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中美貿易談判中“碰壁”的特朗普,為何突然調轉槍口對準歐盟和蘋果?一邊揮舞50%的關稅大棒,一邊威脅“不在美國造iPhone就加稅”,這位商人總統是真想“重振美國製造”,還是借貿易戰轉移國內矛盾?
5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真相社交”上連發數條帖子,掀起新一輪全球貿易震蕩,他高調宣布,自6月1日起對所有歐盟進口商品加征高達50%的關稅,理由是“歐盟成立的目的就是佔美國便宜”。
同一日,特朗普還向蘋果公司發出最後通牒:若不在美國本土製造iPhone,則需繳納至少25%的關稅,三星等手機廠商也被納入打擊範圍。
這一輪關稅攻勢看似突然,實則早有預兆。早在4月2日,特朗普就曾對歐盟鋼鋁產品和汽車加征25%關稅,並對約70%的歐盟輸美商品實施20%的“基準關稅”。
當時歐盟選擇暫緩反制,試圖通過談判化解危機。然而,短短43天後,特朗普不僅撕毀“90天暫停期”承諾,還將稅率翻倍至50%。
這一操作讓歐盟措手不及——畢竟,美國對歐盟的年貿易逆差約3000億美元,而歐盟提出的“互免工業品關稅”方案被特朗普斷然拒絕,理由是“歐盟的非關稅壁壘更陰險”。
對於蘋果的威脅更是直擊全球化產業鏈的軟肋。特朗普在聲明中強調:“我早就告訴庫克,美國市場的iPhone必須在美國生產!”
儘管蘋果近年加速將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但中國仍承擔著全球87%的iPhone組裝量。分析人士指出,若25%關稅落地,iPhone售價可能從1199美元飆升至3261美元,直接衝擊美國消費者。
盟友的憤怒與市場的恐慌
特朗普的關稅炸彈瞬間引爆金融市場,歐洲斯托克600指數暴跌2%,德國DAX指數跌至兩周最低點,法國、意大利股市同步跳水。
蘋果股價盤前重挫4%,市值蒸發超3000億美元,連帶拖累納斯達克指數。外匯市場分析師直言:“這比最壞預期還要糟糕!”
歐盟的回應同樣強硬。法國貿易部長洛朗·聖-馬丁痛批:“50%的關稅將招致對等反制!”歐盟委員會則緊急啟動價值近千億歐元的報復清單,劍指美國汽車、飛機和農產品。
就連一貫親美的愛爾蘭總理也忍不住發聲:“這種破壞性政策將摧毀跨大西洋貿易!”——畢竟,谷歌、蘋果等美企在愛爾蘭的稅收優惠,本就是全球化時代的“默契”。
“美國優先”背後的邏輯困局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看似瘋狂,實則藏着精明的政治算計。一方面美國中期選舉臨近,製造業迴流是核心競選承諾;另一方面,中美談判陷入僵局後,拿盟友“開刀”既能展示強硬姿態,又能逼迫歐盟在能源採購等領域讓步。
但這場豪賭的風險顯而易見,歐盟若啟動反制,美國對歐出口的3800億歐元商品將受衝擊;蘋果若被迫遷回生產線,至少需要5年時間和300億美元成本重建供應鏈。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一邊威脅蘋果,一邊被曝出其內閣高官涉嫌利用關稅消息內幕交易——司法部長帕姆·邦迪在關稅政策公布前拋售特朗普媒體集團股票,完美避開13%的跌幅。
寫在最後
這場關稅戰的本質,是特朗普在“遏華戰略”受挫後的焦慮轉移,當“訛詐中國”未能換來預期利益,盟友便成了填補政治籌碼的犧牲品。
從要求歐盟購買3500億美元美國能源,到強逼蘋果重構產業鏈,特朗普的算盤始終清晰:用短期經濟疼痛換取長期政治資本。
然而,全球化不是任人拆卸的積木,歐盟的多邊反制、蘋果的供應鏈韌性,甚至美國國內的股市動蕩,都在證明一個真理:貿易戰沒有贏家。
正如德國經濟部長所言:“關稅只會犧牲雙方的繁榮。”當特朗普揮舞大棒時,他或許忘了——最先被砸痛的,往往是揮棒的手,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寶藏興趣創作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