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被美國塑造成下一個珍珠港?警惕老美台海誘戰

2024年06月18日16:30:25 軍事 6801

長期以來,二戰時期的“珍珠港事件”一直存在一個“陰謀論”的說法,即當時的美國政府為了能夠動員國內社會輿論早點參戰,向日本“禁運”石油,最終逼得日本跳腳,突襲珍珠港,有一些外界說法把它稱為“羅斯福的苦肉計”。

台灣正被美國塑造成下一個珍珠港?警惕老美台海誘戰 - 天天要聞

而就在近日,島內軍事專家張競提出了很有意思的觀點:美國可能想在台海導演一場“珍珠港陰謀”,即通過各種挑釁行動,升級台海局勢,迫使大陸對台“動武”,隨後美國再動員國際社會對大陸“妖魔化”施壓,甚至以一種“受害者”的姿態在美國社會進行總動員,在台軍消耗大陸一部分軍力後,直接下場收割,以達到徹底削弱大陸這一競爭對手的目的。

不得不說,張競的這一觀點倒是很值得品味,歷史與現實往往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且歷史上所使用過的一些策略,美國人也是屢試不爽。下面就來看一下張競的觀點:台海的“珍珠港陰謀”。

(一)美國似乎正在台海“誘戰”

6月17日,台灣《中國時報》刊登了島內軍事專家張競所撰寫的一篇文章,題目很有意思:台灣被塑造成下個珍珠港嗎?

珍珠港是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所在地,不過過去大家在談及“珍珠港”這3個字時,普遍想到的並不是地名,也不是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所在地,而是一場“偷襲行動”。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日本偷襲珍珠港,最終把美國拖入戰場,二戰由此出現轉折,從今天的視角看,日本的這一行動在戰術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在戰略上卻敲響了法西斯的喪鐘。

所以在剛開始看到這一題目時,給人最初的印象是:台灣和珍珠港有什麼關係呢?難道二戰時期的“珍珠港事件”可能要在台海上演?

張競在文章中是這麼說的: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做了一個獨家報道稱,北京方面認定,美國人打造了一個戰略陷阱,誘使大陸不顧一切地開啟對台作戰行動。

台灣正被美國塑造成下一個珍珠港?警惕老美台海誘戰 - 天天要聞

事實上,英國《金融時報》所做的報道可以理解為美國正在台海“誘戰”,誘大陸打破“戰略定力”,直接對台動手。相關的報道之前也曾出現過,記得更早之前島內知名軍事專家譚傳毅曾寫過這麼一篇文章,裡面講述的是美國為何熱衷在台海“誘戰”,而大陸始終保持戰略定力。

對於這一問題,譚傳毅從中美造船業差距不斷加大的現實角度給出了解釋。他表示大陸造船業蒸蒸日上,軍民兩用的商業模式讓大陸造船業實力快速上升,造軍艦就像“下餃子”一樣;而美國的造船廠正走下坡路,不要說快速造艦,就連很普通的艦艇維修、保養都面臨大問題,最終還不得不向日韓求助。

如果照此趨勢延續下去的話,未來中美兩國在台海的實力對比一定會向東方傾斜,美國人對於“時間不在自己一邊”的情形感到非常着急,所以他們認為,台海之戰晚打不如早打,趁大陸羽翼未豐,直接在台海“誘戰”,這也是為何大陸始終在台海保持“戰略定力”,美國反而在台海頻頻異動的重要根源所在。

張競繼續在文章中寫道:他昨天在和美國朋友聊天時,後者向他抱怨,認為大陸的想法是“錯誤”的。而他則回答美國朋友:美國如此設局早有先例不足為奇,其實早在4年前,他就曾經在北京國觀智庫,以“美國在導演下次珍珠港嗎?—論戰略持久”為題,撰稿分析過此種狀況。

