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挪死,人挪活
巴西是除了日本、美國之外日本裔人口最多的國家,日裔約佔巴西總人口的1%,圖中的這個巴西女孩就是日裔後代
“移民民族”是通過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形成的一種極其獨特的民族。
陳冲,華裔美國女星,代表作品《末代皇帝》
世界上典型的移民民族有英國南亞裔、德國土耳其裔、美國華裔,還有一個極為特殊的群體,那就是巴西日裔,之所以特殊,是因為日本和巴西一個在北半球,一個在南半球,相隔萬里之遙,而且巴西的經濟水平並不如日本,日本人移民巴西顯然有違常理。
西貝爾·凱基莉,土耳其裔德國女星
“移民”在今天似乎聽起來很高級,但在歷史上卻意味着辛酸和血淚。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三次大規模人口遷徙,分別是走西口、闖關東和下南洋,其中下南洋最具有傳奇性,到異國他鄉闖蕩常常是九死一生。
清朝末年,福建、廣東和海南地區曾經有移民東南亞的熱潮,人數達數百萬,史稱“下南洋”
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移民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那時候交通不便、消息閉塞,踏上前往異鄉的火車或輪船,就意味着生死未卜,或是客死異鄉,或是功成名就。
東南亞十一國地圖,東南亞就是中國傳統概念里的“南洋”
中國歷史上的大移民最為人熟知的應該就是“下南洋”(移民東南亞),而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也曾經有過“洶湧澎湃”的移民潮。近代移民的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人地矛盾激化而導致的大量人口破產,二是戰爭或者自然災難而導致的社會動蕩。
說得簡單點,就是為了不餓死,只能出去討口飯吃。清朝末年,西方列強的入侵導致中國“一畝三分地”的小農經濟開始瓦解,人地矛盾日益嚴重,大量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走向破產,為了尋求活路,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以福建、廣東為主)就踏上了移民的輪渡。
位於馬來西亞檳城的華人博物館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
中國的近代化是被動的,而日本的近代化是主動的。和中國人一樣,近代以來的日本,也有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主要目的地是東南亞、美國以及巴西。
1974年日本電影《望鄉》,講述了被賣到東南亞賣身的日本貧苦女性阿崎的悲劇性的一生
日本在歷史上一直都是一個人地矛盾非常嚴重的國家,目前,日本的人口約為1.25億,而面積約為37.8萬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卻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註定了日本人必須通過侵略戰爭或者移民來疏解國內的人口壓力。
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東京地鐵,由於東京人口巨大,地鐵工作人員甚至需要負責“上車”工作(把人推上地鐵)
近代中國移民的主要目的地是尚未開發的東南亞和地廣人稀的美國,人口巨大的日本也同樣對東南亞和美國輸出了上百萬移民,但和中國人忙着下南洋、過金山不同,日本人同時對遠在天邊的南美洲也十分感興趣。
南美洲國家示意圖。南美洲面積為1780萬多平方千米,有12個獨立國家和1個法屬殖民地(圭亞那),人口約為4億
根據日本外務省和巴西國家移民局的數據顯示,巴西共有約200萬日裔人口,約佔巴西總人口的1%。這個和日本相隔“十萬八千里”的南美國度巴西,居然是除了日本之外,地球上日裔人口最大的國家,有時候,歷史就是這樣讓人匪夷所思。
小野麗莎,生於巴西聖保羅,巴西日裔音樂家,現已回歸日本國籍
如果你喜歡爵士樂,一定會知道小野麗莎的名字,聽名字這是個正兒八經的日本人,確實不假,小野麗莎確實是日本人,但她同時也是一個正宗的巴西日裔,她生於巴西聖保羅,之所以走上音樂道路,也是因為從小喜歡巴西的爵士樂。
