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全世界,真正意義上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只有3個,一個是俄羅斯,另一個是美國,還就是我們中國。但比起美俄所擁有的戰略轟炸機,我們國家的轟-6K只能算是入門級。
轟-6K
先來說一下戰略轟炸機的定義,所謂戰略轟炸機就是指用來執行戰略任務的中遠程轟炸機。它是一個國家實施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戰略轟炸機既要能夠攜帶核彈,也要能攜帶常規炸彈;不僅可以實施近距離轟炸,還可以實施遠距離發射巡航導彈攻擊。其特點是載彈量大,航程遠,在國際上,將航程超過8000公里的轟炸機定義為戰略轟炸機。
我國的轟6K在升級後,基本上已經可以滿足以上全部條件。不僅具備核常兼備轟炸任務和發射巡航導彈的能力,在航程上轟-6K已經達到了9000公里。在載彈量達9噸的標準掛載情況下,最大航程可以達到8000公里,作戰半徑3500公里;即便是載彈量達到15噸,最大航程也能達到7000公里左右。最大的常規威懾力量,就是可以攜帶6枚射程達到2500公里左右的長劍-10空射巡航導彈。
據說,轟-6K已經實現空中加油,這樣航程很可能會突破10000公里左右,這也就意味着轟-6K在一次空中加油後,如果使用長劍-10巡航導彈,那基本可以實現直接打擊到美國本土。雖然轟-6K很優秀,但比起美國的B-2和俄羅斯的圖-160戰略轟炸機,我們的轟6K似乎只能算是入門級。
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俄羅斯的圖-160到底是個什麼怪物?
相關資料顯示,圖-160M是目前全球飛行速度最快的戰略轟炸機,其最大速度可高達2.05馬赫左右,這比最高速度為1.8馬赫的美國F-35隱身戰鬥機還要快不少。在航程方面,圖-160M轟炸機在不經空中加油的情況下就能飛行15000公里,這比美國的B-2戰略轟炸機飛得還遠。
再加上圖-160還具有最高可達40噸的載彈量,因此,無論是實施戰術打擊還是戰略核打擊任務,它都能完美兼任。關鍵是其飛行速度夠快,讓它的突防能力變得很強,因為圖-160是一身雪白塗裝,還有個外號叫“白天鵝”。
在2015年11月,圖-160迎來了它面世後的第一次實戰,當時俄羅斯空天軍出動了5架圖-160、6架圖-95MS及12架圖-22M3轟炸機,對敘利亞境內的恐怖組織實施了攻擊。據悉,在這次任務中一共投下144枚炸彈和34枚巡航導彈。
2020年2月6日,俄羅斯國防部公布了升級後的圖-160M戰略轟炸機的首飛視頻。據相關資料介紹,圖-160有兩個武器艙,均可容納一個能發射6枚AS.15“撐竿”亞音速空射巡航導彈的旋轉發射架,而且也可以攜帶巡航導彈、短距攻擊導彈、核彈、常規炸彈,甚至還包括魚雷等多種武器。
不得不說,俄羅斯的“白天鵝”確實是非常之強悍和恐怖。相比美軍的B-1B戰略轟炸機,圖-160的速度比它快約80%,機身大將近35%,航程多出將近45%。很顯然,俄羅斯的圖-160在綜合性能指數上也大大超過了我國的轟-6K。
說完了俄羅斯的圖-160這個怪物,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B-2轟炸機。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隱身功能的戰略轟炸機,因為其超強隱身功能,所以還有個外號叫“幽靈”。再加上這款飛機外表非常炫酷,科技感十足,讓很多人覺得是外星產物。
B-2隱身轟炸機的隱身並非僅僅是局限於雷達偵測層面,還包括降低紅外線、可見光與噪音等訊號。在不使用空中加油的情況下,其作戰航程可達1.2萬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千米,在空中飛行的時間不低於10小時。最大時速為764千米,實用飛行高度為15200米。
據公開資料顯示,B-2的最大載彈量為23噸,可攜帶包括MK-82型航空炸彈、GBU-31聯合攻擊炸彈、AGM-154滑翔炸彈、AGM-158巡航導彈、GBU-57巨型鑽地彈等常規武器。另外還可以攜帶16枚B61或B83型核彈頭執行戰術核打擊任務。
