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2024年01月25日19:41:04 軍事 4044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朱秋雨

1月17日晚,張朝陽以“物理網紅”身份出現在海南文昌。他觀禮了長征七號遙八運載火箭發射全程,並在搜狐視頻“關注流”開展科普直播,解密火箭發射背後的科學原理。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兩天後,1月19日,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朱雀三號可重複使用火箭,成功完成首次大型垂直起降飛行試驗。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這意味着,中國可復用火箭成功開展垂直起降關鍵性飛行試驗。更意味着,中國民營火箭助推中國航天事業進一步走向了市場化、產業化。

而不止“朱雀”,事實上,就在2023年最後一個月,中國火箭的發射表上多了一串陌生的名字,它們不再是中國人最熟悉的“長征系列”,而是“穀神星一號”“雙曲線一號”……

這些五花八門的火箭成功入軌了不說,它們還干成了許多過去沒有發生的事:2023年12月9日,“朱雀二號”液體火箭在天空留下藍色氣體尾巴的同時,瘦長的箭身順帶印上了紅色的廣告——那是盲盒商家泡泡瑪特的logo以及它的最新手辦的名字。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讓這些新氣象發生的,正是年輕的中國民營航天公司。

2014年起,我國開放民間資本搞火箭、造衛星,終於在七年後迎來爆發期。2023年,5家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先後成功向近地球軌道發射13發火箭,同時,多個衛星公司也開始走向商業化閉環。

這讓許多人欣喜地形容道:2023年,是中國商業航天元年。

那麼,我國的商業航天到底做得怎麼樣?

作為商業航天的“先驅者”,spacex成立9年,經曆數次失敗後,“獵鷹9號”才在2013年首次成功發射;又過了5年,spacex才向世界證明,“火箭可以做回收,低成本可以做航天”的思路是正確的。相比之下,作為“後來者”的中國民營航天已經結出了碩果。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但不同於其他商業領域的是,航天事業是一條長周期、高風險、高投入的冒險賽道。三位商業火箭公司創始人都不約而同地告訴鹽財經,當下,國內商業航天公司有各自的發展思路和技術,還未到高下立見的時候。

用星際榮耀聯合創始人何光輝的話來說,中國商業航天在沒有實現商業閉環和產品成熟之前,“都還在吃奶的階段”。

好消息是,這是一個冉冉升起、充滿活力的行業。

2024年的第一個星期,坐在北京城南四環外的辦公室,曾在體制呆了20年的何光輝對鹽財經記者說:“(即使)我現在還是三五歲的小孩,我也要當主導者。不是說要當中國航天的主導者,而是代表中國成為世界航天發展的一種力量。”

他補充道:“這才是商業的意義。”

01

搶人

2020年12月,百度貼吧“航天吧”有這麼一條熱帖:“‘神舟七號’發射之際,陝西勉縣一中87級校友、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總體室主任的彭小波為祝賀母校建校70周年,贈送了運載神七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模型。近日,勉縣一中舉辦了規模盛大的航天展覽活動,並向全體師生轉播了神七發射盛況……”

帖子最後寫道:“這是2008年的新聞。現在,他是星際榮耀的總經理。”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帖子發布這一年,正值商業航天看到希望的年份。不少投資機構將中國的商業航天分成兩個階段。

2015—2020年,商業航天公司在國家政策放開後成立,但都處在技術摸索期,盈利模式並不清晰。

直到2020年9月,一個消息傳來——中國以“gw”為代號,向國際電信聯盟申報了12992顆低軌衛星星座。

這意味着,商業航天市場終於有了明確方向,今後,圍繞中國星網的組建與火箭發射,民間力量將與“國家隊”共同搭建太空基礎設施。

在距離北京市中心更遠的新區——經開區亦庄,這一消息足以讓數個摩天大樓里的人興奮。

事實上,在亦庄高聳的落地玻璃里,坐落着中國最集中的民營火箭公司。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從亦庄的榮華南路往東走,半徑2公里內,分布了5家頭部火箭公司。中國估值最高的幾家火箭“獨角獸”——藍箭航天、星際榮耀、星河動力、深藍航天,它們研發總部都在這挨着。

之所以在此集中,有業內人士對鹽財經解釋,是因為中國航天向來有“南箭北星”的規律。

中國衛星的國有機構分布在北京城北,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等火箭機構坐落在城南東高地街道一帶。亦庄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直線距離僅6公里,可以更方便地挖走“體制內”的人才。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星際榮耀的董事長彭小波,也是從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莊嚴黃色大門走出去,來到了亦庄林立的摩天大樓之中。

2014年,國家宣布放開民間資本參與航天后,彭小波與他的同事何光輝都看好這個新興的“行業”。何光輝對鹽財經回憶,從心動到最終離開待了20多年的體制,兩人花了很長的時間。