巴西行政區劃。巴西是南美洲領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GDP總量最大的國家,也是金磚國家成員之一
巴西和日本相隔整個太平洋,直線距離超過1.7萬公里,可以說是在地球上的另一端,然而日本人對巴西有一種獨特的情感。在日本民間,甚至還有稱巴西為“日本人的第二故鄉”的說法,有人就開玩笑道:“如果日本沉了,我們就都移民去巴西。”
2005年由日本NHK製作的電視劇《春與夏之遲遲未到的信》,即是以日本人移民巴西作為故事背景的電視劇
初到巴西:千里迢迢,萬里之遙
故事得從影響了日本國運的“明治維新”(The Meiji Restoration)講起。明治維新開始於1868年,持續到19世紀90年代,是對日本影響十分深刻的近代化運動,比起同時期清政府“青黃不接”的洋務運動,其影響和作用要更為積極和深遠。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新軍。明治維新中,日本幾乎是照搬了西方的經驗,全盤西化之餘卻保留了大量封建糟粕
日本在見識了西方的強大之後,開始了全盤西化,要脫亞入歐。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興修公路、鐵路、醫院、學校、工廠等近代化設備。改革政治經濟體制、興辦教育、組建新式軍隊。日本在短短的幾十年之間,幾乎是煥然一新。
1871年,日本派出岩倉使團前往歐洲和美國考察學習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建設
要改革,要工業化,就要花錢,可是錢從哪來?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充其量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財力甚至遠不如清政府,為了籌集資金,日本統治階級就瞄準了農民。在日本蒸蒸日上的背後,是以農民的血淚為代價的,也就是“土地私有化問題”。明治維新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剝奪了農民的財產和土地。
日本農民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人口約為3000萬-4000萬之間,農民佔80%,絕大部分的人口生存在閉塞、黑暗的農村。
明治維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工業化(Industrialize),而工業化需要大量的資本和工人,農民就是“砧板”上的魚肉。西方通過殖民掠奪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而日本選擇通過掠奪農民的財富完成積累。日本政府放開“土地自由買賣”,短短十幾年內,日本全國的大部分土地被新興的日本財閥和舊貴族依靠着雄厚的財力兼并,土地私有率一度超過70%。
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都是政府高官,因為起草並領導了多項維新事務,被譽為“明治維新三傑”
列寧說:“當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肯定是因為他們一無所有了”。和近代中國一樣,大量失去土地的日本農民,只能到城市混一口飯吃,而日本人口嚴重過剩,於是就有很大一批人只能“背井離鄉”,到國外闖蕩。
一戶巴西日裔家庭
當時的日本很缺外匯的,所謂“外匯”就是外資,是政府能夠掌控的外國貨幣或資金。日本人口過剩,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來消化,也沒有足夠的糧食。於是日本政府就急於向外輸送廉價勞動力賺取外匯。
1908年,日本東京郊外的一個小鄉鎮,十分蕭條
巧合的是,世界的另一端,有一個國家正在為勞動力不夠而發愁,這個國家就是巴西。
1500年,葡萄牙殖民者登陸南美洲,開啟了對巴西長達300年的殖民統治。巴西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又地處熱帶,十分適合甘蔗生長,葡萄牙人在巴西建立了許多甘蔗種植園,到16世紀末,巴西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蔗糖生產國。
