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P的
帕提亞戰術
繪有帕提亞騎兵的盤子
公元前 53 年,羅馬共和國將軍馬庫斯·李錫尼·克拉蘇率領7個軍團的羅馬重步兵入侵帕提亞帝國,在卡萊古城(今土耳其境內)附近,羅馬人被帕提亞將軍蘇雷納引誘進一片平坦的沙漠,隨後遭遇了羅馬重步兵從來沒遇到過的戰術,帕提亞輕騎兵弓箭手沖向羅馬軍團,在弓箭射程內停下戰馬,轉身齊射。如果羅馬人衝鋒,則輕騎兵立即後撤,如果羅馬人不衝鋒,就繼續射箭。羅馬軍隊疲憊不堪,最終被帕提亞擊潰。克拉蘇及其大部分羅馬軍隊被殺。
卡萊戰役繪畫
至此,這種歐亞大陸上的游牧民族常用的輕騎兵弓箭手騷擾戰術,被稱為“帕提亞戰術”寫進人類戰爭史。在後續的2000年里所有的軍事家都知道,如果獲得了火力射程和機動速度的雙重優勢,那就意味着勝利。
繪畫沙恩霍斯特號沉沒
1914年12月8日,德國海軍中將馬克西米利安·馮·施佩伯爵率領以兩艘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萊森諾號為主的東亞艦隊殘部在南美洲南部福克蘭群島附近遇到了強大的對手,海軍中將道維頓·斯特迪爵士率領的無敵號和不屈號戰列巡洋艦為首的英國艦隊,和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萊森諾號相比無敵號和不屈號同時擁有火力射程和機動速度的雙重優勢。雖然英國人命中率差的多,但還是碾壓了德國艦隊,沙恩霍斯特號被擊沉格萊森諾號彈盡自沉。
沙恩霍斯特號
無敵號
戰列巡洋艦的誕生就是利用帕提亞戰術,以更高的航速和更遠的射程碾壓裝甲巡洋艦,在福克蘭海戰,無敵號完美的實現了這一用途。
六代空戰
很棒的繪畫,作者:stinger_銀翼
接下來來到空戰,實際上早在二、三代機時代,追求高空高速的空戰概念就是曾經是當年的主流,戰鬥機越來越大,導彈的射程越來越遠。然而,當年落後的電子技術拖了後腿,導彈和雷達的可靠性都不佳,美國空軍的F-4戰鬥機在越南戰場經常被北越空軍的米格21、米格19逼入近身狗斗,並且因為格鬥性能不佳慘遭損失。
米格31和R-37,蘇聯的思路沒錯只是電子技術不敢恭維
越南空戰的直接教訓反映在美軍的第四代戰鬥機上,高速和遠程打擊能力被邊緣化,格鬥性能突出。這一機動性要求一直被美國空軍帶到了五代機上,甚至在美國規劃的六代機NGAD上,依然保留超機動性的要求。
這組建模來自:彩虹熊_白瑋
J36放出以後,很多觀察者認為“沒有推力矢量,意味着沒有超機動性”因此得出“不是空優戰鬥機”結論。但實際上,在戰鬥機發展過程中並不是帕提亞戰術失效了,只是“弓箭”並不可靠。我們現在是不是獲得了可靠的“弓箭”呢?這個世紀的雷達和電子技術已經遠非50年前可比,幾乎可以說空戰又要回歸帕提亞時代了。
我相信正因為同樣的判斷,611會這樣定義第六代戰鬥機,為了確保對五代機的帕提亞式碾壓,J36和其“弓箭”PL17導彈以及其“眼睛”大型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是一體的。所以PL17會採用獨特的瘦長外觀,這是為了更好的適配內部彈倉。
另一個關乎火力射程的是雷達,大尺寸的三面AESA搭配上三台發動機強勁的發電能力,將使這架戰鬥機獲得預警機級別的探測能力和強大的干擾/抗干擾能力,側向雷達天線讓J36可以在發射導彈後從容機動,而不會中斷中繼制導數據鏈。全過程超音速巡航,讓對手的五代機打不着、躲不掉。
Nx4eu
需要注意的以上分析中的優勢並沒有計算任何未能獲得證實的先進技術,即便建立在現有平台之上,J36已經是可以碾壓五代機的空中殺手。
山姆大叔的追趕
美國那邊的反應就很有趣,五角大樓匆匆的將B-21歸類為“六代戰鬥機”,似乎急切的想要證明沒有落後。即便B-21可以掛載空空導彈,但是這架轟炸機缺乏戰鬥機級別的速度和探測方式。基本上出來就是送人頭。
彩虹熊_白瑋
忠誠僚機這個項目本來就是為了省錢,不要聽馬斯克胡說,無人機很重要,但只是在節約成本上,無人機本身並不是改變空戰面貌的利器,因為所有無人機能用的技術,都可以用在導彈上。可靠、準確、隱身、智能的空空導彈才是近未來空戰的霸主。但已知的美軍下一代空空導彈AIM-260聯合先進戰術導彈,仍然是適配F-22彈倉,這就意味着不會具備超過200km的射程。
而AIM-174這個緊急補救措施,更是沒啥大用,AIM-174無法放入彈倉,這就註定了掛載機必須放棄隱身,同時意味着對手的弓箭射程更長了。
NGAD項目的難產並不是個案,90年代美國軍工企業進入壟斷時代之後,三家吃人不吐骨頭的超級軍工巨頭關心的就是如何分賬,所有項目都是前面吹的天花亂墜,推進起來就是玩命延期和瘋狂超支,JSF這個本來應該是低成本的項目,豪邁的花了3000億美元,超出預算 80%,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貴的軍工項目,並且晚了 10 年。NGAD現在就是案板上的肥肉,波音、臭鼬和諾格現在將太多的概念塞進去,能不能實現再說,先拿下預算。空軍自然不想當肥肉,因此才會有去年暫停NGAD,設法尋找低成本方案。但J36的出現估計要讓三巨頭開香檳慶祝,這回肥肉應該是跑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