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美國達成初步的貿易共識之後,接下來特朗普就要對其他人下手了。首當其衝的是歐洲,接下來可能就是日本。作為一個對美出口大國,日本能在這一輪貿易交鋒當中為自己爭取到什麼樣的待遇?這是日本經濟界普遍關心的。
中國通過堅決反擊換來了對等削減關稅,這讓相當多都日本經濟界人士羨慕不已。最近,日經新聞社發表政策報道組組長桃井裕理的文章,說中國能夠在對美貿易戰中取得勝利,是因為從2018年就開始未雨綢繆,採取了多種措施來優化自己的內外部環境,所以特朗普拿中國無可奈何。
桃井認為從2018年到現在,中國努力擴大出口市場,七年來,已經實現了出口總額10,000億美元的增長,差不多是中國每年對美國出口額的兩倍,打造了一個不依靠美國也能生存的經貿體系。比如,自2018年以來,中國加快了從巴西進口大豆的步伐,還在中亞地區開辦農場,支持當地農戶的生產技術提升,來解決小麥供應的問題。在高技術產業方面,中國努力推進自力更生和產業升級,加快擺脫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結構。貿易戰是一場雙輸的遊戲,中國要吃虧,美國也要吃虧,誰先忍受不了誰就是輸家。現在看來,是中國贏了。
美國之所以熬不過,原因是多方面的,2026年的中期選舉是其中之一。民主黨和共和黨將在這場競選當中,決定誰才是掌控國會的主要力量。而在中期選舉之前,美國人要過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2025年的聖誕節。如果在聖誕節里,美國社會供應不足,商場貨架上空空如也,那一定會影響特朗普政府和共和黨的支持率。
中國早就在為統一台灣時,受到美國的全面制裁做準備。從俄羅斯的遭遇中我們得到經驗,如果中國被迫動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就一定會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全面制裁,屆時對外貿易有可能完全斷絕。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必須要找到一種模式,讓自己的出口產業,在沒有美國市場的前提下生存下來。
因此,中國的對美談判是帶着強烈的戰略意圖的。特朗普卻沒有這樣的戰略籌划過程。僅僅是憑着霸權主義的蠻橫,試圖壓倒中國。當中國實施堅決抵抗之後,特朗普又拿不出更多的應對策略來,只好灰溜溜地收場。
當然,中國的對外經貿並不會因此而一帆風順。特朗普並不會善罷甘休,他依然會想方設法拖延中國製造業升級換代的速度,他依然要把一些生產製造環節弄到美國去。美國市場對中國的需求和依賴也不會像從前那樣旺盛。所以,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會是一場長期的鬥爭。
看的出來,日本想從中國對美鬥爭中尋求經驗教訓。還有一個很敏感的問題,日本打算在這場貿易爭端中站在誰的一邊?雖然美國和日本是軍事同盟是戰略盟友,但在經濟問題上卻有着深刻的矛盾,在政治上日本對美國更是又怕又恨。日本畢竟身處亞洲,對華關係是他永遠擺脫不掉的問題。是追隨美國步伐與中國為敵;還是尋求獨立,發展對華友好關係,這需要有遠見卓識的政治人物。日本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