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這些國家大多人都能夠娓娓道來;而說到文萊,卻經常讓人一時語塞,說不出個大概。在東南亞,文萊這個國家,一直都是個神秘的存在。
▲文萊的地理位置。國土狹小、人口稀少,在眾多的東南亞國家中,文萊一直都沒有很強存在感
別看文萊的存在感不強,但是在關乎民生的硬實力上,它的表現一直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在東南亞地區可以說是首屈一指。
▲在地區人均GDP 排行上,文萊高居次席,僅次於新加坡,甩開一眾東南亞大國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文萊位於加里曼丹島,該島目前由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文萊三國共享,文萊便是在這兩國的“圍堵”之下成長為今日模樣;而又從傳統產業發展來看,文萊的農林漁業和食品加工業一直都是欠發達,大量的產品和食品都依賴進口。
▲文萊的奧馬爾阿里賽福鼎清真寺。該清真寺被譽為是亞太地區最美的清真寺,而同時文萊也是一個公認的伊斯蘭國家
作為目前為數不多仍沿襲絕對君主制的國家,文萊是如何在險惡的地緣環境中蓬勃發展?而在高度依賴外部生活物資的情況下,文萊又是如何做到全民“腰纏萬貫”?
一、騷擾不斷,命運多舛
據記載,目前文萊所處的加里曼丹島早在8世紀便有人居住。最初當地的原住民數量非常之少,隨着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馬來人來到這片土地。目前馬來人是該國第一大族裔,佔到文萊人口比例的66.3%。
最開始並不存在文萊這個國家,一般認為早期在加里曼丹島成立的勃泥國為當代文萊主體。當時的勃泥國與周邊國家來往密切,特別是與宋朝曾保持着良好的貿易往來。
▲在明太祖朱元璋所著的《皇明祖訓》中,列出了15個和平發展貿易的不征之國,而勃泥國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早期的勃泥國綜合國力並不強盛,時常受到附近馬六甲蘇丹王朝的欺壓。而也正是在這蠻橫的欺壓之下,勃泥國逐漸出現了伊斯蘭化的萌芽。
當時的馬六甲蘇丹王朝是一個典型的伊斯蘭王國。為了將自己的伊斯蘭思想發揚光大,他們以強大的武力脅迫周邊國家接受伊斯蘭思想,並派遣了很多宗教司到這些國家去傳教。
最終,在馬六甲蘇丹王朝的“威逼利誘”下,伊斯蘭教在勃泥國蓬勃發展,於14世紀正式成為一個伊斯蘭國家。
▲伊斯蘭教是當之無愧的文萊第一大宗教
而這似乎是當時勃泥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隨着周邊國家的日益衰落,勃泥國依靠自己高素質的軍隊不斷將領土擴張,到了16世紀建立起一個幾乎覆蓋加里曼丹島以及菲律賓群島部分地區的大帝國,史稱文萊帝國。
▲1500年文萊帝國的疆域圖
說到這個文萊帝國的建立,和當時明朝的“助攻”有着莫大的關係。在此之前,明朝曾命令來自福建的勇士黃森屏前往勃泥國地區探尋黃金。黃森屏二話不說,便帶着親戚和當地一些有志之士踏上了南洋的旅途。
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地並沒有什麼黃金髮掘。但黃森屏的到來,讓當時的勃泥國蘇丹驚喜不已。他相當重視這位來自大明王朝的勇士,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要求他組建一支能為國家服務的高素質軍隊。
▲這些從遠道而來的福建人是文萊最早的一批華人移民之一。目前為止華裔已經是文萊第二大種族,佔到人口總數的11.2%
黃森屏與勃泥蘇丹聯合打造的軍隊為文萊帝國的建立打下了夯實的基礎。為表敬意,在永樂年間,勃泥蘇丹曾安排自己的兒子勃泥王作為使者到訪明朝都城南京,進行友好的雙邊交流。
▲不幸的是,勃泥王在南京訪問期間因重病而離世,明成祖隨後給予厚葬。而這塊墓碑也成為了當時兩邦之間友誼的有力證明
但是,文萊的帝國美夢並沒有持續多久。16世紀葡萄牙帝國因發現了經好望角的航道,進而打破了長期以來阿拉伯世界和意大利地區對歐亞貿易的壟斷。東南亞這塊寶地開始展示在世人面前。
