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正因關稅戰愈發緊張之際,美國與菲律賓展開實彈演習,關鍵時刻,六國海警齊聚南京參加論壇。那麼,美菲選擇在此時密集展開實彈演習有何種意圖?六國海警齊聚南京又傳遞了怎樣的信號?
3月底,美菲“盾牌”聯合軍演在菲律賓呂宋島麥格塞塞堡軍事基地拉開序幕。此次演習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聚焦通信設備操作、野戰炮兵實彈射擊及後勤保障等科目,第二階段將於5月19日至7月20日展開,進一步強化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菲律賓陸軍發言人路易·德馬阿拉稱,演習旨在提升地面部隊的實戰效能,並為突擊集群提供火力支援。
事實上,“盾牌”軍演僅是美菲年度軍事合作的一環。4月7日,代號“雷霆對抗”的空軍演習緊隨其後啟動,菲律賓空軍司令阿瑟·科爾杜拉表示,該演習旨在提升戰備水平與任務效率,並與即將到來的“肩並肩”聯合軍演無縫銜接。
作為美菲規模最大的年度雙邊訓練行動,“肩並肩”軍演計劃於4月21日至5月9日在呂宋島和巴拉望省舉行,與往年不同,2025年的演習首次引入“全面戰鬥測試”,通過虛實結合的戰場模擬和多域聯合作戰設計,顯著增強複雜性與實戰性。
至於其意圖,按照菲律賓國防部長吉爾伯特·特奧多羅的說法,美菲軍事合作的核心目標是應對“中國在該地區的行動”。他透露,菲律賓預計到2029年每年將從美國獲得5億美元國防資金,用於採購監測設備和導彈系統,例如美國已在菲部署的“堤豐”中程導彈。
這一動向與美國的“印太戰略”緊密關聯,3月下旬,美國防長赫格塞斯訪菲期間,雙方達成多項軍事技術合作,包括部署NMESIS系統和高性能無人船等裝備,並計劃在“肩並肩”演習中測試。
不過,美菲軍演的“防禦性”標籤難以掩蓋其進攻性意圖——演習區域靠近台灣島及南海爭議水域,菲律賓新增的軍事基地中,3個直接面向台灣,1個緊鄰南沙群島,為美軍介入台海與南海提供了跳板。對此,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域外勢力的軍事化行動是破壞南海和平的最大風險。
正當美菲軍演引發地區緊張之際,4月7日至11日,中國海警局在南京主辦第25屆北太平洋地區海岸警備執法機構論壇專家會,這是自2019年以來,中國、加拿大、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六國海岸警備機構首次全員參會,會議聚焦打擊海上非法販運、漁業執法、應急救援等議題,旨在通過信息共享與聯合行動維護海上安全穩定。
作為論壇輪值主席國,中國海警局牽頭打擊非法販運工作組,推動各方就年度高官會合作計劃達成共識,會議成果包括協調北太平洋公海漁業執法巡航、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經驗交流等,體現了多邊協作在海洋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這一機制不僅為地區國家提供了對話平台,也間接回應了美菲軍事演習帶來的緊張氛圍,中國通過務實合作傳遞明確信號:維護海上安全需依靠規則而非武力,對話而非對抗。
有分析認為,美菲軍事合作的強化,本質上是美國“離岸制衡”策略的延伸。通過武裝菲律賓、升級聯合演習,美國試圖在南海與台海構築對華包圍圈,並以“聯盟韌性”為名鼓動盟友衝鋒陷陣。
然而,這種策略面臨多重挑戰:首先,菲律賓的軍事能力與中國的體量差距懸殊。菲空軍主力裝備多為二手或低配型號,例如FA-50攻擊機實為美軍教練機改造,與中國的殲-16、殲-20存在代差。其次,菲律賓國內政局動蕩,馬科斯政府借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轉移民眾對經濟停滯與前總統杜特爾特被捕的關注,這種“危機轉嫁”難以持久。
反觀中國,應對策略兼具威懾與對話:軍事層面,解放軍常態化巡航台海與南海,055型驅逐艦、殲-16戰機等裝備形成反介入能力;外交層面,中國通過“南海行為準則”框架推動協商,並藉助多邊論壇擴大共識,例如,南京會議期間,六國海警雖立場各異,但仍展現出協調執法的共同意願,這與中國倡導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理念不謀而合。
總的來說,當前,亞太地區正站在和平與對抗的十字路口——美菲軍演的升級與六國海警對話的並行,折射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選擇:一是依靠軍事同盟與威懾製造分裂,二是通過多邊機制與規則謀求穩定。歷史經驗表明,將安全寄託於域外勢力的國家往往淪為博弈棋子,烏克蘭危機與菲律賓自身的歷史教訓已敲響警鐘。對中國而言,維護主權的決心與促進合作的誠意並不矛盾,唯有摒棄零和思維,才能實現真正的地區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