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發展的推動力之一是人口遷移,隨着全球範圍內不斷擴展的移民潮,各國政府和學界越來越關注移民問題。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是緬甸印度移民的流入,既有英國推行印緬合治、便利的海運、緬甸對印度移民的吸引力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有當時英印國內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印度人為謀生等內部因素的影響。
一、緬甸印度移民的概況
(一)、古代時期印度人移居緬甸的概況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地區,瀕臨印度洋,東西南三面環水,地理上自成一格,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之一。在古代大多數時間裡,它是分裂的,歷經孔雀帝國、籠多帝國、德里蘇丹國、莫卧兒帝國統治,基本實現了較大程度的統一,1757年淪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英屬印度的領土包括現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古代時期緬甸印度移民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他們散居在各地,主要從事貿易活動,與當地居民通婚逐漸的定居下來。部分印度本土學者極力推崇所謂的古代印度海外殖民,認為東南亞地區屬於高度印度化地區,這種推斷缺乏清晰的歷史記錄,零星的商業往來更是與殖民活動有着本質的區別。
總的來說古代時期,印度向外移民規模小,範圍有限,多為商賈、僧侶、使節和其它挾有手藝的工匠,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非洲沿岸。都是一些零星的商貿移民、宗教移民。
(二)、三次英緬戰爭時期和印繼合治時期(1824-1937)
幾個世紀以來深受種族分裂困擾的緬甸終於在貢榜王朝的領導下獲得了內部的統一,在英國入侵以前,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地廣人稀,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上緬甸主要指緬甸北部大城曼
德勒及周邊地區,此名為英國人首創,指今緬甸中北部地區,而下緬甸則是以仰光為中心的南部沿海地區。
殖民統治機構中,需要補充許多文書、僱員和官吏,英印緬甸省當局招募了大批懂英文的印度人到緬甸充當統治機構人員。
但總得來說緬甸的早期印度移民基本上以流動性、勞務移民為主,且多是私人性質的,自願的,其後到來的印度移民則是英國出於殖民統治需要而招募的工作人員,兩種性質的移民源源不斷的“遷移到緬甸”,緬甸不論城市還是鄉村都有印度人的身影。
(三)、印緬分治至緬甸獨立時期(1937-1948)
1937年英國實行緬甸和印度分治,在此之前印度移民與緬甸當地居民因宗教信仰,工作機會,齊智人高利貸者對緬甸的剝削等諸多原因以致衝突不斷,被緬人視為不受歡迎的人。英國鑒於以前在其它殖民地所釆取的激進措施而導致民眾衝突不斷,對印緬之間的民眾遷移仍主張自由放任的移民政策,印度人仍可以自由地毫無阻礙的遷入緬甸。
1948緬甸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後,鑒於印度移民在緬甸本地居民所發生的幾次大規模衝突,齊智人高利貸者對下緬甸地區農民的殘酷剝削,印度移民成為緬甸民族主義運動攻擊的目標。緬甸人將印度移民看成英國殖民統治的幫凶,緬甸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來限制印度人遷移到緬甸,禁止二戰期間離開緬甸的印度移民再次踏上緬甸的國土。
(四)、緬甸獨立後在緬印度移民的生存狀況及發展調適
1.緬甸政府的去印度化
