可以用火力把對方壓制的死死的,根本就沒有想過讓戰鬥的勝負關鍵集中到1000米以內,同樣是太平洋戰爭初期的美軍,讓日軍打的損失慘重,可以說如果二戰初期讓日軍與德軍對決,德軍肯定會大敗。不過只要德軍將60MM迫擊炮下放,那麼日軍就沒法打了,這點就如同日軍偷襲珍珠巷,日軍很會算計。
擲彈筒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的擲彈筒有兩種:10式擲彈筒與新式擲彈筒,擲彈筒的口徑50毫米,10年式擲彈筒的重量是2.6公斤,最大射程180米,新式擲彈筒的重量是4.7公斤,最大射程800米。
擲彈筒彈裝葯145克TNT,炮彈破片差不多500多塊,爆炸威力相當於普通手雷的2-3倍,擲彈筒最厲害之處就是擲彈筒可以發射香瓜手雷,雖然射程只有200米,但是總是人扔的遠。
擲彈筒的優點:
進攻中的日軍擲彈筒兵
第一:重量輕
10式擲彈筒重量2.6公斤,新式擲彈筒重量4.7公斤,相比60MM迫擊炮重量13公斤明顯輕了很多,,比一把步槍的重量要輕的多,非常適合單兵攜帶。
第二:造價便宜
1941年日本陸軍兵器本部兵器臨時價格表:八式步兵銃《38大蓋》價格是90日元,十年式擲彈筒是97日元,新重擲彈筒是244日元。
第三:彈種豐富
日軍的擲彈筒主要是使用殺傷榴彈,同時也能發射手雷,普通手榴彈,煙霧彈,照明彈,化學毒氣彈等。
單兵使用擲彈筒
擲彈筒作為當時日軍的新式裝備,中國方面也有所關注,但是一直沒有重視。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才真正感受到日軍擲彈筒的厲害。中國軍隊的輕重機槍基本上都被擲彈筒報銷了,然後日軍再配合自己的輕重機槍一起攻擊的國軍輕步兵,國軍整個戰線就會全線崩潰。
1938年,國民政府兵工廠在重慶市南岸區開始仿製大正十年式擲彈筒,命名為“二十七年式50毫米擲彈筒”,月產27式擲彈筒500具,手榴彈20萬枚,擲彈筒榴彈3萬枚。同時1941,國產60mm迫擊炮開始量產下放班排級,這樣才算解決了日軍的擲彈筒的威脅問題。
八路軍仿製的擲彈筒
1941年,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冀中軍區兵工廠等仿製成功日軍的新式擲彈筒,最大射程可以達到900m,由於當時生產能力有限,到抗戰結束前共生產了2500門左右,主要配置給主力部隊使用。
美軍眼中的擲彈筒
60MM迫擊炮是擲彈筒的剋星,60MM迫擊炮射程1500米左右,完全可以壓制擲彈筒800米射程,60MM迫擊炮就是現代解放軍和美軍也普遍裝備在排一級。由於60MM迫擊炮的最小射程是200米,而手榴彈投程最多100米,在100米至200米之間出現空檔,後來這一射程被火箭筒與槍榴彈佔據,至此擲彈筒退出歷史舞台。
美軍測試日軍武器
二戰時期的日軍武器的確有不少亮點,雖然這些武器在事後看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在戰爭初期往往給對方打個措手不及,擲彈筒與零式戰鬥機都是這一類型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