該稿中舉出數個史例,說明華盛頓如此設局,誘使假想敵動手反擊,然後以受害者姿態進行社會動員,早就有前科在案,如今觀察北京與華盛頓關係發展狀況,看來真是如此。

張競的這番言論瞬間讓人的注意力出現轉移,那麼他之前真的曾發表了這篇文章嗎?經過查閱,張競確實曾在2020年5月份發表過這篇文章。

台灣正被美國塑造成下一個珍珠港?警惕老美台海誘戰 - 天天要聞

既然是要聊台海與“下一個珍珠港”的關係,那麼就看一下張競是如何做的分析。當時的文章是這麼寫的:全球暴發新冠疫情,但亞太地區的軍事活動有升溫跡象。儘管美國海軍的“羅斯福”號航母染疫,影響到美軍區域戰備實力,但美國仍經常派遣軍艦硬闖南海島礁周邊海域,更安排偵察機不斷在大陸沿海空域活動,同時再派遣戰略轟炸機由關島以遠程奔襲架勢,直衝大陸周邊國際空域示威。而大陸的機艦也不甘示弱,不斷突穿島鏈進行遠海航巡,雙方分庭抗禮互不相讓,是否有可能擦槍走火,確實讓周邊各方提心弔膽。

再從政治與經濟層面觀察,疫情暴發後,華盛頓剛開始是幸災樂禍,不斷冷言冷語,嘴上雖說提供援助,但最後證明“跳票”,所有承諾並未實際到位,一切都只是“一張嘴”。但當美國本土疫情暴發後,特朗普政府先是擺出輕慢態度,未能準確估算疫情嚴重程度。最後發現狀況失控後,就開始推卸責任,想把鍋甩給大陸,希望通過責怪北京掩蓋疫情信息,並且揚言將採取懲罰與索賠求償手段化解美國社會的民憤,以挽救特朗普在大選年岌岌可危的政治票房與民調危機。

此時面對華盛頓不斷點名叫陣,北京是否想過:美國會導演一次“珍珠港事變戲碼”,然後獲得在全球圍堵北京的口實,通過布局讓本身扮演受害者,以便獲得展開報復行動的道德制高點。此種說法從表面上看起來顯得離奇,但若是回顧美國處理對外關係歷史經驗,就會發現此種布局挑釁,其實是隱含以強凌弱盤算,能夠順利師出有名,確實不是憑空想象、杞人憂天。

(二)“珍珠港陰謀”正出現在台海?

張競還特別列舉了幾個歷史案例來做特別說明,他稱: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強權利用特定偽造假戲惡意設局,找機會尋求“動武力”,不乏先例。回顧中國近代史上最明顯案例就是盧溝橋事變,當時日本軍閥存心找碴,聲稱在演習時有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索檢查未果,就開始發動攻擊當地駐軍,最後就點燃全面抗日戰爭導火線。

在美國歷史上,這樣的案例也不少見。1898年2月15日夜間,美國海軍軍艦“緬因”號突然在古巴的哈瓦那港口爆炸,“緬因”號事件產生眾多傷亡,引起美國社會嘩然;隨後在一股特殊力量的誘導下,美國國內輿論矛頭直指西班牙,聲稱這件事就是西班牙乾的,最終美西戰爭爆發,美國順利從西班牙手中拿下了古巴和菲律賓。但外界不知道的是,“緬因”號爆炸至今仍然是一個無頭公案。

台灣正被美國塑造成下一個珍珠港?警惕老美台海誘戰 - 天天要聞

二戰時期的“偷襲珍珠港”是一個震驚全球的事件,近1個世紀以來,歷史學界一直有所謂的“珍珠港陰謀論”的說法。按照正規的歷史敘述:當時的日本侵略軍進入越南,這大大突破了羅斯福政府的“底線”,隨後美國凍結日本資產,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最後日本提前動手,先偷襲珍珠港,試圖完全消滅美國的太平洋艦隊。

而現在有關“珍珠港陰謀”的說法則是:美國存心通過經濟封鎖與鋼鐵石油禁運,然後在隨後的美日談判中開出讓日本無法接受的價碼,最終逼迫暴走的日本軍國主義者們拚命一搏,組建聯合艦隊在太平洋偷襲珍珠港,引發太平洋戰爭。

此時美國國內輿論沸騰,美國國會幾乎全票通過對日本、德國、意大利等國的宣戰,由此美國國內的經濟轉向戰時軍工模式,美國開始加入二戰,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軍工廠”,這也是二戰的重要轉折點。

