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女子:無法在澳洲獲得同等成功,沒給移民機會

“澳大利亞需要為移民提供建立職業生涯的機會,並使其成為職業生涯的佼佼者,否則該國就有可能將人才流失到社會更具包容性的國家。”

這就是 Karen Loon 的觀點,她在澳大利亞長大,但移居新加坡以在普華永道進一步發展她的事業,她在 33 歲時成為合伙人,最近成為非執行董事。

Loon 是第四代亞裔澳大利亞人,其曾祖父母從中國移民,在 Tamworth 長大。

她說她不可能在澳大利亞取得同樣的專業成功水平,2018 年只有 3% 的亞裔澳大利亞人擔任領導職務,儘管亞裔占人口的 15%。

當她加入她的公司時,沒有一個合伙人是女性或亞裔澳大利亞背景。

“澳大利亞人對誰是領導者有着刻板的看法。澳大利亞領導人的典型形象往往是男性,有點特立獨行。”

“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在外表上看起來不像澳大利亞領導人的那種刻板印象,他們面臨挑戰,”她說,她指的是她自己年輕且身材矮小的外表,她說這常常導致她受到評判。

她說澳大利亞需要記住世界已經改變。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 年,有超過 760 萬移民居住在澳大利亞,其中近 30% 的人口出生在海外。

英國、印度和中國是前三大移民人數,反映了移民模式的變化。

“我認為這不一定是種族主義的事情,但我確實覺得這個國家要進步和發展,就需要引進不同的人並擁抱他們。”

本周在堪培拉舉行的澳大利亞就業和技能峰會之前,移民是一個熱門話題,旨在找到解決人員短缺問題的辦法。

在致力於改善普華永道的文化多樣性之後,她說十年前回到悉尼讓她意識到自己的祖國在利用和培養來自非歐洲背景的有才華的商界人士方面落後了多遠。

她說,與澳大利亞相比,關於多樣性的對話在英國已經存在了十年,在美國也很先進。

這促使現年 53 歲的她在本月由 Routledge 出版了她的處女作《培養組織中的文化多元化領導力》,其中她採訪了來自亞裔澳大利亞背景的傑出領導人。

“我覺得,如果我了解領導者是如何做到的,那實際上將幫助我就他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澳大利亞的情況向公司提出建議或幫助。”

她警告說,在大流行後全球勞動力需求增加的環境下,如果不迅速改善,澳大利亞,尤其是商業部門將付出代價。

“技術移民有很多機會,英國需要人才,新加坡需要特定行業的人才,你不能說‘來澳大利亞就只是為了生活方式’,”她說。

在準備主辦本周的就業峰會時,聯邦政府將支持增加澳大利亞的技術移民人數。

澳大利亞的失業率處於 3.3% 的歷史低位,但企業表示,他們正在努力尋找工人來填補工作崗位,這主要是因為大流行的限制,當時澳大利亞對所有外國人關閉了兩年的大門。

她說,儘管澳大利亞社會的亞洲面孔越來越多,但改善文化多樣性並非不可避免,因為人們更喜歡與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工作和合作。

她說,有必要在工作場所建立“心理安全”,讓人們可以公開討論種族和民族等敏感話題,而不必擔心或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