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北京日報》第九版理論周刊發布文章《在“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將面臨新的形勢,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也將發生一系列變化——科學編製“十五五”規劃的根本遵循》,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二級研究員楊宜勇、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黃燕芬。
全文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指出,“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要求,着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緊緊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對各方面的目標任務,要深入分析論證,確保科學精準、能夠如期實現。”“十五五”規劃作為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以後歷次全會的重要精神。這些精神為科學編製“十五五”規劃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科學研判“十五五”期間
世界經濟的基本發展態勢
展望“十五五”時期世界經濟走勢,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但新興市場國家和部分發達經濟體仍將保持較高增長。地緣政治緊張、貿易保護主義和技術競爭等因素將增加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數字化轉型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各國將加快布局數字經濟。
綠色經濟將成為新的增長點,各國將加大對清潔能源和環保技術的投入。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對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福利體系帶來挑戰。人口遷移將繼續影響部分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更加顯著,各國將加大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國際社會將加強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推動全球綠色轉型。
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
在“十五五”時期,我國發展將面臨新的形勢,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也將發生一系列變化:一是高質量發展這個核心主題進一步升華。隨着“十四五”規劃的實施,我國經濟將逐步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在“十五五”期間,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更加明確的主題,這要求在經濟增速合理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經濟結構的優化、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生態環境的改善。
二是圍繞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深化。科技創新將被繼續置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過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
三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戰略任務。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結構,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通過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面貌將為之一新。在“十五五”期間,國內大循環將更加暢通,國內市場將更加活躍,消費潛力將持續釋放。同時,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止,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面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深化各領域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六是民生福祉持續改善。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如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等,將是“十五五”期間的重點工作。
七是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八是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實現發展目標的前提。需要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總之,“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需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機遇和挑戰,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規劃可考慮的重點新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
根據我們的理解,可考慮以下幾點:
準確把握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比例關係。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社會再生產各環節之間、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關係量的對比。合理調整和優化這些比例關係,對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完成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方向發展,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大對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提升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
二是需求結構調整。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優化投資結構,提高外貿質量和效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強消費能力。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投資。推動外貿轉型升級,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
三是要素投入結構調整。優化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投入結構,提高要素使用效率。
四是收入分配結構調整。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勞動者收入。完善稅收制度,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稅收優惠和支持。
五是城鄉區域結構調整。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建設,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圍繞2030年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目標,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一是推進科技和制度創新。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二是提升人力資本。完善教育和培訓體系,提高勞動力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完善教育體系,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質量。完善職業培訓體系,提高勞動力素質。實施人才引進計劃,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三是優化資源配置。打破壟斷,促進公平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強反壟斷監管,促進公平競爭。放寬市場准入限制,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更多領域。完善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效率。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渠道,着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大力培育我國產業未來發展新賽道新優勢。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為我國產業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因勢利導,提出培育新支柱產業、塑造競爭新優勢的主攻方向、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建議。
一是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技術不斷突破,應用場景日益廣泛,推動智能製造、智慧城市、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創新發展。
二是新能源。太陽能、風能、氫能等清潔能源技術不斷進步,儲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推動能源結構優化,減少碳排放,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三是生物技術。基因編輯、細胞治療、合成生物學等技術取得重大進展。推動醫藥健康、現代農業、生物製造等領域的創新發展。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總之,新支柱產業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加強技術創新、優化產業鏈布局、強化市場應用、完善政策支持、加強國際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培育新支柱產業,塑造競爭新優勢,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確保各項任務和舉措得到有效落實。
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全面審視世界貨幣格局的歷史演變及其未來趨勢,結合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新特點,以及數字貨幣發展的新態勢,綜合分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機遇與風險挑戰,進而提出切實可行的總體思路、時序目標及重點舉措。
“十五五”期間,我們必須堅持穩慎推進原則,以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為基礎,營造以人民幣自由使用為基礎的新型互利合作關係。短期目標是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中期目標是擴大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使用;長期目標是逐步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為此,一要加強政策溝通,深化雙邊和多邊貨幣金融合作;二要推動金融市場開放,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三要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民幣跨境清算效率;四是推動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使用,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
構建國有和民營企業高質量協同發展新格局。“十五五”期間,要推動形成國有和民營企業高質量協同發展新格局的改革思路,一是在宏觀上實現生態協同。圍繞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着力打破市場准入壁壘,確保各類所有制企業在市場准入、融資、用地等方面享有平等權利。優化政策支持體系,出台支持國有和民營企業協同發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公平的政策支持環境。加強市場監管,打擊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
二是在中觀上實現產業鏈互補。着力提升民營企業在產業鏈上的配套能力,鼓勵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產業鏈上的合作,形成互補效應。支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參與產業鏈的現代化改造,提升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加強與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的交流合作,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支持國有和民營企業共同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國際市場份額。
三是在微觀上實現要素平等使用。確保各類所有制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使用上享有平等權利。支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參與技術創新,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國有和民營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體系。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關鍵。未來五年,我們要不斷優化社會治理機制、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通過黨建引領,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提升治理效能。
二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廣泛發動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三是堅持依法治理。完善社會治理領域的法律法規,為社會治理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執法,維護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針對社會治理的新要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填補法律空白。
四是堅持科技支撐。加快信息化建設,提升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加強數據共享和交換,提升社會治理的協同性和整體性。推進智慧社區、智慧城市建設,提升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建立統一的數據共享平台,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和交換。
另外,“十五五”期間,我們還應明確優化區域協調發展的具體措施,比如,推動產業鏈轉型升級,促進人口與勞動力流動等。
來源:“長安街知事”
編輯:胡雅詩(見習)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