張競在文章中寫道:整個偷襲珍珠港發展過程,看起來很像是華盛頓戰略家精心安排設計,日本軍工主義者在整體戰略布局層面上,循着華盛頓所操弄安排之軌跡,逐步走向開啟戰端不歸路,將雙方衝突擺在檯面,最後讓美國能夠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爆發後,找到足夠理由動員美國社會,展開對日全面戰爭。

所以究竟是華盛頓高明到能夠左右東京決心開戰意念,抑或是東京本身雖有自主意志,但仍在華盛頓布局下走向全面戰爭,讓美國獲得主宰太平洋的契機,純然只是歷史巧合呢?這恐怕還有很大辯論空間。

事實上有關“珍珠港事件”的陰謀論說法很複雜,張競在文章中的敘述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而這種陰謀論的說法在當時也確實有一定的現實根據。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夕,歐洲戰事已經打得如火如荼,法國戰敗,德國拿下了整個西歐,英國憑藉自己廣闊的殖民地在大西洋和北非艱難支撐,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國幾乎丟棄了自己大量的軍備,局勢不容樂觀。

台灣正被美國塑造成下一個珍珠港?警惕老美台海誘戰 - 天天要聞

隨後德國軍隊轉道向東進攻蘇聯,“巴巴羅薩”計劃非常順利,德軍前鋒一度直接打到了莫斯科城下,甚至能夠望到克里姆林宮的建築身影。

而此時的美國呢?羅斯福有一種巨大的戰略危機感,認為美國再不參戰,歐洲大陸很有可能會完全落到德國人的手中。白宮有危機感不代表美國國內有危機感,處於兩洋之間,有一種天然的地理屏障,美國國內和平主義、孤立主義浪潮濃厚,在“珍珠港事件”前夕,由於擔憂羅斯福會把美國拖入戰爭,美國社會對其施加了很大的壓力,“汽車大王”福特經常帶着示威者來到白宮門前,要求美國不要參戰。

所以當時羅斯福遇到的情況非常棘手,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突然進駐越南,美國開始對日本制裁,直接“禁運”石油,讓日本的“戰爭機器”遭受非常大的威脅,如果“石油禁運”一直持續的話,日本的“戰爭機器”將會在未來很短的時間內被迫終止。

在隨後的美日談判中,美國提出了高價碼,最終日本狂熱的軍國主義者決定暴走。從後來的解密看,日本在對珍珠港動手前其實機密已經外泄,當時重慶方面曾將這份情報傳遞給美國,據稱這份情報也曾出現在羅斯福的辦公桌前,那麼為何美國沒有做預防呢?

這裡面說法很多,有一種解釋是羅斯福的“苦肉計”,說來也巧,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當天,美軍3艘航母恰好全都不在珍珠港,這就更增加有關“陰謀論”的說法。

當“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社會非常憤慨,“孤立主義”思潮瞬間消失,美國開始加入二戰。

既然張競把美國在台海的“誘戰”與“珍珠港陰謀”歸結在一起,那麼二者的相似性有多高呢?

台灣正被美國塑造成下一個珍珠港?警惕老美台海誘戰 - 天天要聞

張競表示:美國不斷在台海積極叫陣施壓,在戰略上顯然就是要迫使北京過早投入決戰,但在戰術上如何達到此種態勢,顯然就必須布局成類似珍珠港之情境,讓北京主動出手挑起戰端,才能讓華盛頓獲得充分口實,在國際社會針對大陸展開全面封殺,取得戰略主動權。

事實上,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的話會發現另一番場景。自兩場中東戰爭過後,美國國內對美軍對外開展地面軍事行動非常警惕,在後來的很多軍事行動中,美國更強調外科手術式打擊,而非地面直接介入,否則這又是一場戰爭泥潭。

如果說美軍想為大陸打造一個“戰爭泥潭”,甚至想直接介入,在大陸羽翼未豐之前直接“誘戰”動手,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不過這裡面最大的問題就是美國國內民意,選民對與美國無直接關聯的熱點局勢毫無興趣,更不要說萬里之外的台海。如果美國在台海成功“誘戰”,隨後再通過媒體輿論帶風向的話,那情況可就有些不妙了。