這一年時間裡,他們“主要思考兩個問題,一是這個政策會否反覆,二是,如果離開了體制,依賴社會力量,我們是否有造火箭的生產能力”。

到長三角、珠三角調研了大半年,何光輝與彭小波得出結論:“除了火箭發動機以外,社會上的各類配套都沒有問題。中國有非常完整的生產製造體系。”

接下來,2016年,三名創始人融了點錢,決定“下海”了。

就在同一時期,2015—2016年,馬斯克的spacex連續成功實現火箭陸上和海上垂直回收,讓深藍航天ceo霍亮感到振奮。他心想:“如果火箭可以像飛機一樣重複使用,那麼進入太空的成本就可以降低百倍。”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這個技術未來可能會是顛覆性的技術。”霍亮告訴鹽財經。因為這個信念,30歲出頭的霍亮從體制內單位離開,加入了一家民營航天公司。

但“從0到1”的新征程如浩瀚的星辰大海般,看上去美麗卻異常殘酷。

航天行業產業鏈長,涉及上下游幾十個專業。

何光輝印象深刻的是,首批入職星際榮耀的100餘名員工,是他一個一個找體制內的人面談的。那段時間,“每天從早上8點聊到晚上10點”。

同時,為了節省經費,三名創始人在108平米的辦公室,只買了一套2000多元的傢具。他自己開卡車將傢具運上樓,又自己組裝好。

何光輝體會到了創業的緊迫和殘酷。此前,他多次作為“長征7號”等知名運載火箭發射的現場指揮師,都沒產生過這種感受。但跳出體制後,何光輝感到,日子就像“苦行僧”一樣,“帶了一個最破的被子,然後帶個碗、帶個筷子,就要出發了”。

02

缺錢

在民營火箭公司工作了一年,霍亮創業的決心更加明晰堅定了。

不認同的原因在於,發展商業火箭路線的偏差。他對鹽財經回憶,他入職的那家民營公司堅持做固體火箭,而他深信,只有發展液體火箭,像spacex一樣實現可回收,才能讓商業力量發揮成本優勢。

做固體火箭,還是發展液體火箭,是擺在商業火箭公司眼前最現實的選擇題。

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最大的區別在發動機和推進劑上。固體火箭發動機發射操作容易,而且箭體價格便宜,但問題在於,固體燃料推進劑效率低,成本很高。液體火箭卻是相反的原理,作為推進劑的液氧煤油或液氧甲烷,不僅便宜,而且供應穩定。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霍亮進一步解釋道,固體火箭推進劑的成本是液體的10倍至30倍。一次固體火箭發射完畢後,占成本大頭的燃料已經用盡,火箭沒有回收價值了。液體火箭發動機貴,如果能實現重複使用,“單次運輸成本將下降至原來的1/10”。

原理不難明白,但難點在於,此前,發展可回收的液體火箭是中國航天從未走過的路徑。這意味着,選擇了液體火箭,一切就要從頭摸索。

霍亮卻認定了。2016年,他辭職創業,奔向他的火箭之夢。

只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是創業者自始至終需要平衡與面對的癥結。創業後的霍亮很快發現,資金不充足,“如果看中國和美國在商業航天領域投入的數據,馬斯克在他成功之前,首枚火箭投入達到幾十億人民幣的量級”。

事實上,多位航天業內人士都表示,國內發展商業航天事業與美國的差距,是資本投入和可回收復用技術上的差距。

航天作為國防軍工的涉密領域,在世界各國都受嚴格的政策管制,民營航天只能獲得人民幣基金的投資。而人民幣基金同樣受a股上市規則的影響,對企業的凈利潤和營業收入有一定要求。因此,就現階段來講,中國民營航天只能帶着較少的資金啟航。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對此,霍亮自我安慰道:“所有創業公司的規律是,要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實現別人不能達到的目標。”

但他如今承認,專註於研發液體火箭的這六年,進展比他預想的慢。“這個過程感覺一直像在爬坡,沒有輕鬆的時候。”

帶着首輪融資資金投入藍海的星際榮耀,也面臨著資金的考慮。他們清楚,研製出可回收的液體火箭是大勢所趨,但資金始終是造火箭必不可少的一環。

他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2018年4月5日,成立了半年多、只有30人的星際榮耀,在海南發射了一枚飛行高度為108公里的亞軌道探空火箭。何光輝欣喜地發現,亞軌道發射成功後,“(我們)估值一下子從8億變成了12億”。