堆積如小山的巴西蔗糖
生產蔗糖需要大量勞動力,巴西原住民被葡萄牙殖民者大肆屠殺,歐洲殖民者的人口少之又少。1500年到1800年間,葡萄牙人從非洲購買超過300萬黑奴運往巴西,而高壓的工作和疾病蔓延奪走了許多黑奴的生命,大規模逃跑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1822年,巴西正式獨立,仍然以大種植園經濟作為經濟支柱。獨立之後的巴西,實在招架不住此起彼伏的奴隸起義,於是國王佩德羅二世於1888年頒布《黃金法案》宣布廢除奴隸制。一時間,黑奴們全部逃離了莊園,湧向諸如里約熱內盧這樣的大城市,結果就是這些種植園的大地主們只能眼睜睜看着甘蔗爛在田裡。
佩德羅二世,是巴西帝國的第二個皇帝也是末代皇帝,1840年登基,1889年流亡歐洲。在位期間廢除了巴西奴隸制
巴西土地廣闊肥沃,適合農業發展,種植園經濟是巴西命脈。恢復自由身的奴隸們自然不願意再回到種植園,但是製糖又需要勞動力,這可愁壞了巴西政府,於是就想招攬外國移民。當時的巴西主體人口還是歐裔白人,因此他們最先向德國和意大利招攬移民,結果意大利移民到哪一看,條件十分惡劣,再加上意大利1902年禁止人口外流,很快意大利移民就不去巴西了,就算移民也會去美國。
巴西政府向意大利人發布的移民廣告
當時的歐洲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移民意願不高。無奈,巴西只能退而求其次,向亞洲招攬移民。當時世界上人口巨大而且廉價的國家,最典型的就是中國。但是,清政府覺得你巴西算個屁列強,膽敢找我要人,這是“有辱天朝威儀”的事情,斷然拒絕。
19世紀後半葉,有大量的華人勞工自願或被販賣至美國西部地區修建鐵路,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都死於非命
其實說是移民計劃,事實上就是政府組織下的“人口販賣”。近代的中國南方這樣的事情並不鮮見,當時華人遠渡美國舊金山和澳大利亞等地,被叫作“賣豬仔”(粵語,即販賣青壯年勞動力),當時南方沿海地區遍地都是“豬仔館”,廈門是最早開設豬仔館的地區。
當時,巴西政府差點就要和輪船招商局的總事唐廷樞簽訂條約了,只不過被清政府叫停了。
唐廷樞
這個時候,日本政府主動找到了巴西,表示很樂意向巴西輸送移民。
當時日俄戰爭(1904-1905年)剛結束不久,日本國內經濟凋敝,社會上充盈遊民,勞動力嚴重過剩,大批民眾失業。和巴西達成協議,可謂是“周瑜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日本需要外匯和消化過剩人口,而巴西需要補充勞動力,於是一拍即合。
日本政府宣傳移民去巴西
其實同一時期,日本並非只向巴西組織移民,還有去中國東北的開墾性移民,去東南亞的“南洋婆”、去美國西部的勞工,但前往巴西的日本移民是最多的。當時許多日本底層民眾在本國吃不飽飯,還需要服兵役,他們都把移民巴西當作重生的機會。
1907年,一紙《日巴修好通商航海條約》開啟了日本移民巴西的百年計劃。1908年,第一批日本移民781人,從橫濱出發,經過兩個月的航行抵達巴西桑托斯港。這是一片完全別於日本的異域,氣候炎熱、空氣濕潤,人們都說葡萄牙語。日本移民幾乎是從最東邊來到了最西邊的世界,和中國人單打獨鬥不一樣,日本移民幾乎都是由政府或政府控制的企業組織的。
1908年,第一批日本移民781人乘坐“笠戶丸號”抵達巴西桑托斯港,可以看到後面有巴西國旗和日本國旗
第一批日本移民基本都是男性,都保留了日本國籍,他們在巴西的生活是非人的,不能攜家帶口,每天高負荷地勞作,賺到的錢基本都歸日本政府,還要面臨著巴西種植園主和警察的剝削。
位於巴西聖保羅的“鳥居”,“鳥居”是日本傳統建築,是日本文化中的“神域大門”,即祖先和神靈的居所
同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美國禁止日裔移民入境,這讓許多幻想移民更富裕的美國的日本人手足無措,日本“皇國殖民會社”就乘機大肆宣傳,說巴西土地大得看不到邊,種出的糧食吃都吃不完,氣候四季如春,是人間天堂。於是,大量日本移民轉而移民巴西,他們聚居在巴西東南部的聖保羅州,以種植咖啡豆和甘蔗為生。
綠色部分為巴西的聖保羅州,即日裔移民在南半球的主要聚居地區
巴西確實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第一代日本移民組建社區,把日本食物和文化帶到了這片熱帶土地上,這讓日本國內貧苦的農民看到了一個大洋彼岸的希望。日本人移民巴西大概有五次浪潮,第一次就是上頭提到的第一代移民,而後的第二次是1910到1920年之間,超過3萬的日本移民來到巴西,他們迅速地融入了當地的日裔社區。