不過B2轟炸機曾經在演示中投放過兩枚GBU-57巨型鑽地彈,資料顯示這玩意兒單枚重量就達13.6噸,兩枚總重27.2噸,大大超過了其公開的載彈重量數據,所以它實際能載多少彈藥還是個謎。
1989年7月,B-2實現首飛,1997年4月進入美國空軍服役。B-2轟炸機第一次投入實戰就是在1999年5月8日的塞爾維亞科索沃戰爭中。美軍使用三枚精確制導炸彈直接擊中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3名中國記者死亡和幾十人受傷。
在2003年3月,B-2投入伊拉克戰場,一架B-2轟炸機在這次戰鬥中首次投放了兩顆重量達2130千克的新型EGBU-28制導炸彈,直接炸毀了巴格達市內位於底格里斯河畔的一個通訊塔。
雖然B-2戰機非常牛逼,但與美國同時期的B-1B戰略轟炸機相比,B-2轟炸機除了在隱身性能方面勝出外,其它方面並沒太多的優勢。因為B-1B轟炸機在不空中加油一次的情況下,最大航程可達1.2萬公里,如果是進行空中加油的話,那麼航程還可以提高很多。
而且B-1B的載彈量比俄羅斯的圖-160還要恐怖,加上其外掛架攜帶的武器,其載彈量總共可達50噸。如果俄羅斯的圖-160形態像一隻“白天鵝”,那美國的B-1B轟炸機就是一隻名副其實的“灰天鵝”。
此外,B-1B還可以進行超音速飛行,最大飛行速度為1.25馬赫,明顯比B-2要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B-1B才是美國的主力轟炸機,B-2更像是他們的門面,加上其高昂的造價和維護成本,美國總共就造了21架,在燒毀一架後,現在還有20架。
如果不看俄羅斯的圖-160和美國的B-1B及B-2戰略轟炸機,感覺我國的轟6-K好像還很牛逼的樣子。可與這三款戰略轟炸機比起來,不管是在航程、速度、載彈量、還是隱身性能方面,轟-6K確實就像弟弟,說是入門級也並沒有貶低的意思。
這不禁會讓人想起我國一直處於傳說中的轟-20,它到底是還處於概念階段呢?還是我們已經可以造出來了?
轟-20輪廓
很多國人認為轟-20隻是“忽悠局”,因為按大眾慣性的思維,如果能造出來,早就造出來爭面子和實施威懾了。不過我覺得這玩意兒我們國家應該是早就“有譜”了,因為殲-20都已經可以攜帶幾架無人機攜同作戰了,包括無偵八,福建艦,以及反重力飛行器都已經大大方方公布了。
不管是俄羅斯的圖-160,還是美國的B-1B和B-2戰略轟炸機,那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物,主要是為了迎合當時的作戰理念和需求而打造。如果我們僅僅只是要造出跟他們擁有的戰略轟炸機性能差不多的東西,那意義也不太大。
再加上我們現有擁有的武器裝備已經足夠用來實施防禦和反擊了,所以並不急於推出航程更遠,載彈量更大轟炸機。一旦新型的戰略轟炸機面世,那一定是更適合現代化戰爭所需要的高科技“怪物”,很可能都不叫轟-20。
這一點從我國製造航母就能看出來,在山東艦造出來後,並沒有進行批量複製,而是打造了出更為先進的福建艦。因為我們有更先進的戰機需要搭載,如果完全按照山東艦複製出來,那肯定是無法進行完美的配套。
所以,我估計新型戰略轟炸機,很有可能是帶着一群無人機出去協同作戰。而且未來的戰爭趨勢一定是“無人化”,就像打電子遊戲一樣,一幫人坐在一起遠程操控一群機器干仗,這才是高科技戰爭。現代戰爭已經不是人海戰術了,更不需要實施衝鋒搶佔陣地了。
其實,從作戰理念來說,俄羅斯的圖-160和美國的B-1B及B-2都具有這幾個共同特點,就是載彈量夠大,而且飛行速度很快,飛行高度夠高。如果用“對稱思維”來思考,要超越他們,造出來的戰略轟炸機就要更大、飛得更快、飛得更高、隱身性能更強。
這就好比對手有一把39米長的大刀,如果要超越對手,按照慣性思維是造一把40米長的大刀,因為這樣就能在站在對手攻擊範圍外實施攻擊。但這樣面臨的問題就是需要突破產品的物理特性,如果人家把材料已經用到極限,就很難突破,比如B-2轟炸機,它的隱身塗層就是稀缺資源。
