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外長要求維持台海現狀,王毅回應直戳命門:那格陵蘭島呢?

5月19日,丹麥外長不遠萬里跑來中國,一見面竟對台海問題指手畫腳,要求維持現狀。

讓人意外的是,王毅外長的回應那叫一個霸氣,直接提及格陵蘭島問題!

踩着紅線談生意

其實中國和丹麥,早在1950年5月11日就正式建交了,這75年里,兩國關係雖說沒有那種大起大落的戲劇性情節,但一直保持着不溫不火的狀態,穩步向前發展。

就在去年,中丹雙邊貿易額達到了154.6億美元,中國也因此穩穩佔據了丹麥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的位置。

就在所有人以為丹麥外長這次訪華單純是為了和中國達成更深層的合作,沒想到他除了這個還有更令人氣憤的目的,一邊尋求中國合作,一邊瘋狂的觸碰中國底線...

這得從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說起。

美國這幾年到處揮舞關稅大棒,作為北歐國家的丹麥,經濟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要知道,丹麥最大的貿易夥伴就是歐盟和美國,美國這麼一搞,丹麥經濟壓力山大。

在這種情況下,丹麥外長帶着一支企業代表團來到中國。

很明顯,丹麥這是想加強和中國的經貿合作,藉助中國市場的龐大需求,來緩衝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經濟影響。

畢竟,中國市場的潛力大家有目共睹,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大環境下,誰都不想錯過中國這趟發展的高速列車。

除了經貿方面,丹麥外長此行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和格陵蘭島有關。

大家可能不知道,美國盯上格陵蘭島可不是一天兩天了。

早在1867年,美國國務卿威廉·西沃德就推動對格陵蘭島進行詳細調查,還把它描述成能讓美國“掌控世界貿易”的資源豐富之地。

後來,美國更是多次有實際行動,1946年,美國國務院特使提議用1億美元黃金購買格陵蘭島,不過被丹麥拒絕了。

到了2025年,特朗普考慮將格陵蘭島從美國歐洲司令部的責任區調整至美國北方司令部,這背後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在為吞併做軍事準備。

近期,美國甚至表態不排除使用軍事力量,還計劃繞過丹麥政府直接與格陵蘭島簽約。

丹麥心裡明白,自己的軍事實力和美國比起來,那差距可不是一點半點,面對美國的壓力,丹麥有些力不從心。

所以,丹麥外長訪華,想和中國商討格陵蘭島事宜,尋求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支持,希望藉助中國的影響力,維護自身主權和領土完整。

其實說實在的,丹麥外長想維護自身領土完整尋求中國幫忙無可厚非,但令人沒想到的是,丹麥竟插手中國台海問題,甚至呼籲大陸在台灣問題上保持“克制”。

丹麥的這種行為,明顯違背了一個中國原則,他一邊想和中國加強經貿合作,一邊又在台灣問題上搞小動作。

這種矛盾的做法,讓人不禁思考,丹麥到底想幹什麼?

台灣問題引發的外交衝突

原來深究後才發現,在丹麥訪華之前,蔡英文早已竄訪過丹麥了。

而丹麥國會那邊,對蔡英文表現得“非常熱情”,各種接待安排,還大搞所謂的“交流活動”。

更離譜的是,丹麥方面還宣稱“台灣與丹麥類似”,這話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事實,丹麥這麼說,完全是在混淆視聽、顛倒黑白。

這種公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行為,立馬就遭到了中國駐丹麥使館的嚴厲譴責。

使館第一時間就表明態度,要求丹麥方面認清形勢,停止和“台獨”勢力勾連,可丹麥那邊真的聽進去了嗎?如今看來,並沒有。

丹麥外長全程避談蔡英文竄訪事件,還指責大陸近年來加強對台灣的“軍事壓力”。

面對丹麥外長這兩面三刀的態度,中方的回應也是有理有據。

王毅強調,中國尊重丹麥在格陵蘭問題上的主權,可尊重都是相互的。

中方明確要求丹麥同樣尊重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在台灣問題上別瞎摻和。

其實,這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丹麥要是想和中國好好合作,在經貿等領域實現共贏,就該在台灣問題上謹慎行事,別做損害兩國關係的事兒。

對於中國的強勢回應,丹麥會聽勸嗎?咱們接着往下看...

丹麥態度的轉變

隨着國際形勢的發展,丹麥漸漸意識到這種做法會對中丹關係造成不良影響。

於是在經歷了一系列外交風波後,丹麥議會緊急澄清“堅持一中原則”,還撤回了部分涉台議案。

這一轉變來得雖然有點晚,卻也表明丹麥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立場。

若是丹麥懂得及時止損,真誠與中方合作,兩國的合作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

中國一直是丹麥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近半數丹麥企業都很看重中國市場,有500多家丹麥企業在華投資了1300多個項目。

雙方在貿易上互補性強,在綠色發展、能源等領域也有不少合作成果。

只要雙方繼續保持合作意願,經貿合作有望進一步加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