1940年,一個巴西日裔婦女和她的孩子在果園裡工作
日裔巴西人被當地人稱為“Nikkei”,意思是“南美日本人”。
80%以上的日裔巴西人居住在巴西的聖保羅州,今天的聖保羅幾乎是“南美小東京”,主要語言除了葡萄牙語,就是日語。
巴西聖保羅是南半球櫻花樹最密集的地區,得益於日裔移民所帶來的櫻花種子
1923年,日本爆發關東大地震,國內出現了大量災民,政府沒辦法妥善安置,只能給幾張船票讓他們去巴西自謀生路,1925年巴西的日裔移民迎來了爆炸式的增長。
到1936年,總計約14萬日本移民到達了巴西,這一批人和之前多為破產農民、投機分子、流浪漢等人組成的移民團體不一樣,他們之中也有大量高教育水平的日本人,過去時帶着一定的資產。
20世20年代,一批準備移民巴西的日本婦女合照,從服飾和樣貌看,她們並非窮苦人家
到二戰前,巴西已經有了3代日裔移民,人口超過20萬人。這些日裔移民秉持了東亞民族的勤勞,最開始只是在巴西人的種植園裡做工,十幾年後積攢了不少財富就開始置辦土地和工廠,日本政府也給予了他們不少的財政支持。事實上,日本政府一直給移民巴西的日本人保留國籍,並且會把他們的部分家人扣在國內,為的就是利用這些巴西日裔偷偷“殖民”巴西。
聖保羅的日本神道教會社
日本移民也遵循日式習俗,他們建立了大量日裔社區,不和當地人交流或通婚,只說日語、遵循日本文化,不改變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不融入巴西社會,始終有“落葉歸根”的想法,這些社區儼然“國中之國”。
1928年,一戶巴西日裔家庭,可以看出,他們基本沒有和當地人通婚混血
巴西日裔正在向中產及以上階級跨步,大量的日本移民有了自己的莊園和工廠,到了20世紀40年代超過70%的日裔移民都有了自己的產業,日裔移民重視教育、團結友愛、勤勞勇敢在巴西是出了名的。
一個巴西日裔和他的衣帽廠
他們的後代被稱之為“日系五世”,就是第五代日裔移民,這個詞在巴西等同於“中產家庭”。
哪怕是到了巴西,日本人骨子裡依然帶有一種“忠君、忠國”的意識,然而隨着時間遷移,在日本國內看來,他們已然不是“日本人”了。說一個細節,日本媒體在報道巴西日裔時往往使用片假名來稱呼,而非日本漢字。
這些巴西日裔事實上成了日本和巴西都不想接受的群體,但是他們又積攢了大量的財富,一旦戰爭爆發,這些巴西日裔將成為棄兒。
戰爭到來:敵我難分,開始融入
聖保羅的巴西日裔社區
1931年,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巴西政府開始憂慮,這些巴西日裔會不會成為日本入侵巴西的“先遣部隊”。1934年,巴西禁止日本移民入境。
二戰爆發之後,美國同日本斷交,巴西也緊跟步伐,同日本斷交。這些巴西日裔就被視作“軸心國的間諜”,他們的財產被巴西政府沒收。由於拒絕說葡萄牙語,拒絕融入巴西社會,巴西日裔成為了巴西人仇視的對象,他們被肆意毆打、謾罵,還被趕出家園。這個時候,日本也放棄了他們,許多從巴西逃回日本的日裔也被當作間諜。
美國二戰時期的陸軍442團,是由美國日裔組成的部隊,主要前往歐洲戰場作戰
可謂里外不是人。
為了自保,巴西日裔紛紛放棄日本國籍,選擇加入巴西國籍。和深受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的本土日本人不一樣,巴西日裔沒有任何“狂熱思潮”,不少人甚至因為不回國支持日本侵略戰爭,導致他們在國內的親屬被迫害。這些日裔的心態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們以日本血統為榮,一方面又迫切渴望被巴西社會接納。
一對混血夫婦,丈夫是巴西日裔,妻子是巴西歐裔白人
二戰結束後,日本成了戰敗國。巴西日裔選擇了徹底的改頭換面,為了更好地紮根巴西,他們走向了人種大融合的巴西社會,開始大規模同巴西人通婚、學習葡萄牙語、上當地學校、了解南美歷史文化,不少人還改信天主教。
到第三代日裔,通婚比例已達42%,第四代日裔的通婚比例更是達到61%。
一對有日本血統的巴西母女。但是她們仍然遵循日本文化傳統,穿和服、吃米飯、說日語
事實上,日本對巴西的移民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60年代,總計輸出人口大約為25萬-30萬之間。
