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單獨授銜的上將,去世後不進八寶山,不開追悼會,骨灰撒老家

前言:

1980年,戰友們已經有幾個月沒有收到王建安的消息了,於是向他的家人詢問王建安近況,沒想到得到的消息卻是王建安已經離世。

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王建安的家人沒有舉辦追悼會,更沒有將其骨灰安放進八寶山烈士公墓,他的子女也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

作為開國上將,王建安的葬禮為何不為人知?

這還要從他與許世友開始說起。

一、與許世友的“愛恨情仇”

紅軍長徵結束後,我黨為了培養一批軍事理論、思想過硬的將領,組織了一批經驗豐富的戰士進入抗大學習,王建安、許世友也在其中。

由於種種歷史原因,許世友萌生了從延安前往四川打游擊的想法,獲得了許多將領的支持。

作為許世友的好友,王建安打心裡不贊同他的決定。可看到周圍戰友興緻高昂,王建安只能將真實想法壓在心底。

等到出發前夕,王建安還是感覺到這種行為不妥,於是偷偷將許世友的計劃報告給當時的校長。

在校長等人的及時阻止下,許世友的計劃並沒有成功,並在不久之後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也正是因為王建安臨時反悔的行為,許世友與王建安之間的關係不再密切,甚至有了針鋒相對的味道。因為在許世友心裡,王建安的行為與出賣朋友無異。

濟南戰役開始之前,毛主席特意在延安召見王建安,將這一重要任務交由王建安執行。

當時的許世友在膠東地區有着很大的影響力,毛主席擔心二人之間的私人關係會影響到戰鬥,所以特意叮囑王建安要注意團結。

實際上不論是王建安還是許世友,都明白團結一致、革命為重的道理,一定不會因為私人恩怨影響最後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二人的思想早就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二人早就已經和解。

在這場戰鬥中,王建安親自到前線指揮戰鬥,在關鍵時刻提出繼續堅持戰鬥的意見,最終贏得了戰鬥的勝利。

二、推遲一年的授銜

1955年授銜之前,評定小組將王建安的名字寫在上將名單上,交由毛主席審查。沒想到毛主席竟將他的名字圈起來道:

“王建安有些驕傲,應該授予中將軍銜。”

原來王建安曾經與陳毅產生過爭執,最後因為無法達成統一意見而一走了之。從此之後,王建安就在主席那裡留下了驕傲的印象。

可當評定小組知道的主席的意見後,內心十分糾結。主席的意見需要採納,可真的只給王建安授予中將又不太合理。

1924年起,王建安就加入到革命隊伍中,參與了多次重要的革命活動。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大肆殺害共產黨員,王建安組織鄂東軍打響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這支隊伍在不久之後發展成紅四方面軍,為革命做出巨大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建安來到山東地區與日本鬼子打游擊,粉碎了多次日本人對八路軍根據地的掃蕩計劃。

1941年,日本軍隊增加了五萬兵力掃蕩八路軍陣地,王建安與其周旋20多天,消滅一千多日軍,保住我軍的抗日成果。

之後的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重要解放戰爭,王建安都一直在前線指揮作戰,即便受傷也堅持在指揮所。

像王建安這樣經歷過長征、抗日與解放戰爭的將領,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若是授予王建安中將軍銜,難免有些不妥。

所以評定組並沒有將王建安的名字劃分到中將名單上,而是這次授銜後向毛主席解釋了原因,這才在第二年單獨為他授予了上將軍銜。

三、節約的老將軍

雖然已經成為開國上將,可王建安依舊記得曾經備受壓迫的日子,更記得底層人民的辛苦。不論到哪裡,王建安都十分排斥鋪張浪費。

每次到部隊視察時,王建安都在飯店前半個小時到達,而且從不通知任何人,來了就到戰士們吃飯的食堂中,陪戰士們一同用餐,聽從基層戰士的意見。

面對軍官準備好的精美飯菜,王建安每次都嚴厲批評,而後讓其將這些飯菜放到旁邊的付費窗口賣掉,自己只是吃一頓簡單的飯菜。

1978年,王建安前往部隊視察時,正好趕上師里給戰士們放電影,王建安高興地一同加入到看電影的隊伍中。

當王建安準備拿着小凳子和戰士們一起觀看時,旁邊的一個小戰士卻恭敬地說道:

“首長,您的位置在前面。”

順着小戰士手指的方向一看,最前排中間已經擺好舒適的桌椅,零食、茶水一應俱全,與周圍的小凳子格格不入。

“為什麼給我準備這些,都撤下去!”

“首長,您年紀大了容易口渴,也容易疲憊,坐着里能方便些。”

“反正我是不會坐的。”

說完這句話,王建安就與戰士們坐在了一起,前排的凳子也只能被撤下去。

等到1979年,王建安的身體出現了很大問題,他自己也感覺到時日無多,時常叮囑妻子:

“我要是走了,不用給我開追悼會,也不用送花圈,也別通知其他人,將我的骨灰撒到田野上就行。”

等到1980年,王建安的身體越來越糟糕,妻子想讓孩子們回來看看父親。結果王建安卻拒絕了這個提議:

“孩子們都在外地,都要工作,等我真的不行了再通知他們吧。”

“千萬別忘了我說的話,不要給我辦追悼會。”

沒過多久,王建安永遠離開了人世。因為太過突然,他的兒女都在外地,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只有在當地的親友們趕來送他最後一程。

按照王建安的要求,他的喪事一切從簡,沒有通知任何人。直到有人上門詢問,這才知道他已經去世了。

英雄雖然逝世,但他的精神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