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高舉關稅大棒,終於引火燒身。上個月,美國包括紐約州、俄勒岡州在內的12個經濟大州聯合起訴聯邦政府,矛頭直指特朗普新一輪對華關稅政策。本月21日,這起訴訟正式開庭審理。
【美國12州聯合起訴特朗普案件已正式開庭審理】
重返白宮之後,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率先瞄準了中國,其對華關稅數額一度拉高到了145%,力度空前。但這張關稅牌打出去後,最先感受到“疼”的,並不是中國,而是美國本土的經濟重鎮。尤其像加州、紐約州、伊利諾伊州這些以製造業、高科技和農產品出口為主的州,受到的衝擊尤為嚴重。
以加州為例,該州2024年出口總額達1830億美元,其中對中國的出口佔比超過15%。中國是加州第三大出口市場,對中國加征高額關稅,無異於掐住了加州一條關鍵經濟命脈。不僅如此,加州還承擔了大量因關稅導致的商品漲價、就業崗位流失等連鎖反應,產業鏈上下游全面受損。
正因如此,在加州州長紐森打響起訴特朗普關稅的“第一槍”後,包括紐約州在內的12個州緊隨其後,決定聯手“逼宮”特朗普。其起訴的核心一句話概括就是:特朗普無權在未獲國會批准的情況下加征關稅,必須立即叫停。
從美國憲法結構來看,雖然總統可以就國家安全理由採取緊急經濟措施,但大規模、持續性地調整關稅本應歸屬國會立法機構。如果法院支持這些州的訴求,那特朗普目前一手拍板的對華關稅政策,也將隨之坍塌。
值得注意的是,參與訴訟的12個州,2024年合計GDP佔到了美國全國經濟總量的30%。再加上此前單獨起訴過特朗普的州(如馬薩諸塞、科羅拉多等),加在一塊的經濟體量接近40%。
換句話說,這幾乎是美國經濟的“半壁江山”在集體發聲,對特朗普的政策發出強烈抗議。
為何這些州“寧願得罪總統”,也要捍衛對華貿易?道理很簡單:和中國做生意,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加州州長紐森打響起訴特朗普關稅政策的“第一槍”】
當前中美貿易依舊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雙邊貿易體系之一。無論是蘋果手機的芯片供應鏈,還是中西部農產品的出口訂單,中國市場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特朗普試圖通過關稅來脅迫中國讓步,實則是拿美國本土企業和消費者做“賭注”。
那麼,這場訴訟案件中,美國12個州的勝算如何?
從司法流程看,這類訴訟短期內難以見效。即便最終打到最高法院,也可能歷時數年,而此時特朗普或許已結束任期或與中國重新開啟談判。
不過,訴訟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成效。它清晰地向白宮釋放信號:美國地方政府與實業界不會無條件配合關稅政策,更不會接受一個無視市場規律的“單邊主義”政府。
這也說明,在美國內部,圍繞“中美合作”與“中美對抗”的博弈從未停止,而經濟理性始終是對抗政治衝動的一股力量。
從根本上說,這場12州起訴特朗普的風波,並不只是打官司那麼簡單,更是一場權力鬥爭——到底是總統說了算,還是國會該有話語權?誰能代表美國對外打“貿易戰”?這場訴訟就是一次“下馬威”,逼特朗普別再獨斷專行。
而對中國來說,這波“地方起義”,其實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一點:中國是美國一部分經濟州無法割捨的合作對象。
【美國50州達60萬人參加“反特朗普”大遊行】
雖然中方對這場訴訟保持旁觀,沒有表態,但那些大州心裡清楚——中國市場能帶來實打實的利潤、訂單和就業,這才是他們拚命反對關稅政策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為看到了中國的穩定政策、清晰規則和龐大市場,他們才不願再被拖進特朗普的貿易漩渦。
未來中國完全可以把握這個機會,多和這些地方政府打交道。加州、伊利諾伊州、紐約州……它們都不是“特朗普那一派”的,反而更願意繼續和中國做生意。中方可以通過地方合作、雙邊機制,建立起不依賴華盛頓的“直通車”,打造一條“繞過特朗普”的經貿通道。
可以預見的是,特朗普這輪貿易強硬很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畢竟,這12個州不是別人,正是美國經濟的“發動機”。他們聯合起來說“不”,就是在給特朗普亮紅燈。
在這一輪博弈中,中國無需冒進,更不必迎戰,而是繼續走自己的路——穩住局面,擴大開放,用規則和市場吸引真正的夥伴。
而對於那些真正搞經濟、看長遠的美國其他州來說,他們早就用實際行動說出了那句話:“沒有中國,我們玩不轉”。這,就是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面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