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網絡社區里,移民也大多跟“叛國”掛鈎。如同鐵血網等激進的左傾網站對移民群體的畫像也大多是在“海外奢靡生活”的紅通人員和大腹便便只想要固守自己的財產的富豪,是大國崛起背景下的跳樑小丑。
華人富二代有多努力地去創業,甚至甘心去精密機械廠當工人,吃滿臉的重金屬,就為了學精密切割工藝,帶回國內。你也並不知道,一個房地產開發商的兒子,願意去冰冷的農業省份去熬夜研究農產品科技。你還不知道,香港富商的兒子,同時拿了全世界幾個頂尖商科學校的mba,飛去全世界請教知名教授去研究世界地緣政治,去研究加拿大央行策略,一研究就是二周不出門,去建模來想要為中美貿易戰做點事情。
余英時有一句話叫做“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國。”
岳南在《南渡北歸》中的描寫,我們大體可以看到,當年去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反而比留在大陸的知識分子,為中國文化作出了更卓越的貢獻。其實對比起其他國家來說,中國人對移民的看法是非常保守的。所以移民其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跟“愛國主義”等“很大”的東西掛鈎。
祖國發展得實在太快,80年代至今已經天翻地覆,但是實際上也不過是30年出頭而已,還不到一代人的時間,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甚至都沒什麼大幅的變化,加之移民又並不是非常常態化的社會現象,所以很多時候人們的認知還停留在過去式。就像現在很多人眼中的台灣還是那個GDP超過大陸百分之四十七的時代呢。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移民海外不一定就是所謂的“享福”,只是有非常切身的生活需求而已,比如說子女的教育,比如說醫療成本,這些華人都是沉重的與故土作別的。他們希望能給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而且也很有可能,在多年之後他們的孩子會以另一種形式回饋祖國。
埃隆馬斯克
埃隆馬斯克都準備帶人移民火星了,中國人還在為去他國生活糾結,不敢說出自己的決定。如今的移民潮恰恰象徵著人們開始追求在現如今中國的發展階段得不到的東西了,是生活越來越好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