日本經濟騰飛之後,浩浩蕩蕩的日本移民潮就停息了,然而,巴西日裔在此時又考慮起了迴流的問題。戰後移民巴西的日本人,最出名的一個應該是小野田寬郎,他是最後一個投降的日本兵,1974年才在菲律賓宣布投降,因為對日本政府感到失望,選擇移民巴西。
1974年,最後一個二戰日本士兵小野田寬郎向菲律賓總統投降
20世紀末,日本老齡化加劇,日本政府吸納了不少第四代日裔巴西人回國。但從第三代日裔開始,不少人已經成為了只有着日本名字、日本長相的巴西人,名字還很雜糅,諸如“中村喬治”、“武田保羅”、“井上維托爾”,這暗示着巴西日裔的身份認同危機。
2018年,為了慶祝日本人移民巴西110周年,日本皇室真子公主出席紀念會發表演講
他們不會說日語,無法融入日本社會,對於這些人來說,日本是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日本街頭的歸化巴西日裔女性
巴西日裔:紮根異土,遙望故國
今天的巴西日裔雖然仍然以日語作為母語,但是許多人已經漸漸不會說或者放棄了日語,而以葡萄牙語作為第一語言。巴西日裔人口大約為200萬,約佔巴西人口的1%,60%是混血。
巴西日裔集會
他們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兩邊都融不進去,在巴西,他們被看作是刻板嚴肅的日本人;在日本,他們又成了熱情奔放的南美人,始終無法找到自己的歸宿。
在不久的將來,巴西日裔將被完全同化,但是巴西的日本文化不會消亡,甚至還影響了巴西文化,比如“巴西柔術”(Brazilian Jiu-Jitsu)就是在“日本柔道”基礎上被創造出的體術。
巴西柔術,是一種在日本柔道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體術,這種體術專攻降伏、以自衛為主要功能
日本文化已經流入了巴西文化的血脈之中,日本漫畫、服飾、美食在巴西並不是小眾文化,而是主流文化之一,甚至許多巴西人只要看見黃面孔的亞裔,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是“japonesa”(即葡語“日本人”)。
聖保羅街頭的日本小吃
巴西社會的開放兼容的心態,使得巴西有如此龐大的日裔人口。百年的艱苦奮鬥之後,今天的巴西日裔幾乎就是巴西國內“精英人才”、“中產階級”的代名詞。
巴西日裔幾乎都是中產階級,在巴西社會十分受歡迎。相比之下,華人在南美的影響力要低很多
和傳統印象里熱情奔放、自由散漫的巴西人截然不同的是,巴西日裔重視教育、家庭、信譽、禮貌以及各種東亞傳統的道德觀。
舉個例子,巴西最高級的學府聖保羅大學是南半球最頂尖的大學之一,而超過20%的學生和8%的教師都是日裔,要知道巴西日裔只佔人口的1%左右。這充分表明了,巴西日裔的教育水平高於巴西平均水平和巴西日裔的社會地位之高。
巴西聖保羅大學,創立於1934年,是巴西國內規模最大、最現代化的大學,也是巴西最重要的科研中心
巴西日裔不再被拘束於農業,他們開始積極涉足政治,巴西歷史上有2個內閣部長,1個空軍司令是日裔。此外,巴西日裔還涉足體育、法律、醫療、娛樂、軍事、零售業等各個社會領域,這預示着巴西日裔融入巴西社會程度的加深。
朱尼堤·齊藤,巴西日裔,巴西空軍司令
巴西日裔的名人着實不少,除了前文提到的小野麗莎,還有球王貝利的妻子瑪爾西婭·青木、巴西維密模特茱莉安娜·今井,以及在中文互聯網很有名的遊戲主播mayumi。
球王貝利和小他32歲的巴西日裔妻子,貝利曾說“東方女性是最好的妻子”
當東亞民族的勤勞智慧遇上南美的開放包容,巴西日裔的成功也就顯而易見。
mayumi,遊戲主播,巴西日裔
今天的巴西日裔基本面臨著兩條路——放棄巴西的一切回歸日本或者忘掉日本紮根巴西。對於他們而言,還真不好選。
茱莉安娜·今井
“勤勞、有忍耐力是東方人的美德”這是一句巴西日裔的俗語。
巴西球星內馬爾,傳聞其擁有日裔血統,但未得到他本人的承認
在今天的聖保羅的日本街,也許你可以看到這些場景:日裔老嫗用葡萄牙語向高鼻樑、白皮膚的鄰居問好,金髮碧眼的巴西少年用流利的日語招待黃皮膚的客人,遠處還有黑皮膚的居民練習着英語。
巴西電影《異鄉淚》講述了一對日本情侶遠赴巴西,在底層艱苦奮鬥的血淚史
我們不能決定歷史將我們推向何方,但我們可以選擇的是塑造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巴西日裔的祖國是何方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心安處即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