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號下水引發俄媒反思:中俄航母有共同基因,中國卻拒絕廢話

前不久航母“福建”號下水,引發了各國媒體的關注。相對於西方媒體的看法,俄羅斯媒體的觀察角度卻更令人玩味,因為中國第一艘航母本身就源自於蘇聯。

俄羅斯TOPCOR網撰文指出,中國航母和俄羅斯航母都擁有蘇聯的基因,但現代俄羅斯海軍卻走上了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

不浪費時間的“中國模式

文章作者謝爾蓋·馬爾熱茨基指出,中國早在1980年代就開始密切關注航空母艦。和蘇聯一樣,中國海軍很早就得出結論,為了對抗敵方航母戰鬥群,最好有自己的航母,而不是局限於所謂的“不對稱能力”和其他“原創”概念。中國第一次體驗航母,研究報廢的澳大利亞海軍“墨爾本”號航空母艦,後來還與西班牙方面就輕型航母的設計進行過交流。

作者指出,真正的突破是在幾艘前蘇聯重型航空巡洋艦“明斯克”號、“基輔”號和“瓦良格”號落入他們手中之後。克服了重重困難,購買的“瓦良格”號最終被中國建造完工,變成了第一艘中國自己的航空母艦“遼寧”號。另一方面,成功複製蘇-33重型艦載機,也提供了關鍵一環。在此基礎上,中國訓練了最早一批航母專業人員和艦載機飛行員。

此後,在獲得了航母操作的實際經驗並發現了蘇聯設計的缺點後,中國建造了第二艘航母“山東”號。與蘇聯原型一樣,該船使用的仍是燃氣輪機動力,艦載機起飛使用的仍然是滑躍甲板,但艦載機數量得到了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艦船規劃能力十分強大,一大批護航軍艦並行建造,立即形成了一個成熟的戰備航母戰鬥群。

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2018年中國開始建造第三艘航母,名為“福建”號。這艘船與其前輩有很大不同,它的排水量為80000噸,採用混合推進方式。最大的進步在於,“福建”號沒有配備滑躍起飛甲板,而是配備了三部電磁彈射器,甲板是直的。艦載機聯隊的確切規模尚不清楚,但很明顯將比其前身更大,並將包括至少一架艦載預警機,這將從根本上提高中國航母編隊的作戰能力。

俄作者認為,如果“遼寧”號和“山東”號在概念上接近俄軍的“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那麼“福建”號很可能從更先進的蘇聯“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中獲得了最大的收益,後者具備的核動力裝置,也許會在中國未來航母上得到實現。

俄作者為此感慨,中國同志並沒有浪費時間和精力去爭論“是否需要航母”,而是直接建造航母,第一艘,第二艘,第三艘,儘可能一步一步地去積累經驗。在將“鑰匙”交給中國同志後,自己的國家作為蘇聯的繼承者,情況又如何呢?

走上歪路的“俄羅斯模式”

作者指出,這對俄羅斯來說並不容易,整個世界和蘇聯的經驗都被完全否定了!甚至於,大手筆訂購了四艘核動力航母(“烏里揚諾夫斯克”級)的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元帥,卻被後世貶低為“對海軍專業一竅不通”。俄羅斯最後一艘重型載機巡洋艦——“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的命運,就客觀地反映了所有系統性問題。

作者稱,當俄羅斯內部激烈爭論是否需要航空母艦時,出於某種原因,卻忘記了我們已經擁有航空母艦。問題是他們無法讓這艘航母真正做好戰鬥準備:蘇聯解體黑海艦隊被俄烏瓜分,“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被迫轉移到北方艦隊,此時卻沒有一個負責人願意為其維護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結果,這艘寶貴的航母在沒有熱力和電力供應的情況下在北極圈的冬天站了二十多年,白白浪費了這份寶貴的遺產。

即使這艘航母重新拉上了一線,卻只是在幾個海域疲於奔命。“庫茲涅佐夫”號參與敘利亞戰役暴露了它的所有問題:技術條件很差,艦載飛行員沒有足夠的飛行時間等等。

作者稱,建造新航母不僅遭到眾多“仇恨者”的反對,而且俄羅斯也缺乏造船能力,缺乏專業的造船人才和設備,缺乏為航空母艦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在北方和太平洋艦隊中。這就是真正的一切,戈爾什科夫元帥航母理想的悲慘結局。俄羅斯海軍的命運,變成了隱藏在海岸附近的“蚊子”,以及甲板上裝有“道爾”防空系統的拖船?

但是,俄羅斯海軍並沒有完全放棄,兩年前在Zaliv工廠開工了兩艘排水量為40000噸的23900型通用登陸艦。這兩艘登陸艦不僅可以攜帶直升機,執行反潛和打擊任務,還可以攜帶無人機。目前,俄羅斯已經開始研製一種基於甲板的無人機,而“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有望成為無人機的訓練平台。

兩艘大型登陸艦的首艦“米特羅凡·莫斯卡連科”號將成為黑海艦隊未來的旗艦,該艦在塞瓦斯托波爾的船廠建造。第二艘“伊萬·羅戈夫”號將前往太平洋艦隊,在那裡它只需要為其建造沿海基礎設施。

不過,文章作者的期望仍然不甘心僅僅限於這些,畢竟23900型登陸艦隻能算是“准航母”。他認為,俄羅斯仍需要獲得大型船舶的建造設施和經驗,如果尼古拉耶夫船廠(仍被烏克蘭控制)回到俄羅斯聯邦,也許會有巨大改變。(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