殖民地時期,印度人在緬甸的地位是顯著的並明顯高於緬甸人,緬甸獨立後,印度人在當地的地位一落千丈,他們掌握的土地,壟斷行業被政府收回,留在緬甸的印度人許多方面受到限制,作為外國人而存在。由於嚴格的外匯管制,齊智人高利貸者難以撤資回印度,同時緬甸政府還採取了種種措施來限制印度人遷移入境。
繼續留在緬甸的印度人地位一落千丈,他們掌握的土地,壟斷行業被政府收回,他們身穿緬甸服裝,說緬甸語,和緬甸工人階級一樣從事低賤的工作,使自己完全消失在緬甸人當中。他們要獲得緬甸公民的地位很難,以外國人的身份而存在,許多方面都受到限制。
2.印度政府對緬甸印度移民所採取的措施
國內部分學者認為這一時期印度政府對在緬印度人採取甩包揪的說法顯然是片面的,對印度當局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無法確定在緬印度人的來源地,許多在緬的印度人也不清楚他們的家族史,印度當局只得提供給潛在的海歸一個“急救證書”(或EC)或,識別他們的資格以後再發給護照或旅行證件。
1990緬甸經濟自由化以後,大約有個印僑家庭在仰光從事進出口貿易,許多在細甸的印度商人仍然希望兩國之間的關係會更好的保證自己的經濟安全,年輕一代通過接受教育正在快速融入緬甸主流社會,但是印度人的負面形象仍根植於緬甸人心中。
二、印度移民的分布狀態
1.來源多維性
由於交通的便利和地理上的鄰近,緬甸的印度移民主要是來自於印度東部、南部沿海地區。緬甸的印度人來自印度不同地區,屬於不同的種族。來自馬德拉斯地區的印度人最多,佔60%。其次是來自孟加拉的,佔30%。其餘來自北方邦、比哈爾、旁遮普、中央邦等地。
但在緬甸人眼裡,印度來的各民族都是印度人,他們之間沒有什麼差別而言,印度移民的男女比約為4:1,很多人在緬甸當地成家並定居下來,大多數印度移民都是青壯年,年富力強的他們很有剝削價值,女性的流動則受家庭價值觀念、性別權力、等級制度等因素的限制。
2.地域集中性
緬甸的印度人主要集中在緬甸三角洲的農業區和仰光等城市及工業中心。高度集中的區域分布模式是印度移民的一大特性。二次大戰前的仰光,是英屬緬甸統治的根據地,作為緬甸當時最重要的出海口及國際貿易重鎮,仰光自然成為外國移民聚居的大本營。
這些移民,多半因為經濟因素而背井離鄉,前往當時殖民統治下迅速發展的港口,以在家鄉的一己之長,爭取更多的工作機會。
他們一般是同一村莊或同一家族的人員結伴前往緬甸。他們到緬甸後就以親緣和地域為紐帶,結成一個小團體,稱為“特力古”。經濟和政治因素的共同推動使得緬甸的水稻種植業獲得迅速發展。
殖民當局取消了禁止大米出口的禁令,國際市場對大米的需求快速增長,大英帝國光靠印度的大米種植業不能供應國家市場的需要,急需開發緬甸地區,下細甸許多地方仍是沼澤區,並沒有得到開發,人煙稀少,遠遠不能適應開發豐富土地資源的需要,當局採取種種優惠措施來吸引移民。
3.行業多樣性
印度人廣泛分布於緬甸各行各業中,從殖民當局公務員、農民、高利貸者、商人、銀行家、工廠主、律師、教師、醫生、警察、軍人到碼頭工人、雜役、搬運工、礦工。幾乎每個行業都有印度人的身影,印度人的到來,對緬甸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無論是僱主招募勞工,還是流動人口自願應徵從工都是按照種姓制度和特定技能進行。總的來說,來緬的印度人不少人是商人,高利貸者,但是大量的是城市工人、苦力和農業工人。
三、結語
進入21世紀以來,在生產要素在全球化配置中不斷發展的當代,通過必要的政策調節來消除移民可能產生的安全威脅以獲取移民可能帶來的好處是完全有可能的,無論移民和輸入國有多大的差異,對輸入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都不是必然和關鍵的,增加移民管理的有效規則是從根本上防止移民威脅輸入國安全的關鍵。
這也給我國一些啟示,作為一個傳統的移民輸出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新興的移民輸入國,我國應當主動引導和避免移民流入可能引起輸入國安全隱憂的地區,同時也應對移民流入進行適當的控制,不斷完善我國政府的移民管理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