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解放軍“海峽雷霆—2025A”演習在台海中南部海域拉開帷幕。這場代號“雷霆”的軍事行動,既是年度例行訓練,更被外界視為檢驗實戰能力的壓力測試。東部戰區發言人施毅大校披露,參演兵力涵蓋陸海空火等多維力量,重點演練聯合封控與精準打擊。
台軍雷達數據顯示,27架次軍機緊貼24海里線繞飛,21艘軍艦與10艘海警船形成合圍之勢,山東艦航母編隊同步參演。耐人尋味的是,台海巡部門首次證實“3艘大陸民兵船現身花蓮外海”,國際觀察家嗅到硝煙味:當民兵船與正規軍協同出鏡,這場演習究竟傳遞何種信號?
民兵船參演絕非偶然。翻開解放軍渡海作戰史,民船始終是戰略棋盤上的關鍵落子。1996年台海危機時,導彈驅逐艦與掃雷艇組成編隊,身後便是搭載步兵與裝甲兵的民船集群。2023年央視報道披露,解放軍單次演習即可動員4.5萬噸民船。這些“海上預備役”平時捕魚運貨,戰時化身運輸主力——海南島戰役中,2100艘漁船將15萬大軍送過瓊州海峽,正是經典戰例。此次現身花蓮的民兵船,既可能是後勤補給鏈的延伸,也可能是對台島東岸水文情報的實地採集。美軍智庫早有預警:中國海上民兵的監視與偵察能力,足以讓對手“如芒在背”。
朱立倫的“變臉戲法”恰成對照。這位國民黨主席三個月前剛在黨內會議高呼“反台獨是炎黃子孫共同責任”,如今卻將解放軍演習斥為“破壞兩岸情感”。這種搖擺折射國民黨的結構性困境——既不敢觸碰統一議題,又試圖與民進黨“抗中保台”劃清界限。台民意基金會數據顯示,國民黨支持率已跌至19.2%,較民進黨落後13.7個百分點。當“維持現狀”的遮羞布被現實刺破,藍營的生存空間正被歷史洪流吞噬。
國際博弈暗流涌動。美軍印太司令部承認,解放軍已構建1600公里“拒止圈”,關島基地的航母生存率不足三成。四方安全對話(QUAD)雖在特拉華峰會大談“印太秩序”,卻因美日印澳的利益分歧淪為紙老虎——四國聯合聲明對台海問題避實就虛,連“一個中國”原則都未敢觸碰。更有趣的是,台當局視為救命稻草的“24海里鄰接區”,在國際法上根本站不住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只有主權國家方可主張毗連區,而台灣地區從未具備國家地位。
台海的天平早已傾斜。當殲-35隱身戰機從福建艦甲板呼嘯升空,當鷹擊-21導彈劃破關島夜空,當高鐵規劃直指海峽對岸,統一的齒輪已不可逆轉。龍應台投書美媒的警告猶在耳畔:“留給台灣的時間不多了。”歷史的劇本從不重複,但押韻處總驚心動魄——1949年百萬雄師過大江,靠的是木帆船;2025年若需東風再度,萬噸民船與隱身戰艦組成的鋼鐵洪流,必將碾碎所有分裂幻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