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突然達成的中美關稅協議,攪亂了印度取代中國的一池“清夢”。
英國廣播公司(bbc)5月19日評論文章指出,蘋果公司的轉移生產計劃一度點燃了印度的“世界工廠”夢,然而中美關稅下調打亂了印度的野心,可能導致原本流向印度的製造業投資“停滯”或“迴流”。
儘管有觀點認為中美經濟“脫鉤”將使印度受益,但惡劣的營商環境、嚴重依賴中國供應鏈、高附加值產業發展不足、組裝環節利潤微薄等諸多問題,是印度繞不開的挑戰。專家認為,印度需降低生產成本、完善物流和法規,否則難以實現製造業野心,甚至可能被邊緣化。
文章稱,正當印度的“世界工廠”夢想顯露出些許進展時,中美貿易“重啟”可能使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製造中心的野心遭遇挫敗。印度智庫全球貿易研究所(gtri)的阿賈伊·斯里瓦斯塔瓦認為,中美日內瓦協議可能導致原本從中國轉向印度的製造業投資“停滯”或“迴流”。“印度的低成本組裝線或許能倖存,但增值增長岌岌可危。”
這種情緒的轉變與上個月印度的興高采烈形成鮮明對比。路透社上月末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蘋果公司正加速在印度推進供應鏈轉移,以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2019年拍攝的印度富士康iphone生產線 彭博社
bbc稱,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後來透露,他曾告訴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不要在印度建廠”,而是要把生產重心轉向美國,因為印度是“世界上關稅最高的國家之一”,但這一轉移仍有可能繼續推進。
一方面,確實有分析認為,印度具備成為中國製造替代國的潛力。比如凱投宏觀經濟學家希蘭・沙阿稱,印度對美出口的40%商品與中國“高度重疊”。近期一項出口調查顯示,印度新出口訂單飆升至14年來的高點,有跡象表明印度出口商已開始填補部分中國生產商留下的缺口。
此外,印度和美國還在談判一項貿易協議,也可能讓印度受益於所謂的“中國外流”。印度剛剛與英國簽署貿易協定,大幅削減威士忌和汽車等受保護行業的關稅,這為印度可能給予特朗普的讓步提供了參照。
然而另一方面,現實的重重挑戰,正在為這種樂觀的預估潑去冷水。
野村經濟學家索納爾·維爾馬與奧羅迪普·南迪在本月報告中指出,除中國外,印度還面臨著越南等其他亞洲競爭對手。“印度要把握機遇,必須在關稅優勢之外推進實質性的營商便利化改革。”
長期以來,印度惡劣的商業環境令外國投資者沮喪,也阻礙了印度製造業增長——其製造業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二十年來一直停留在15%左右。莫迪政府推出的“生產關聯激勵計劃”(pli)收效有限。政府智庫“niti aayog”承認印度在承接中國轉移投資方面“成果有限”,並指出越南、泰國等國憑藉廉價勞動力、簡化稅制、低關稅和主動簽署自貿協定擴大了出口,而印度已然落後。
另一關鍵問題在於,印度電子產業(如iphone製造)仍依賴中國原材料和零部件。
斯里瓦斯塔瓦說:“只有更多iphone零部件在印度本土生產,印度從iphone生產中獲得的收益才會增加。”他測算,目前蘋果在美國每售出一部iphone盈利超過450美元,而印度僅獲得不到25美元,儘管整部1000美元的iphone都被算作印度出口。
“僅僅在印度組裝更多iphone無濟於事,除非蘋果及其供應商開始在當地製造元件並開展高附加值工序。否則印度份額依然微小,出口數據只是紙面增長——還可能在無實質經濟收益的情況下引發美國更多審查。”斯利瓦斯塔瓦警告道。
gtri指出,此類組裝線創造的就業質量也較低。不同於2007年諾基亞在清奈建廠時帶動供應商集群入駐的模式,“現今智能手機製造商主要進口零部件並尋求降低關稅,而非在印度構建供應鏈”。斯利瓦斯塔瓦舉例稱,某些案例中企業投資額甚至低於其從印度pli計劃獲得的補貼。
印度古吉拉特邦主要商業城市艾哈邁達巴德,一座掛有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 vivo 廣告牌的購物中心。 路透社
還有人擔心,中國出口商可能試圖利用印度作為中轉地向美國轉口產品。然而,印度似乎並不排斥這一想法。印度經濟高官去年曾表示,印度應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建立出口導向型工廠,推動本國製造業發展,這無形中承認了印度本土產業政策未能奏效。
但專家警告,這可能進一步削弱印度積累本土技術和壯大自身工業基礎的能力。
bbc總結稱,這一切都表明,除了蘋果等公司引人注目的聲明外,印度距離實現“世界工廠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斯里瓦斯塔瓦在社交媒體上敦促印度決策者“降低生產成本,完善物流體系,建立監管確定性”。
他說:“需要明確的是,中美‘重啟’貿易只是止損措施,而非長期解決方案。印度必須打持久戰,否則有被邊緣化的風險。”
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去年曾援引印度官員的話披露,蘋果和富士康等有意在印度建立新基地的全球製造商,希望他們在印度的產業能與在中國現有基地輕鬆對接,因此印度放鬆對華限制勢在必行,否則就會阻礙外商對印度製造業的整體投資。
新加坡知名學者、資深外交家馬凱碩去年10月在印度媒體主辦的活動中直言,印度需要進一步開放經濟,融入全球供應鏈。但若想融入全球製造業供應鏈,仍需要在某種程度上融入中國,因為有很多元器件還是來自中國。
“大多數製造業來自中國和東盟等東亞國家。印度必須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其他貿易機制等倡議,以融入供應鏈。與中國的聯繫將繼續存在。”馬凱碩說。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