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被晾4天,中方未發請柬,美隨即報復,擬對中國起重機徵稅

特朗普最近在中東的時候又放起了大話,他把目標瞄準了中國,嘴裡嚷着“想訪問中國”“隨時可以動身”。

結果中方沒搭理他,晾了他四天,連個正式請柬都沒發,他沒等中方給個說法直接放大招。

作者-甜 編輯-甜

19號,特朗普政府搞了一場公開聽證會,拋出倆重磅消息,一個是對岸橋起重機開徵100%關稅,另一個是對集裝箱、底盤及零部件等貨物裝卸設備徵收20%到100%的關稅,這操作,擺明了就是衝著中國來的,火藥味兒十足!事情得從特朗普的這次中東巡訪說起。

在訪問期間,特朗普接連通過不同場合“放風”,說自己特別想要訪問中國,還打出了“隨時可以動身”的口號,按理說,這是他在向中方拋出橄欖枝,然而,戲劇性的反轉來了,中方對此表現得頗為低調,不回應,不表態,更不用提邀請,整個情況,彷彿在告訴外界。

“我們還沒準備好,看你的誠意在哪裡吧,”想必許多人都會覺得奇怪,通常來說兩國元首能夠聚在一起是一種禮節性、甚至象徵性的互動,可這次,中方“晾”了特朗普整整四天,毫無要發請柬的意思,這種沉默,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更有說服力,沉默不是不表態,而是一種拒絕接話的態度。

等待是痛苦的,特別對於一個不擅長隱忍的特朗普來說,19號,忍不住了的他用實際行動給自己在中東的“被晾”事件上了個“劇情反轉”,用一場公開聽證會來講兩個震撼人心的決定,第一件事,美國政府擬對岸橋起重機徵收100%的關稅,別小看這個領域。

這可直接衝擊到全球貿易流通的“生命管道”,如今世界上大多數的現代化港口,都依賴中國製造的起重設備,而這一政策無疑是一箭雙鵰,既是在保護美國本土設備製造商,也是對中國經濟鏈條的一次精準狙擊,更重要的是,它發出了一個信號。

特朗普政府正抓住全球貿易中的某些細分領域,試圖用一種霸道的方式重構規則,第二件事,計劃對集裝箱、底盤及底盤零部件等貨物裝卸設備徵收高達20%至100%的關稅,這一層面更加深了對中國在跨國運輸設備市場領頭地位的一次直接衝擊,換句話說,這不是簡單的“關稅調節”。

而是特朗普動用關稅武器,將中國牢牢鎖定為靶心,這兩道政策,表面上是為了平衡國內外經濟,但細想就能發現,這背後的主線就是對中國製造的挑釁,特朗普並沒有對中方四天“不理睬”做出直接的回應,但他的行動本身,就是一種回應,到底是什麼讓特朗普祭出如此凌厲的招數?

這裡藏着幾層次的複雜背景,中美貿易戰的殘酷歷程,註定不會輕言“握手言和”,過去幾年裡,從農業到芯片,從鋼鐵到能源,中美貿易戰的戰線越來越長,貿易壁壘一再提升,特朗普政府幾乎抓住一切機會對中國發起調查、施加關稅壓力、推行制裁技術出口的政策。

可以說,是一步步將雙邊關係推向深水區,而偏偏在這個時候,美國內部經濟也開始感受到反制裁的副作用,供應鏈短缺、製造成本上升以及物價持續走高,特朗普自然清楚,如果找不到新的抓手,連他的政治資本都會沖銷殆盡,於是,這些新政策顯然是經過精心策劃和算計的。

起重機和集裝箱設備,都是大國貿易封鎖中的“節點兵器”,一旦施加制約,便可大幅放大外部供應鏈中的混亂,同時降低國內政治風險,這背後恰恰反映出特朗普的策略,或許是一種“劍走偏鋒”的戲碼,但卻也是在外交上尋求控制權的用心之舉,眾所周知,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

並非一個單純的設備出口國,而是一個牢牢牽住“基礎設施建設”與全球貿易中轉的權力者,從“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到滬深港通國際化的加速,中國的戰略已經遠遠超出了單一領域,形成了穩固的世界網絡,即使在疫情期間全球貿易大範圍停滯,貨運設備製造業崛起的趨勢也從未中斷。

換句話說,這是一場雷霆萬鈞的碰撞,但中國未必會輕易後退,此外,中國對於“關稅威脅”似乎早已心中有數,面對美國一次又一次的施壓,中國一方面持續推動高端製造業的本土化轉型,另一方面不斷研發更高級別的替代技術,這些都使得其在面對外壓時擁有更強的抗壓能力。

而再回頭看看始作俑者特朗普,其執政時間其實是有限的,他的對外政策又聚焦於一己政績之上,而缺乏持續性的長遠規劃,雖然他善於製造輿論和短期衝擊,但這些策略無非是在短時間內攪起幾層波浪,能否動搖中國龐大的貿易結構,恐怕並不樂觀。

說到底,特朗普試圖在中東的陽光下將中國拉入他的外交小劇場,中方卻拒絕出演,留了一把懸念,然後,特朗普只能通過聽證會發出威脅式的“後戲”,這段交鋒,實際上是一場關於態度的展示,但也別忘了,“被晾”只是一個開始,而並非中美較量的終點。

或許接下來,雙方還會圍繞“科技領先”“供應鏈主導權”“能源轉換”等多個領域進行多輪博弈,真正的重點,不在某一個政策或關稅的落腳點,而在於國際格局新秩序的博弈,特朗普的這盤棋終究會如何收場,還需要時間來揭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次“被晾四天”的經歷。

可能會成為他政壇生涯中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畢竟他贏得了“戲劇性”,卻未必贏得了勝利!

參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