航道的開通,讓更多的殖民國家將眼光投向該地區:17世紀40年代和60年代,荷蘭相繼在馬六甲和錫蘭建立基地;18世紀的七年戰爭後,英國也建立起了足以輻射東南亞地區殖民的東印度公司……該地區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風聲鶴唳。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旗幟。東印度公司可以說是英國殖民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一個貿易組織
隨着外部環境的不斷改變,文萊帝國內部也悄然地發生着變化。王室成員之間內訌不斷,沿海殖民者的騷擾讓他們力不從心。從17世紀末開始,西班牙、荷蘭、英國前後攻佔了菲律賓群島、加里曼丹島南北部、砂拉越以及納閩等地,文萊帝國瞬間被幾大殖民者殘忍瓜分。
▲位於文萊宮的《納閩條約》簽署現場。英國等殖民者的脅迫讓文萊的主權被一步步侵蝕
1888年,無奈的文萊蘇丹只能向英國控訴,要求其停止對文萊領土的進一步侵犯。同年,兩國之間簽署了所謂的“保護國”協議,文萊正式進入英國的統治時期,徹底喪失主權。
▲19世紀末西方列強在東南亞的殖民版圖。東南亞在此時徹底淪為殖民者的玩物,陷入無盡的壓迫之中
文萊在20世紀前的成長曆程是跌宕而又曲折的。從一個不被看好、危機四伏的小國,逐漸擴張為具有地區影響力的大國。而之後,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則是將這個國家徹底推向主權淪陷的深淵,讓其只能在該地區夾縫生存。文萊的近現代史,是充滿苦難的。
▲文萊局部行政規劃圖。國土被一份為二,夾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之中。而砂拉越曾經是文萊的驕傲,而現在更多的是難言的遺憾
二、迎接新生,腰纏萬貫
進入20世紀,特別是二戰期間,文萊的民眾們仍沒能盼到安定的社會環境。1941年12月,日本人在襲擊珍珠港的後八天,大舉入侵英國婆羅洲殖民地(即加里曼丹島)。經過了一周的激烈戰爭,婆羅洲還是淪陷了,而文萊正是其中的一部分。
▲日本在佔領婆羅洲後的行政區劃地圖
隨着二戰的勝利,文萊也結束了漫長的日治時期。經過了二戰洗禮後成立的新政府,依然附屬於英國的軍事管理之下,主要由來自澳洲的軍官組成。即便如此,文萊的民族覺醒之火也並沒有被澆滅,他們內心憧憬自由的渴望依然是無比熱烈的。
1959年,文萊新憲法頒布,罕見地提到了自治國家的概念。內容包括確立蘇丹為國家最高元首的地位,而英國政府只行使外交和國防職責。與此同時還成立了五個理事會,對國家日常事務進行打理。
▲20世紀60年代,英國駐兵在巡視文萊的油田
在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的當時,特別是主要陣地東南亞,文萊的一舉一動讓英國只能是予以逐漸默許的態度。文萊各界都看到了難得的契機,進而向英國政府提出了更進一步的想法。1983年5月,在兩方的協商之下,終於達成了在次年元月一日,文萊宣告獨立的共識。
▲文萊獨立當日的慶典活動。1984年1月1日,文萊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管制,重新恢復了主權的行使
複雜的地緣環境和信仰相同,讓文萊在處理馬來西亞和印尼這兩個國家的對外關係上,一直是煩惱不斷。這兩國在文萊成立當年便與其建立了外交關係。雖然在領土和石油開採等問題上彼此之間爆發過衝突,但總體來說均保持在一個可控的局面中。
▲文馬兩國就林夢地區的歸屬問題一直無法達成統一意見
歷經千辛萬苦盼到獨立的文萊,終於可以盡情地“施展拳腳”了。但當時極其現實的情況是,文萊領土狹窄、人口有限,且生活必需資源相當匱乏,高度依賴外部進口。這樣的境遇,讓文萊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方向實在是難以把控。
但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上天給文萊關了一扇門的同時,也給它開了另一扇窗。一直以來,文萊及其沿海地區都蘊藏着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這些資源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就被相關專家發掘出來。