星際榮耀因此確立了一個策略,“由固到液、由小到大、固液並舉”。也就是說,發展技術成熟的固體火箭,將固體火箭送上預定軌道的同時,抓緊研發液體可復用火箭技術。

在2015年成立的行業“老大哥”藍箭航天,也採用了類似的邏輯。它首推的“朱雀一號”是一枚固體火箭,而此後推出的“朱雀二號”為液體火箭。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號”火箭成功發射,成為國內首個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藍箭航天ceo張昌武對鹽財經解釋,選擇先將液體火箭送入軌道,而不是着重研究火箭的重複使用技術,是因為這“和國內的投資環境有一定相關性”。

“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的開發周期長,但在中國可以接受你長時間虧損的周期是很短的。”張昌武表示。

正因如此,他強調朱雀二號發射入軌的意義:“雖然它不是可重複使用的火箭,但它可以在我們拿出可重複使用的火箭之前,讓公司活下去。”

03

高性價比的商業力量

對於如何“活下去”的問題,很多人都還有過其他懷疑:

在中國,商業力量造火箭會有市場需求嗎?

會不會是另一波圈錢騙補貼的“偽需求”?

火箭公司若回答第一個問題,一般會讓你看看衛星公司。

百億衛星“獨角獸”公司時空道宇的ceo王洋,在2014年選擇了創業。他曾先後在華為、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任職。

2014年,國家政策放開,王洋便判斷,基於微小衛星的低軌衛星通信,是通信和航天必然要走的路。4年後,他與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共同成立時空道宇,致力於提供車載級、消費級的低軌衛星(leo)星座。

對比地面架光纖通信,衛星通信可以不受地形影響,在偏遠農村、沙漠、海洋等地有顯著優勢。早在上世紀,諸如摩托羅拉等巨頭就曾提出“銥星計劃”,意圖通過發射77顆低軌小衛星,實現全球通信。可惜,銥星系統1998年底投入運營,因為成本過高,2000年就宣告破產了。

王洋告訴鹽財經,銥星系統的失敗,是因為它過於超前,早於市場的需求。“商業航天的最大助力與人類科技、經濟發展的趨勢息息相關,這一趨勢並不是單一地區或組織所能創造的。”

到了21世紀,隨着互聯網和手機端的發展,衛星互聯網有了用武之地。“比如,spacex與星鏈的迅速發展,得益於當今航天產業對近地軌道常態化運輸,以及6g通信的旺盛需求。”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王洋介紹,經過五年發展,如今,時空道宇可實現日產一顆衛星,衛星生產成本下降45%左右。

但當下的難點是,衛星軌道頻率緊缺。國際電聯採用“先到先得”的原則,全世界政府和商業公司都想爭奪軌道價值高的衛星無線電頻率資源。

“這是一個搶時間的戰略賽道。” 

緊迫的需求下,時空道宇等衛星公司卻發現,火箭發射需求強勁,但供給不足。

如今,中國的民營衛星公司正在等待商業火箭公司的技術積澱和技術成熟,原因很簡單:商業力量,最有動力探索產品價格的下限。

 “現在中國液體火箭發射成本平均8萬元/公斤。一顆星的發射成本至少在幾千萬。”何光輝介紹。但在實現火箭可復用後,發射成本可以砍半,降到3萬—4萬元/公斤。

04

與spacex的距離

2018年,spacex“重型獵鷹”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騰空而起。這是現今世界上最強大的運載火箭,高度近20層樓,可以將64噸的有效載荷(相當於一架波音飛機)送入近地軌道,並實現回收利用。

為了震驚世界,頂級富豪馬斯克還給了這個宇宙超強火箭作秀式的任務——攜帶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上天。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成立剛兩年的星際榮耀,也在這一階段證明了中國民營航天的力量。2019年7月25日,“雙曲線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成就了國內首個高精度入軌的民營航天公司。

由星際榮耀打響“第一炮”後,我國民營火箭開始進入密集發射期。4年後,中國的液體火箭步入成熟期。

2023年4月,天兵科技的“天龍二號”液體煤油火箭成功入軌,成為第一個入軌的中國液體火箭。3個月後,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號”成功首飛。2023年11月,“雙曲線二號”驗證液體火箭飛行任務成功;在實現重複使用、維護檢測及發射場準備僅38天後,於12月10日再度成功飛行。

對比於spacex的早期,中國民營航天事業的發展速度已經驚人。要知道,從2002年至2008年,spacex為數不多的幾次“獵鷹一號”火箭發射,無一例外地以失敗告終。

“雙曲線二號”的成功,至少讓星際榮耀等商業火箭公司在2023年擁有了榮耀。但20年的航天人何光輝卻很審慎。他告訴鹽財經,航天是萬米長跑。“現在很難下結論,哪怕連續成功打幾發,也不代表到後面就不會死了。”

