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福建艦下水後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表示這艘國產彈射航母將搭載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電磁彈射器,但由於航母甲板上的彈射器位置一直被工棚遮住,所以一直無法確認電彈上艦這一消息。但隨着時間進入2023年7月,有網友赫然發現,福建艦的位於斜角甲板上的3號彈射器已經拆除工棚,國產電彈終於初露崢嶸。
趕超美國的電彈
既然早已知道福建艦安裝了電彈,為何坊間依舊對工棚的拆除歡呼雀躍呢?要知道美國海軍的電磁彈射器已經裝備到福特級航母上經過了上萬次彈射實驗,中國海軍在進度上已經落後了。實際上,但凡對於美國海軍電彈進度有所關注的軍迷朋友都知道,美國海軍對於自己的電彈可謂是怨聲載道。
相比於技術成熟的蒸汽彈射器,福特級安裝的電磁彈射器雖然理論上能為艦載機提供更高的出動率,但艦員們根本不敢讓這種彈射器滿功率運作。原因很簡單,電磁彈射器的可靠性實在是讓人頭疼,一旦負載過高就很容易出現故障。
美國海軍在蒸汽彈射器時代所能容忍的可靠彈射循環最低都是4166次,但電彈目前最高的可靠工作循環記錄僅為181次。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福特級很難投入實戰應用,也會限制這種新型超級航母的實際戰力。如果電彈航母還趕不上蒸彈航母,這種航母本身就是失敗的。
但福建艦的電彈很可能不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因為在裝置的儲能上,中國電彈走了完全不同的技術路線。美國的電彈採用的是飛輪儲能中壓交流電,而中國則是超級電容儲能中壓直流電。飛輪儲能相比電容儲能,多了飛輪的機械結構,也就意味着出現故障的可能性會更高。
美軍之所以會採用飛輪儲能,其實完全是因為技術風險更小,而且美國在艦艇綜合電力系統上本就相比中國落後一代,不具備電容儲能的相關能力。簡單來說,中國直接跳過了美國在電彈研製中走過的彎路,並直接給出了電彈發展的最終答案。一旦福建艦進入海試階段開啟彈射測試,中國電彈的進度將迅速趕超美國。
從目前網絡上出現的拆棚照片來看,彈射器周圍用於安裝測試的電路已經證明了中國電彈的身份,隨着3號彈射器露面,位於艦艏甲板的1號和2號彈射器也很快會拆除大棚和世人見面。或許在2023年年底,我們就能看到福建艦以全狀態出現在江南造船廠的泊位中,作為世界上第一艘非美國製造的電磁彈射大型航母,福建艦將成為中國向航母大國邁進的里程碑。
望而卻步的彈射技術
彈射裝置可以說是現代航母的核心特徵之一,縱觀目前世界上裝備有彈射航母的國家僅有中美法三國,其中又只有中美具備自行研製航母彈射裝置的能力。而其他裝備航母的國家都裝備的是滑躍航母,不論是艦載機體系還是出動率都無法和中美法相比。
航母的核心戰力就是艦載機部隊,而艦載機部隊戰力的高低又取決於空中的指揮預警作戰體系,也就是艦載預警機。滑躍航母想要起降艦載固定翼預警機是一項十分困難的事情,所以一般都裝備的是預警直升機,這二者的能力毫無疑問有着巨大差距。
就拿法國的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來說,該艦裝備了兩台美製C13-3蒸汽彈射器,可彈射起飛美製E2D艦載預警機,為起飛作戰的艦載機部隊提供強大的信息態勢感知支持。而俄羅斯即將重回現役部隊的庫茲涅佐夫號雖然排水量相比戴高樂號大了接近20000萬噸。其搭載的米格29K也很難在空中擊敗有E2D預警支持的陣風M艦載機。
既然彈射器對航母的戰力增益巨大,為何又只有中美法三國裝備呢?因為不管是電彈還是蒸彈,其技術難度都遠非尋常國家可以克服的,甚至連蘇聯這樣一個超級大國,直到解體都沒能研製出成熟的彈射器。法國海軍預想中的新一代PANG核動力航母本來打算採用法國自研的電磁彈射器,但由於技術難度太大,最後還是只能找美國求購福特級同款電彈。
面臨相同的困境的還有英國海軍的伊麗莎白級航母,正是由於電彈的研製和造價太高,甚至超過了航母本身研製的費用,伊麗莎白級才只能退而求其次採用F35B和滑躍甲板的組合。未來即便要換裝平直甲板和彈射器,也只能和法國人一樣購買美國電彈。
可見中國能在福建艦上應用自己的電彈,其技術含金量有多高,所以福建艦拆棚吸引全世界關注一點不讓人意外。中國海軍成軍還不到百年,但卻解決了無數具有悠久歷史的海軍強國都無法解決的難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成就,也意味着中國航母的整體技術水平再上一個台階。
除了彈射器本身,福建艦為電彈配套的新一代海軍艦載機體系也已經研發完成,除了升級到四代半標準的殲15彈射型艦載機,還有殲35隱身艦載機、空警600艦載預警機、海自20反潛直升機等新成員。實現了與美國海軍並駕齊驅。
從福建艦拆棚也可以得出,目前網絡上流出的福建艦在2023年下半年進入海試的計劃時間表是準確的,該艦的海試入役工作正在按部就班的進行。中國海軍三航母時代很快就將到來,也將在亞太地區進一步增強中國的海軍存在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