張競隨後還提到了另一個案例:1964年8月突發“東京灣事件”,當時的約翰遜政府聲稱美軍艦艇兩度受到北越海軍攻擊,此事在美國社會經過媒體報道,再加上政治人物推波助瀾,引起美國社會強烈反應,隨後美國國會授權白宮擴大地面介入越南戰事,正式開啟美國參與越戰大門。經過日後歷史學者的查證,發現整個事件經過完全就是子虛烏有。

現在回過頭來細想,前述每個歷史事件都有相同規律,整個過程都讓美國感受到本身是受害者,所以才能夠在民眾間進行心理動員,讓整個社會支持美國政府對外用兵,並且願意付出經濟與美軍傷亡作為復仇代價。

台灣正被美國塑造成下一個珍珠港?警惕老美台海誘戰 - 天天要聞

張競最後還留下了這麼意味深長的一段話:大國博弈對壘過招,在戰略指導上只有兩種基本選擇——決戰與持久。假如戰略環境內各項客觀條件有利時,就應當進行決戰。但若是客觀條件並不有利,時機也不成熟,敵我實力消長尚未到達對我完全有利,差距也不夠顯著到穩操勝券時,此時就應當選擇持久作為戰略指導,希望通過各項努力,逐漸改變敵我優劣條件,建構有利戰略態勢,以便在適當時機點進行決戰。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十分罕見!美軍核潛艇、“末日飛機”同時現身 - 天天要聞

十分罕見!美軍核潛艇、“末日飛機”同時現身

據美國“戰區”網站6月25日報道,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田納西”號近日在挪威海與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諾曼底”號一同巡航,這次十分罕見的武力展示還包括空中的一架E-6B“末日飛機”和一架P-....
繁榮兵團 合作共贏——寫在第八屆中國—亞歐博覽會開幕之際 - 天天要聞

繁榮兵團 合作共贏——寫在第八屆中國—亞歐博覽會開幕之際

西陲潮湧,盛夏意濃。6月26日,第八屆中國—亞歐博覽會盛大開幕,激蕩着新疆、兵團與世界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的澎湃動能。匯兵團佳品,聚四海賓朋。本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向世界進一步展示活力兵團的開放姿態、合作誠意和廣闊前景,見證新時代兵團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合作共贏、共促繁榮的新篇章。6月25日...
主動放棄“台獨”立場者,還會被追究刑責嗎?國台辦回應 - 天天要聞

主動放棄“台獨”立場者,還會被追究刑責嗎?國台辦回應

6月26日,國務院台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對於島內一些過去曾主張“台獨”、但目前立場已發生轉變的人,大陸方面是否還會追究其刑事責任?對此,發言人朱鳳蓮表示,《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嚴格依法制定,堅持寬嚴相濟、罰當其罪。“台獨”頑固分子主動放棄“台獨”分...
琉球美軍大撤退,台灣和日本要變天了? - 天天要聞

琉球美軍大撤退,台灣和日本要變天了?

近日,一則消息在國際軍事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美軍宣布將於今年12月開始從日本沖繩大規模撤軍,涉及人數高達一萬。這一突如其來的戰略動作,究竟隱藏着什麼深意?是簡單的軍事部署調整,還是背後有更複雜的戰略考量?要解答這一問題,我們不得不提的是沖繩
新型導彈顯威!胡塞武裝襲擊以色列貨輪,誓援巴勒斯坦 - 天天要聞

新型導彈顯威!胡塞武裝襲擊以色列貨輪,誓援巴勒斯坦

阿拉伯海上的“MSC SARAH V”遇襲事件在這個全球局勢動蕩不安的時代,戰爭的陰影似乎總能找到新的角落投射其冷酷的影子。近日,也門胡塞武裝再次將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了阿拉伯海上,用一次大膽的軍事行表明了他們動持續升級的戰鬥決心。
按照你們這樣的測試結果,我看艦載機試飛大隊還是解散了吧! - 天天要聞

按照你們這樣的測試結果,我看艦載機試飛大隊還是解散了吧!

#頭條首發大賽#電視劇《海天雄鷹》,我真有點懷疑這些心理專家來此的目的了!根據心理醫生夏初她們的測試結果,艦載機試飛大隊的成員之中,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而問題最嚴重的,竟是裡面數一數二的大隊長秦大地、一號試飛員余濤、二號試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