“這很現實。”他說。 

星際榮耀的歷程也是如此。以首發成功打響中國民營航天第一炮後,“雙曲線一號”卻在2020年、2021年連續三次發射失敗。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好在,這個民營公司並不避諱談論這些。這家公司走廊的上方,掛滿了像高考一樣的橫幅:成功就是差一點點的失敗……

白色瓷磚牆的兩邊也貼滿了海報。海報的色彩是繽紛的,上面印着“雙曲線一號”三次失敗的經驗與教訓。

何光輝並不贊同總是拿中國商業航天與spacex對比,“一個是博士生,一個還是小學生。怎麼比啊?好比你以後想考清華,但別現在就能暢想考上清華後的生活”。現階段,“(我)永遠還是那兩個詞: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比起做中國版spacex,何光輝更願意說,中國民營火箭 “像幾歲的小孩,大家一起玩,共同成長,遠未到內卷的時候”。

霍亮也認為,可回收火箭在中國沒有先行經驗。各家火箭公司都有自己的技術路線,還未到決出勝負的時候。

比如,深藍航天堅持自研3d打印針栓式火箭發動機,一步到位研發可回收復用液體火箭;藍箭航天使用全產業鏈獨立自主開發的路線,而星河動力正批量發射固體火箭送衛星上天……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但不可避免地,2023年的數次成功,已經讓資本市場和普通人對這一賽道傾注了高期待。

05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成員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增了“商業航天”這一表述。商業航天,成為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成員”。

接着,同月29日,國內首個商業發射場——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中心一號發射工位竣工。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人們都在翹首等待民營火箭劃破天際。

美國宇航局(nasa)有過成熟的扶持商業航天的經驗。在美國,商業航天與國家航天有着明確界限。除了以科研為目的的深空探索,nasa基本不做市場業務,放衛星等都統一交由民營公司。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放開了技術轉讓、發射任務合同等寶貴資源。奧巴馬政府曾接連推出重磅方案,讓nasa開放最賺錢的近地空間業務,並通過人才技術的流動,支持商業航天發展。

這樣的開放力度,過去曾讓中國民營航天公司羨慕不已。但摸索了幾年後,中國商業航天也受益於“國家隊”技術的外溢。

比如,2023年實現中國液體火箭首飛的“天龍二號”,使用了中國航天科技公司六院研製的液發-102發動機。

到處搶人,中國民營火箭排隊上天 - 天天要聞

這是2022年航天六院在陝西成立的新公司做的發動機。它們旨在以國家隊的身份,全面進軍商業航天。

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接下來,中國民營火箭公司需要直面的挑戰是:能否像spacex一樣,分到部分國家的訂單?

何光輝告訴鹽財經,擺在眼前最大的蛋糕,是中國政府主導的1.2萬顆的星網計劃。從中國星網提交的時間來看,中國預計會在2025年發射衛星,2027年11月前完成批量衛星發射並驗證通信。

“這將是我們未來生存的第一步。”何光輝說。

留給民營火箭公司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每家公司都感到緊迫。

“這就像嬰兒吃奶一樣。”何光輝說,“我們現在要多吃,趕緊強身健體。等到市場出來的時候,有更大的力量,搶更多(訂單)。”

-end-

編輯 | 江江

排版 | 風間澈

南風窗新媒體 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關注南風窗,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全線作戰爆發!兩機械化步兵旅遭殲滅,12萬大軍退路盡失! - 天天要聞

全線作戰爆發!兩機械化步兵旅遭殲滅,12萬大軍退路盡失!

在當前的軍事衝突中,索里達爾成為了爭奪的焦點索里達爾城市位於關鍵交通樞紐的城市是後勤補給的中心,也是戰略撤退的關鍵通道。其地理位置對整個戰區的局勢走向具有決定性影響。索里達爾周邊地形複雜多變,茂密森林與丘陵地帶交錯分布,為防守方提供了天然掩
坦克進入玻利維亞總統府 玻前陸軍總司令發動政變被捕 - 天天要聞

坦克進入玻利維亞總統府 玻前陸軍總司令發動政變被捕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6月26日下午,玻利維亞總統阿爾塞召開新聞發布會,譴責政變未遂,並表示捍衛民主,保護人民。政變發動者,玻利維亞前陸軍總司令祖尼加被軍隊逮捕。玻利維亞國家總檢察長辦公室表示,將對祖尼加和玻利維亞未遂政變的所有參與者進行
十分罕見!美軍核潛艇、“末日飛機”同時現身 - 天天要聞

十分罕見!美軍核潛艇、“末日飛機”同時現身

據美國“戰區”網站6月25日報道,美國海軍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田納西”號近日在挪威海與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諾曼底”號一同巡航,這次十分罕見的武力展示還包括空中的一架E-6B“末日飛機”和一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