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新華社:烏克蘭全境拉響防空警報,民眾躲在防空洞內避難
一、俄運輸機上74人全部遇難事件,為何如此重要?
其實,這既關乎前線戰士的尊嚴,也事關後方的民心。
殺俘不詳,並不是玩笑。
更重要的是,這還涉及一個重大問題——正如俄羅斯駐南非大使館所說:
如果上述情況屬實,則意味着襲擊的策劃者希望使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任何談判變得不可能。
換言之,鑒於眼下,特殊的時間節點和敏感性,這起事件的突然爆發,其實是和平的沉重一擊,正在擊破很多人關於3年內結束戰爭的期盼。更讓人憂心,全球地緣政治的加速演進,可能對全球經濟造成更大的破壞或衝擊。
特別是能源市場、金融秩序以及貿易全球化,註定會遭到明顯衝擊。
甚至,一旦美西,不再滿足於口頭威脅,而是在行動層面,悍然沒收俄羅斯約3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那麼,後果將難以估量.......
何況俄羅斯已經公布對等報復的手段,也就是準備好沒收名單,並對沒收美西資產進行評估——俄專家表示,對等報復模式下,至少可以沒收美西288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
也就是,從長遠角度來看,這起事件,已經完全具備了歷史事件的意味——這可能是布恰事件翻版,也可能是波蘭邊境導彈爆炸事件的重演。但不管怎樣,接下來三個月,戰爭很可能會再次升級。
二、俄國防部宣稱烏導彈擊落俄運輸機導致65名烏戰俘遇難:但烏克蘭立場為何如何微妙?
目前來看,烏克蘭媒體已經紛紛改口。
烏克蘭官方聲明,也被法新社評為“措辭謹慎”。
甚至,認真看完,不難發現,烏克蘭竟然承認了俄羅斯確實有通過航空方式運輸戰俘,以及24日雙方確實達成了換俘協議。
並且,並沒有正面回應65名烏克蘭戰俘死亡以及烏導彈擊落俄伊爾76運輸機?
於是,一時之間,烏克蘭在輿論場正在遭到群嘲。
那麼,烏克蘭為何要如此回應?
難道就不能按烏克蘭宣傳者的意思,乾脆全部否認嗎?
有分析指出,烏克蘭媒體媒體紛紛改口,當然是因為事關重大。但根本原因則很可能烏克蘭官方,甚至是美西方面的施壓。
至於烏克蘭官方聲明為何又“措辭如此謹慎或微妙”?
答案很簡單,這起事件,並非普里戈任墜機死亡事件。
換言之,俄羅斯不僅迅速在公布了相關遇難名單和墜機現場,而且還第一時間要求召開聯合國安事會,並呼籲啟動國際調查
這意味着,如果有需要,俄羅斯完全有可能允許各國代表團前往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墜機現場,並通過DNA等系列手段,要求各國獨立核實“烏克蘭戰俘死亡”以及“烏導彈擊落俄軍機”的細節和真相。
墜機現場
但這樣一來,紙終究會包不住火,進而可能引發系列不可控的後果。也就是說,是否要走到這一步,取決於國際層面的政治博弈——
它可以很重要,就像布恰事件那樣,打斷俄烏和談進程,徹底凍結俄烏談判,也就是宣告俄烏戰爭正式步入長期化.....
2022年4月初,歐盟委員會主席訪問烏克蘭布恰鎮
但同時,它也可以選擇冷處理,不撕開蓋子,就像波蘭邊境導彈爆炸事件那樣,儘管許多學者專家直呼俄羅斯和北約全面衝突在即(主要依據是北約第四條、第五條以及北約認為遠比俄羅斯強大),但之後的事態發展卻有點波瀾不驚的既視感......
其根本原因是儘管土耳其和烏克蘭達成高級共識紛紛宣稱是俄導彈在波蘭境內爆炸並造成兩名波蘭農民死亡,但美國總統卻在24小時後火速“澄清真相”........
當然了,戰局雖然沒有劇烈升級,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標誌着:俄羅斯和北約的明爭暗鬥已然更加激烈。
當地時間2022年11月16日,央視新聞:拜登——發生在波蘭的爆炸事件是由烏導彈造成的
因此,綜合判斷,這起事件,應該可以視為:俄烏衝突再次迎來重大轉折——“朝鮮模式”正在遠離,“三家分晉“模式的可能性開始明顯升高。
也就是衝突有可能持續五年以上,最終結局可能是:
俄羅斯豪取八州,其中一些州將會作為前沿緩衝區;
東歐四國代表歐盟意志收回歷史領土,這對於歐盟也是一個不錯的交代。
至於基輔,則很可能變相加入北約,也就是得到北約31國的安全保障承諾。
當然了,這只是合理推測,事情可能並沒有那般糟糕。
1月23日,亞洲時報:美歐正在制定一項新的烏克蘭政策,布達諾夫將被任命為烏軍總司令,烏首都將遷至利沃夫
結語
總之,期待早日結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