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野戰軍“功勛坦克”背後的故事
在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戰旗方隊100面榮譽旗幟整齊列陣,飽含對歷史的致敬、滿懷對未來的期望,氣勢如虹地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在100面榮譽戰旗中,有面戰旗綉着“功勛坦克”字樣。這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華東野戰軍授予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坦克大隊102車“朱德號”坦克的榮譽。遙想當年,“功勛坦克”和東北野戰軍坦克大隊的“功臣坦克”,一南一北,並稱為人民裝甲兵早期兩大先進典型。“功臣坦克”車組湧現了“鋼鐵英雄”董來扶,“功勛坦克”車組也出了位“坦克英雄”沈許。
功勛坦克美國造
“功勛坦克”是1輛美製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它是由M2A4、M3、M3A1一路發展而來。1940年6月,美國車輛和鑄造公司在採用裝甲板鉚接結構的M2A4輕型坦克基礎上,採取將最大裝甲厚度增加至38毫米、加強懸掛系統、加大誘導輪並使之着地、延長履帶接地長度、延長車體後上部、取消炮塔側面觀察窗,將火炮復進機移到炮尾前下方,使之處於炮盾保護之下,以及加強發動機艙室頂裝甲板以防禦來自空中的打擊等措施,改進設計了M3輕型坦克。
M3於1940年7月完成設計,但在1941年3月投產時,用代號為D38976的焊接炮塔取代了原設計的D37812鉚接炮塔。M3被美軍以南北戰爭時南方騎兵將領斯圖亞特的名字命名。它的一大識別特徵是車體前裝甲板和側裝甲板是垂直的。在其生產過程中不斷根據用戶反饋進行改進。
從1941年6月開始,新生產的M3開始採用D39273焊接炮塔。這種炮塔從頂部看外形類似馬蹄鐵。其整個側後部分是由一整塊鋼板彎曲成形,然後再和頂部和前部焊接到一起。從1941年9月中旬開始,M3坦克開始安裝火炮穩定儀。根據英軍在北非的作戰經驗,從1941年10月開始,M3開始安裝兩個25加侖可拋棄型附加油箱,用以增加車輛的行程,並在正副駕駛員艙口及炮塔側面手槍射擊口上方加裝新型潛望鏡。車體後部加裝儲物架。從當年11月起,M3坦克車長指揮塔上多了4條觀察縫。
很多人誤以為二戰期間美軍坦克都用汽油發動機。但實際上,從1941年6月開始,美國車輛和鑄造公司生產了1 285輛換用T1020柴油機的M3“斯圖亞特”,佔M3全部5 811輛產量的22%。由於當時美國陸軍認為柴油機不如汽油機可靠,而且在汽油機一統天下的裝甲部隊中引入柴油機將讓後勤維修保障複雜化,因此這些柴油機版的M3“斯圖亞特”大多數留在美國本土供裝甲兵訓練,只有小部分在只能撿陸軍“洋落”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中服役,並投入了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
在M3停產後,美國從1942年6月至1943年初,又生產了4 621輛改進型M3A1“斯圖亞特”。它與M3的主要區別是取消了炮塔頂部的小指揮塔及車體兩側的機槍。由於改用焊接車體的M3A2並未投產,因此1943年投產的M3A3便成了M3系列中最後一個量產型號。
M3A3車體前部裝甲傾斜48度,車體兩側裝甲傾斜20度。這麼做雖然縮減了車體內部空間,但卻明顯增加了車體防彈性能,應該說得大於失。M3A3車內由前至後分別為駕駛艙、戰鬥艙和動力艙。乘員組4人:車長、炮長、駕駛員和機電員。駕駛員和機電員位於車體前部,駕駛員在左,機槍手居右。他倆的艙門上都裝有1具潛望鏡。機電員除了負責對外聯絡、檢修車載機電設備,還要負責操縱1挺M1919A4型7.62毫米航向機槍。
