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謝絕轉載
對總統大位勢在必得的李在明,因為一句感謝中國,就被對手打成了“親華派”。接下來韓國選出“親華總統”,恐怕也不再有懸念了。
在不久前舉行的首輪韓國總統電視辯論會上,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因“感謝中國”的言論遭到其他對手的圍攻,被當場打成了“親華派”。
【韓國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被對手打成“親華派”】
此前李在明在公開場合談及台灣問題時表示,無論台灣海峽發生什麼,兩岸關係如何發展,均與韓國無關。韓國不應介入台海問題,只需把自己發展好,對大陸和台灣都說聲“謝謝”就夠了。
這番表態沒有任何問題,對大陸和台灣都說聲“謝謝”,也不過是李在明的一種比喻罷了,畢竟韓國企業與大陸和島內都有着密切的貿易往來。
然而就是這樣一番表態,卻被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和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抓住不放,以此在電視辯論中猛批李在明是“親華派”。
【李在明:韓國不應介入台海問題,只需把自己發展好】
金文洙稱,從美國的立場來看,李在明釋放出的信號“令人震驚”;李俊錫則聲稱,李在明稱不要插手“兩岸關係”,這種言論過於親華,如果美國持有“朝韓打起來也所謂”的立場,韓國將會很為難。
沒錯,這就是韓國政壇“費拉不堪”的現狀,兩位總統候選人在談及本國的外交政策時,竟然一口一個美國的立場如何如何:“以美國的立場來看”“如果美國持有這樣的立場”……
在涉華問題時,好像只有李在明是站在“韓國的立場”上來考慮的,而其他候選人則是在優先考慮美國人的利益,生怕讓華盛頓不高興了。
面對兩位對手的抨擊,李在明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台灣問題上,應以韓國的國家利益為核心來考慮問題,給其他人貼“親華標籤”的行為很不妥。韓國總統應根據形勢作出靈活判斷,而判斷的標準必須是“韓國的國家利益”。
【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和改革新黨候選人李俊錫】
對比過後,高下立判。也難怪現在李在明的民調支持率“爆殺”其他對手,領先第二名超過15%。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在談及台灣問題時,李在明從來不會將其與朝韓問題相提並論,他非常清楚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
而其他黨派的候選人似乎就沒有這個概念,或者是故意無視這一點,就像已經下台的尹錫悅一樣。
2023年4月,尹錫悅在訪美前夕接受媒體採訪。或許是為了有意討好拜登,尹錫悅在採訪中談及台灣問題時表示:“台灣問題不是兩岸間的問題,而是像朝韓一樣,應被視為國際問題。”他還將台海的緊張局勢歸咎於“中國大陸單方面改變現狀”,聲稱“韓國和國際社會將共同反對這種改變”。
尹錫悅妄談台灣問題後不久,中方就召見了韓國駐華大使,並提出嚴正交涉。中國外交部則強調“尹錫悅的言論完全不可接受”,警告韓方“應謹慎地處理涉台事務”。
【尹錫悅妄談台灣問題後不久,中方就召見了韓國駐華大使】
言歸正傳。在強調“以韓國國家利益”為優先來看待台灣問題後,李在明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外交政策。
他表示,韓美同盟當然是韓國外交和國家安全的“基本支柱”,需要持續發展和深化,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這並不代表韓國應該將所有籌碼都壓在同美國的關係上,與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同樣重要,需要謹慎處理,不能將問題極端化。
比如在談到最近與美國的關稅談判時,李在明就認為沒必要急於同美國達成關稅協議,需要為此進行“細緻而有效的”準備,而不是輕易讓步,做出有損於韓國利益的事情。
可以說,李在明的外交政策框架,基本上是繼承了文在寅的那一套:即優先確保韓美同盟關係的同時,重視發展與中、俄等地區大國之間的關係,同時緩和半島的南北局勢。
在整個文在寅執政時期,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一點。
【李在明的外交政策框架,基本上是繼承了文在寅的那一套】
文在寅2017年5月當選韓國總統後,首次通話就打給了特朗普。在30分鐘的通話中,文在寅強調“韓美同盟是韓國外交安全政策的基礎,今後也不會改變”。2020年11月,文在寅在祝賀拜登勝選的通話中再次做出相關表態,重申韓美同盟堅定不移。
韓國雖然是軍火出口大國,立場上也支持烏克蘭,但在俄烏衝突爆發後,韓國只是向烏克蘭提供了防彈衣、頭盔等非殺傷性的軍事援助。
在對華關係上就更不用多說了,正是文在寅向中方許下的“三不一限”承諾,讓中韓關係走出了“薩德”問題帶來的陰霾。
有趣的是,文在寅當年也曾被韓國右翼稱為“親華派”,而實際上,正是他堅持的外交政策,使韓國在疫情前迎來了一段相當寶貴的發展期——他長期高於50%的支持率就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親華”等同於“務實”,那麼毫不誇張地說,韓國現在就需要這樣的“親華派”甚至是“親華總統”,而且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