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移民者或者正在移民邊緣考慮的國人,一定會有這種困惑。
移民是不是就意味着放棄國內積累的人脈資源,到新的國家從零開始,做“二等公民”?
這種顧慮不是沒道理,外來戶肯定是要不舒服幾年的。就像國內,大部分外地人到其他超級城市學習工作,最開始都是很緊張、沒底氣與當地人打交道的。
出國也一樣,如果臉皮薄的話,在處理各種事務方面都充滿着尷尬。
但是在澳洲,極少有人會因為所謂的年齡、資歷和位置“錯配”而怠慢你。在一個中產階級人數高達60%的國家,絕大部分人沒必要通過踩低你而讓自己感覺良好。
更何況,你原有的閱歷、知識、技能和人脈在克服一定的語言和文化差異後,仍然可以很好地利用,甚至擁有本土人沒有的差異化優勢。
那問題來了,剛到澳洲,怎麼開始建立人脈呢?
最直接的就是與同胞相助,不論你多麼希望儘快融入”主流“社會,來自老同胞的幫助都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但是,不要把這種幫助當作理所當然,甚至過河拆橋。澳洲各行業的圈子並不大,很多人都互相認識,很難像在國內一樣,大不了換個地方重新做人。
另外基本的生活和社交問題,也一定要看看當地人怎麼做怎麼講。除了可以住在非華人區,或者跟當地人合租,也可以利用這邊豐富的社團活動,認識新朋友,比如:
- 參加社區圖書館或社區中心的活動;
- 通過Meetup,Eventbrite和General Assembly等平台參加線下的活動;
- 加入你喜歡的運動團體或志願者團體;
- 參加附近Toastmaster的定期會議;
- 通過臉書小組或行業協會找到自己行業的活動等等等等。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找機會廣泛地接觸社會各個方面的人群,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價值觀,練習語言表達,進行社交試錯。
之後就是認識同行業或者你想進入的行業的專業人士,他們是幫你打開職場大門的非常重要的人。在澳洲(應該還有美、加)積極拓展人脈的職場人士中,有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有效地使用領英(LinkedIn,一個全球的職業社交網站)。
絕大部分職場人士都有領英賬戶。如果你是領英付費會員,就可以向陌生人發私信,主動與人建立直接聯繫。
在澳洲,陌生人之間的基本信任遠遠高於國內。在沒有中間人的情況下,約陌生的同行或行業相關人士在咖啡廳見面是非常普遍的。這就給了我們這種外來戶一個絕好的從零開始社交的土壤。
一般來講如果想約人,得先完善個人頁面,並及時更新,讓對方能基本了解你的職業背景。
有的人喜歡發簡短的私信給對方,只是說自己比如說是對方的校友,想約個咖啡。如果個人喜歡更有針對性,私信里一般會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
- 首先最好有個由頭,比如在某活動上聽到對方演講,都是某個學校的校友,都在哪個城市生活過,或你在尋找某行業的專家等;
- 說明想認識對方的目的,想從對方那裡了解什麼,或者得到哪方面的建議;
- 如果有可能,提及自己可能為對方提供什麼價值,比如可分享自己的行業經驗;
- 最後說明你希望以何種方式交流(電話、視頻或見面喝咖啡),以及時間(盡量靈活,降低對方見面的成本),並表示感謝。
經過一些嘗試,發現有某些特徵的人的回復率會更高。
比如,業餘時間做職業導師的人——有主觀意願幫助別人成長;行業協會、團體的組織者——社交達人、經常給行業人士提供幫助;在公司中做了幾年,帶團隊但又不是大老闆的人——有拓展更廣泛人脈的需求;跟你自己長得像的人——大家都喜歡跟自己像的人吧,
另外領英有聚集效應。當你同行業的領英好友多了,你想認識的新朋友會因為你們已經有多個共同好友,而增加對你的信任。所以即使一開始是通過其他渠道認識的專業人士,都要盡量把他們轉化成領英好友。
跟國內一樣,國外的工作和商業機會就像冰山,很多都是外人是看不到的。但只要你有較好的技術能力、基本的表達能力,能主動尋找信息、了解行業規則,並真誠地對待認識的每一個人,你就有機會從本地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慢慢你會發現主動建立和拓展人脈,積极參与社交是一件很有趣又有成就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