M3A3坦克的戰鬥艙位於車體中部,其上安有M44型炮塔。車長和炮長位於炮塔內,車長在右、炮長在左,他們的上方各有一扇艙門。炮塔正中裝有1門仰俯角-10~20度的M6型37毫米坦克炮,炮口初速752米∕秒,理論射速30發∕分。配用的穿甲彈和高爆榴彈高達174發。火炮右側裝有1挺M1919A5型7.62毫米並列機槍。車長艙門外裝有1挺M1919A4型7.62毫米高射機槍。3挺車載機槍雖分為2個型號,但槍口初速均為854米∕秒,理論射速400~500發∕分。每挺備彈2 500發,全車槍彈攜行量共計7 500發,分裝在30個250發容量的彈藥箱里。
M3A3坦克的動力艙位於車體後部,裝1台7缸W670-9A型汽油發動機,轉速達2 400轉∕分時輸出功率為252馬力。汽油機發出的動力經變速箱、傳動軸傳遞到位於車體前部兩側的主動輪。
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車長5.02米,車寬2.52米,至炮塔頂部高2.56米,炮塔正面裝甲厚44毫米,戰鬥全重14.7噸,公路最高時速50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216千米,最大爬坡度60%。按美軍配置,每位M3A3車組成員均隨身攜帶1支M1911A1型11.43毫米自動手槍,隨車還備有M1型“湯姆森”衝鋒槍及Mk.2型手榴彈,以備車組成員下車戰鬥時使用。此外,M1919A4型航向機槍及防空機槍也可從車上拆下來,裝上隨車攜帶的三角架後使用。
M3A3在外觀上與M5A1極為相似,主要識別特徵有兩個。一是M3A3車體後方的動力艙無突起,車體上方平坦,而M5A1因為要容納雙發動機,因此動力艙上方裝甲板明顯突起。二是M3A3車體兩側裝甲板有20度的傾角,而M5A1車體兩側是垂直裝甲。
運輸大隊送上門
M3系列坦克產量雖十分可觀,但到二戰中後期,無論是火力、機動性,還是防護性能均已落伍。因此它在美軍中多用於訓練和戰場偵察。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將其大量提供給英國、蘇聯等戰時盟國,而中國也位列其中。
從1943年起,中國駐印軍開始在印度蘭姆迦接受美式訓練。當年10月,駐印軍戰車訓練班正式開班,由前交輜學校輜重兵科教育處長蔡宗濂擔任訓練班主任。依靠從加爾各答港接收的145輛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200輛6輪大卡車和50輛吉普車,以及剛從戰車訓練班畢業的學員,中國駐印軍成立了“中美第一暫編戰車群”,下轄7個戰車營。戰車第1營於1944年3月投入胡康河谷作戰,不僅多有斬獲,而且曾打下日軍第18師團團部駐地瓦魯班,擊斃日軍大佐2名、中佐1名、大尉1名以下500餘人,繳獲該師團司令部關防。戰車第2營雖也奔赴前線,但多數時候是作為戰役預備隊使用,參戰次數、規模和戰果均不及戰車第1營。
抗戰勝利後,戰車第1營、第2營獲准攜所裝備的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乘船返回上海。1945年冬,這2個戰車營在徐州地區與原48師142團大部人員合編為戰車第1團,下轄3個戰車營。1946年年中,國民黨軍統帥部將2團制的整編第80旅從整編第26師戰鬥序列中調出,加強戰車第1團第1營,炮5團及炮4團1個營、搜索營、工兵營和汽車團,編成第1快速縱隊。這支摩托化部隊共計擁有美製M3A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24輛、美製M1型105毫米榴彈炮24門、美製“道奇”10輪大卡車上百輛,以及部分M3裝甲偵察車和M3裝甲輸送車、美製“威利斯”吉普車和美製中吉普,其火力和機動性在國民黨軍中首屈一指。
1946年12月,國民黨軍整編第26師和第1快速縱隊向魯南發起進攻,揚言要“攻下臨沂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