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個有趣的說法,有人說“中國航母編隊的戰役戰法,是學習的蘇聯模式”,理由倒也很簡單,“因為航母是爭奪制空權,而導彈軍艦055大型驅逐艦才是攻擊主力。”
回想冷戰時期,蘇聯海軍航母艦隊的作戰編成也大體與之類似,當然蘇聯海軍並沒有“航母”這個艦種,他們是叫做“載機巡洋艦”,雖然力推蘇聯航母事業的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想要的一直都是航母,但是在蘇聯國防部制定的發展計劃和戰役學說里,都只有“載機巡洋艦”。有趣的是,蘇聯式的航母編隊,也是載機巡洋艦負責爭奪制空權,為整個艦隊“打傘”,然後由搭載大量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大型導彈艦完成攻擊。
這些大型導彈艦型號有很多,最早是58型導彈巡洋艦,然後是1134系列巡洋艦(大型反潛艦)、1164型“光榮”級巡洋艦,最後是1144型“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有種說法認為,排水量1萬噸的1164型光榮級巡洋艦,就是用來彌補1144型“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數量的不足,當時蘇聯海軍計劃建造的光榮級巡洋艦數量,大約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整整2倍。
蘇聯的航母艦隊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搜索-突擊”群,該作戰編成內大約包括1-2艘載機巡洋艦、1艘核動力導彈巡洋艦、2艘導彈巡洋艦,有時還會編入一些巡航導彈核潛艇,比如奧斯卡級核潛艇等。實戰中,根據和平時期就在跟蹤美軍航母艦隊的偵察-突擊群發回的美軍艦隊位置,搜索-突擊群前出到遠洋區域機動作戰,尋機搜索和殲滅美軍的航母艦隊。
在其作戰中,載機巡洋艦主要負責制空權的爭奪,以及對敵人核潛艇的驅趕、打擊。最早執行這一任務的是1143型“基輔”級載機巡洋艦,他可以攜帶雅克-38或雅克-141垂直起降戰鬥機,這些戰鬥機雖然空戰能力有限,但是驅離和攻擊那些掛載重型攻擊彈藥的美軍艦載機還是足夠的。於是蘇聯的艦載機並不會尋求飛出去太遠去作戰,而是在距離艦隊較近的位置上組成空中攔截網,這些垂直起降戰機即便不能擊落美軍艦載機,也可以打亂其攻擊陣型和計劃,並逼迫其提前發射反艦導彈或者航彈,這也能對艦隊的空中防禦提供幫助。
然後以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光榮級巡洋艦、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為代表的攻擊艦艇,就會大量的發射花崗岩等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這些導彈軍艦事實上才是蘇聯海軍航母艦隊的核心主力,某種角度看,載機巡洋艦倒像是護衛艦了。當然,蘇聯的這套戰法是建立在蘇聯航母數量沒有美西方多,且導彈技術飛速發展,導彈軍艦可以在艦載機的作戰半徑附近發射導彈完成攻擊的基礎上的。
說起來,如今中國海軍航母艦隊的作戰方式確實與之十分類似,受限於航母數量不足,航母也更多需要承擔為艦隊提供空中保護的任務,而對敵人艦隊的攻擊,也確實更多是由055、052d這樣的導彈驅逐艦承擔,這些軍艦都可以攜帶yj-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可以在美國航母戰鬥群的作戰半徑之外發射反艦導彈,完成攻擊。
然而, 如果就此認為中國航母艦隊的作戰形式完全和蘇聯類似,那也是錯誤的。畢竟,中國航母艦隊可謂是“融合了中西方優勢特色”,是有中國特色的航母艦隊。比如,中國航母並不攜帶重型反艦導彈,而是和美國一樣,更多依靠艦載機作戰,因此航空操作能力比蘇聯航母要強得多,甚至發展出福建艦這種搭載電磁彈射器的超級航母。
中國的003型福建號航母,可以攜帶固定翼艦載機預警機,以及性能十分優秀的殲-35型第5代艦載機,並且還能搭載反潛、電子對抗、救援、運輸、通訊中繼等多種類型的其他艦載飛機。換言之,中國航母雖然主要承擔艦隊的制空作戰任務,然而也具有多用途的能力,可以執行攻擊任務。比如,殲-35和殲-15等艦載機,都可以掛載yj-91、yj-83k等反艦導彈發起攻擊,甚至殲-15還曾攜帶4枚yj-83k反艦導彈在航母上起飛,這顯然都證明了一點,中國航母戰鬥群的打擊能力是多元的、聯合的,並非單純依靠飛機,也並非單純依靠導彈軍艦,而是兩者的結合。
此外,中國航母的發展從一開始就確定了遠洋機動作戰的思路,航母編隊的配置更加完善,並非是蘇聯式的“導彈一波齊射理論”,而是要在作戰海域長期存在和控制制海權,因此綜合保障能力、自持力、信息化和電子作戰能力、反潛作戰能力等,都比蘇聯航母戰鬥群的要求更高。由此可見,中國航母艦隊,實則是吸取了“東西方精華”的產物,作戰理論和軍事技術,都遠非當年的蘇聯能夠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