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教授曾經在公開場合聊到了中國航母的事兒,他覺得第四艘航母可能會用常規動力,還說中國在航母這塊有自己的獨門絕活,未來可能得裝備8艘航母。
中國航母是怎麼一步步走過來的
中國航母真的是從零開始,硬生生趟出一條路來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前身是烏克蘭的瓦良格號,1998年的時候,我國把它買了回來。那會兒這艘船還沒完工,基本上就是個空殼子。
之後,我國花了好幾年時間改裝、升級,終於在2012年讓它正式服役。遼寧艦的下水,等於我國正式擠進了航母這個“大國俱樂部”,意義不小。
接着是第二艘,山東艦。這可是我國第一艘自己從頭到尾設計和造出來的航母,用的是常規動力,起飛方式是滑躍式,2019年正式入列。山東艦的成功,讓我國攢下了不少造航母的經驗,後面的路子就更好走了。
第三艘是福建艦,2022年下水的。這艘航母還是常規動力,但牛就牛在它裝了電磁彈射系統,這技術可是個大突破。福建艦的排水量達到了8萬噸級,戰鬥力比前面兩艘強了不少,算是中國航母的一次飛躍。
說到航母的動力,基本上就兩種:常規動力和核動力。常規動力靠燒油或者燃氣輪機,核動力則是用核反應堆。
常規動力的好處是技術老到,造起來成本低,修起來也簡單。缺點就是跑不遠,得老惦記着加油,續航能力有點捉急。
核動力的強項是能跑,能跑得特別遠,基本上不用老想着補給燃料,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但問題也明顯,技術太複雜,造價高得嚇人,維護起來還特別費勁。
我國現在三艘航母全是常規動力的,主要是因為咱剛起步,常規動力這套路子熟,風險小,造起來快。尤其是從遼寧艦到福建艦,我國已經把常規動力航母玩得挺溜了,想趕緊多攢幾艘船,擴大艦隊規模,這是個挺務實的路子。
不過長遠看,核動力肯定是趨勢。畢竟我國以後得往遠洋跑,核動力航母續航強,能撐得起更遠的任務,海軍的影響力也能再上一層樓。
中國造航母有啥獨門絕活
我國工業體系,絕對是全球數一數二的。造航母需要啥,我國都能自己搞定。鋼板、雷達、發動機、武器系統,全都能自產,不用看別人臉色。這底子厚實,航母想造幾艘就造幾艘,後勤保障完全沒問題。
從遼寧艦改裝開始,到山東艦、福建艦一步步造出來,我國在航母技術上真是下了苦功夫。尤其是福建艦的電磁彈射,這玩意兒讓艦載機起飛更快、更安全,戰鬥力蹭蹭往上漲。現在我國的電磁彈射技術,已經能跟世界頂尖水平掰掰腕子了。
造航母不是一個人能幹的活兒,得靠一大群人。我國這些年培養了無數跟航母相關的人才,設計師、工程師、船員、飛行員,啥都不缺。這支隊伍越來越專業,航母發展自然有底氣。
我國海岸線那麼長,海洋權益那麼多,航母不是擺設,是真得用得上。保護海上通道、維護海外利益、震懾潛在對手,航母都是硬傢伙。更別說航母還是大國身份的象徵,我國要站得穩,航母少不了。
未來真能裝備8艘航母嗎
金燦榮教授還拋出個大膽想法,說中國以後可能會裝備8艘航母,4艘常規動力,4艘核動力。這聽着挺唬人,但仔細想想,也不是沒道理。
中國安全壓力不小,東海、南海、印度洋,哪兒都需要盯着。加上海外利益越來越多,比如“一帶一路”沿線的港口、能源通道,都得靠海軍護着。8艘航母聽着多,但攤到這麼大的攤子上,其實也就夠用。
再說了,航母還得輪着用。一艘在執勤,一艘得保養,還有一艘得訓練,實際能隨時出動的沒幾艘。8艘這個數,能保證中國隨時有足夠的力量在海上。
現在中國有3艘航母,第四艘也在造,後面再加幾艘,不是啥天方夜譚。經濟上,中國這些年發展快,造航母的錢還是掏得起的。技術上,常規動力已經很成熟,核動力也在摸索,時間問題而已。
當然,挑戰也不少。錢是個大頭,航母不光造起來貴,養起來也燒錢。核動力技術更是個硬骨頭,得花大力氣啃。還有國際上,有些國家看見中國航母多起來,肯定得嘀咕兩句,外交上得好好平衡。
金燦榮這話說得挺有譜。第四艘航母用常規動力,符合現在中國的情況,技術穩,速度快。中國造航母的優勢擺在那兒,工業、技術、人才、需求,哪樣都不缺。
未來8艘航母聽着遠,但一步步走下去,真有可能。
中國航母這路還長着呢,得慢慢攢經驗、攢技術。
咱也不惹事兒,航母主要是保家衛國、護海上通道,順便為世界和平出點力。
參考資料
從0到3,從跟隨到領先!回顧中國“航母之路” 央視網
[1]李柏彥.國輪國造打造疏浚強國的中國航母訪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秦斌[J].求賢,2023,(04):36-39.
[1]林樹清.碧海藍天戍疆邊——欣聞福建艦首航並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5周年有感[J].中原文學,2024,(15):80.
[1]湯加.巨艦啟航,圓70年中國人航母夢——中國首艘航空母艦入列啟航[J].科學啟蒙,2013,(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