▲文萊石油展海報。石油已經是文萊對外展示的一個重要名片
因此,文萊走上了一條依靠資源開採維持國民經濟的發展之路。文萊是東南亞地區第二大產油國、全球第四大天然氣出口國,這兩項資源每年的創收佔到文萊每年GDP的70%。這樣的收入佔比放眼世界也是極為少見的。
▲文萊的海上鑽油平台
長期的資源開採,讓文萊政府意識到枯竭的危機將會步步逼近,為此他們儘力在現有能力的條件下促進產業走向多元化。
文萊投資公司的成立為文萊國民經濟創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該公司在歐美地區擁有比貝弗利山酒店、倫敦多爾切斯特飯店以及巴黎雅典娜廣場飯店等九家餐飲業巨頭。對外投資實業的方向,給文萊經濟的增長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中國銀行(香港)文萊分行開業典禮現場。金融業也逐漸成為政府帶動經濟的一個重要方向,包括花旗銀行等機構也都入駐了文萊
面對小國寡民的尷尬境遇,文萊獨辟了一條主要依賴資源開採創收的特色發展之路,同時也利用充裕的資金對外投資,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這一系列的經濟舉措讓文萊達到了國富的目標。而這當然還不是終點,他們更宏大的理想是實現人人受益的民富。
三、是天堂,還是地獄?
國家攢在手裡的錢多了,但如何將它們最大化地共享給每個文萊公民,是相關職能部門需要斟酌的問題。
首先,他們採取了最簡單粗暴、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從稅收入手。文萊的稅收政策,可以說是非常友好的。在當地,既沒有個人所得稅,也沒有出口稅、銷售稅、工資稅等稅種,只有一些公司所得稅、印花稅以及石油稅等“象徵性稅收”。稅收的銳減,讓民眾腰帶里的“盤纏”大大增加。
▲文萊的低額稅收,是國家雄厚財力的一種重要體現
除了在稅收上做出較大讓步,在民生保障上政府也是竭盡所能:文萊的每位公民均能免費享受到6年小學、5年中學的11年基本國民教育;而在醫療上,公民可以向有關部門申請補貼,甚至一些海外就醫的個案,也有過政府全額補貼機票的情況;在居住問題上,國家分配了大量的公屋,僅僅收取部分低廉的租金。
▲政府建設的公屋。名為公屋,更像是一套獨棟小別墅
國家高度完善的福利制度,切實地讓民眾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以汽車保有量為例,文萊全國人口剛過40萬,卻擁有超過30萬輛的汽車。也就是說,幾乎每個文萊成年人都至少擁有一輛車。
若是如此一看,文萊雄厚的財力和高福利制度確實令人垂涎欲滴。但實際上,這個國家也有讓人詬病的方面。
文萊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實行伊斯蘭法的國家。伊斯蘭法是根據《古蘭經》內容,對人民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做出的法律約束。該法典因為年代久遠、懲罰殘酷,早已不符合現實需要,因而受到不少批評的聲音。
▲就在前兩個月,文萊蘇丹頒布了新的伊斯蘭刑法,包括墮胎、同性戀等行為都將被處以石刑。這一消息在世界引起一片嘩然
除了這個問題,文萊經濟結構單一也同樣是“老大難”的問題。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幾乎撐起整個國家的經濟,這也是為什麼文萊達不到發達國家准入門檻的原因。甚至,還有人對文萊的政治體制存有異議,認為君主蘇丹的“一家之言”,對資源合理配置是個極大弊端。
▲蘇丹生日慶祝活動一覽表。在文萊,蘇丹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整個國家圍着轉也不是啥稀罕事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讓文萊人享受到了令人艷羨的無窮財富。雖然這個國家曾經飽受過分崩離析的痛楚,但好在當下整個社會,可以說是國泰民安,也算是苦盡甘來了。
作者:陳相成 編輯:Thomas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