另外還有更關鍵的問題,更大的飛機,還要飛得更高更快,這對飛行員各方面的素質要求就更高。雖然人的思維沒有極限,但人的身體有極限,即便是有少數人在經過長時間的專業訓練以後可以勝任,可這種天選之子一旦老去或是出現意外,就會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飛天之路本來就是一條“血路”!上世紀80年代末,法國研製的4架“幻影”戰鬥機,在試飛中全部墜毀;美國僅在超音速飛機顫振和操穩試飛中,就摔掉了56架飛機,犧牲了72名優秀飛行員。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每型戰機列裝前,都要完成1500-4000架次的飛行試驗。我國“飛豹”戰機在定型試飛中,平均18分鐘就會遇到一次險情。我國殲-20從2011年首飛開始,已經有幾十名飛行員犧牲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空中與敵人“拼刺刀”不一定是頂尖飛行員,但能進入試飛大隊的,全部都是頂尖飛行員。
飛行員烈士墓
這些人都是天選之子,他們試飛的目的就是要把飛行數據帶回來,然後設計師對飛機進行修改完善,讓資質不如他們的飛行員也能駕駛戰機。否則就無法形成戰鬥力,這就是一款戰機定型的“血路”歷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也沒有必要去造比俄羅斯和美國更大,飛更快更高的戰略轟炸機。
那到底要怎麼去突破和超越他們呢?
答案是逆向思維,擺脫對飛行員的高要求依賴性,採用非對稱優勢!
這一點,大家去觀察我國在防空雷達,預警機、以及無飛攻擊機和反重力飛行器方面的突破就知道。我們只要在防空雷達性能上進行突破,就能發現對方的飛機,然後指揮飛得更高,更快的無人機攻擊機或者飛行器對這架飛機實施打擊,這不就搞定了嗎?
我們不妨來做一個設想,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剛起飛,我們的衛星就開始監控,並讓大氣層外的反重力飛行器實施跟蹤。這玩意兒在大氣層外是不需要燃料的,一旦發射後,它可以跟衛星一樣在預定軌道飛行。但它又是可以進入大氣層內飛行的,而且採用火箭助推燃料,速度極快,你說這玩意兒可害不?
只要這架飛機有攻擊意圖,就讓這飛行器從上面給它來一下就搞定了。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一直在大力發展航天科技項目,包括大量空間站的建立和實驗,以及在探月工程上的不斷推進及突破,就是為了在未來的戰爭中能夠取得先機。
在珠海航展上,我們展出的一些產品完全就是以前科幻片里的。咱先不說外太空飛行器,就以無偵八為例吧。據相關公開資料顯示,無偵-8的飛行速度4馬赫,飛行高度可達40000米,重量達5噸。現在的防空火力看到它只能嘆氣,關鍵是這玩意兒要是帶點啥東西,砸到誰就是誰死啊!
雖然無偵-8的航程只有3000公里,但它主要由轟-6轟炸機掛載起飛,這樣就可以擴大其作戰半徑。據說福建艦服役後就會搭載無偵-8,這樣也機動性就會更高。
另外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研製的寬域飛行器“鳴鏑”已經面世。這玩意兒更是個十足的科技怪物,起飛重量三四噸,最大飛行速度可達7馬赫,最大航程可達8000公里。它能像普通飛機一樣在機場起飛,然後以高超音速在臨近空間自由穿行。
所謂臨近空間,指的就是天空與太空之間的空域範圍,距離地面20000米至10萬米的高度空間範圍。有些人不是偶爾會拍到或者見到不明飛行物,包括在晴天有時候會聽到空中傳來巨響,很有可能就是在進行新型的飛行器實驗。但為了保密,相關部門也不方便出來解釋,即便解釋大部分人也不懂。
所以,我們要超越俄美戰略轟炸機並不是要比誰的載彈量更大,航程更遠;而是要有彎道超車的思維。你的飛機載彈量很大,航程很遠,但我能在半道把你的飛機直接幹掉,你怕不怕?
從整個科學發展趨勢來看,以後空戰武器載體絕大部分都會朝小型化,無人化發展。在防禦手段提高到一定程度後,速度就成了制勝法寶,那種超大型的戰略轟炸機並不適合未來的戰爭需要。
現在海上已經有航母了,如果在太空建立幾個基地當後勤補給站,再搞幾個像航母一樣的東西載着一堆飛行器按照預定軌道出去巡航。各位,從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來看,基本就是這樣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