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德華
國會山被攻陷,一些人拿它開玩笑,好像這是一場狂熱的特朗普主義狂歡。抗議者自拍和四處閑逛,就像參加了一個組織不善的公共旅遊。
這顯然不是一次“出錯的野餐”。抗議人群中有新法西斯組織成員。他們全副武裝,拿着絞索,大喊“絞死彭斯,彭斯”。國會的老爺們有的躲到桌子底下,有的把自己鎖在房裡。與此同時,槍聲響起,5人死亡。
這一幕“美麗的風景”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到全世界,被美國欺壓的人民當然喜笑顏開。這顯然是對美國全球信譽的一記沉重打擊。這叫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定要報。
在社交平台和媒體上,各種報道和評論當然是帶觀點的。於是美國人不高興了。只准它做得,別人說不得。《紐約時報》一邊稱“今晚讓美國民主蒙羞,也讓美國的朋友痛心疾首”,一邊指責5個國家“開心”。1月7日,該報在《美國的盟友和敵人如何看待國會暴亂》一文中,把俄羅斯、中國、伊朗、委內瑞拉和朝鮮等5國列為“民主的敵人”。文章稱,“民主的敵人將會對華盛頓這些難以置信的圖片感到開心”,臆測這些國家“一定處於歡欣鼓舞的情緒中”。
按照新華社的評論,儘管蓬佩奧為了個人 “一畝三分地”,對中美關係“掄起大鎚一通亂砸”;但是,俄羅斯的核武器令美國人感到恐怖,“通俄門”是華盛頓揮之不去的噩夢。因此,《紐約時報》顯然把普京列為“頭號敵人”。文章稱,俄羅斯政府控制的新聞頻道,“一邊展示的是俄羅斯東正教聖誕節歡樂的慶祝活動,另一邊則是華盛頓的暴力混亂場面”。該報指責俄媒不該對比,因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此前,美媒報道稱,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表示,在華盛頓舉騷亂是特朗普“送給普京的最大禮物”。前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麥克福爾附和道:“今天,特朗普向普京遞交了他最新的,但希望也是最後一份禮物。”還有社會名流在推特上寫道,“有多少俄羅斯卧底特工……把裝有政府機密和信息的筆記本電腦和ipad帶回莫斯科”。
中國作為美國眼中的大國競爭對手,理所當然被《紐約時報》列為美國的“敵人”。該報指責《環球時報》不該將香港暴亂與“華盛頓之春”作比較,尤其不該引用佩洛西的話,把國會山攻陷稱之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面對美國大選後的社會撕裂和特朗普的7000多萬選民,作者卻稱“這是特朗普任內的最後一次動蕩,而不是西方民主終結的開始。”作者顯然擔心,美國人再沒有資格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對別國說三道四。
《紐約時報》把香港暴亂分子佔領議會,與川粉攻佔美國國會做善與惡的區分,但在事實面總是蒼白無力,只顯示出了美國所謂自由抗爭的虛偽與狡詐。在推特上,一些網民批駁稱,不帶任何政治偏見的話,暴力就是暴力,違法就是違法,如此簡單的標準,硬生生被《紐約時報》雙標歪曲了。還有人稱,這不是暴亂,這是和平的民主運動,別用盾牌、子彈、手槍回應人民的訴求。
其實,美國所謂盟友的表態,其語言之尖刻,毫絲不亞於所謂的“民主的敵人”。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稱,“我們所看到的那一幕,是謊言和更多謊言造成。用仇恨和煽動來製造分裂、蔑視民主,從最高領導人那裡。這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歷史性事件,是對自由民主的攻擊。”這應該是來自盟國首腦的最毀滅性的評價。
再說,美國人眼中除了敵人,哪有真正的盟友?那些所謂的盟友家裡,都駐着大兵,趕都趕不走的。這不叫盟友,叫美國的軍事殖民地,連基本尊嚴都沒有的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就是例子。美國槍杆子頂着他們的腦袋,這些國家敢說真話?偷着樂而已。
美國所謂民主的遮羞布,被這幾個瘋子扯得差不多了。只要不和心意,在任一天就鬧一天,破罐子破摔。照這個趨勢,離任之前摁核按鈕都不奇。因此,對於美國的亂局,世界最擔心的是華盛頓為轉移國內矛盾,在國外找替罪羊。因此,《今日俄羅斯》評論稱,國會山的暴力對普京來說不是一場“勝利”。實際上,俄羅斯擔心美國政治不穩定的後果,引發戰爭後果。
總之,動不動就扣上“敵人”的帽子,這是世界上“最棒”的自由民主制度的包容,意識形態的“大外宣”。這五國是“民主的敵人”?美國應為《紐約時報》這樣的媒體而感到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