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大西洋關係重組、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構、地區衝突多點爆發......當前國際格局演變的風浪持續衝擊全球,地緣相近且文緣相通的中日韓三國正試圖在動蕩中尋找共同的錨點。
5月17日,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日本國際論壇、韓國延世大學在上海舉辦“2025年‘中日韓+’智庫合作論壇”。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和東盟方面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強化東亞韌性:探索動蕩時代的中日韓合作路徑”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從危機到合作
眼下,國際社會正面臨多重挑戰:巴以衝突等地區紛爭持續、氣候變化加劇、個別國家鼓噪大國競爭。與此同時,美國特朗普政府濫施關稅導致國際經濟秩序遭受嚴重衝擊,世界對於國際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
在此背景下,論壇聚焦東亞地區合作與穩定的議題,回顧了中日韓近幾十年來的合作歷程。
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框架應運而生,在經貿、金融、糧食安全等多個領域展開務實合作,共同應對經濟危機。
隨後,中日韓合作持續深化。到目前為止,三國已形成21個部長級會議、70多個對話機制的合作架構,已就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進行多輪討論與溝通。
今年,從3月的中日韓外長會議到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再到5月的第28屆東盟與中日韓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中日韓三國向外界釋放出保持穩定互動對話的積極信號。
與會學者認為,中日韓合作數十年來積累的成果已成為支持大國關係恢復的重要力量,以及保持區域合作韌性的重要基礎。不管從經濟還是文化角度看,中日韓相較於世界其他地區都更具合作優勢。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中,中日韓間的務實合作不僅有助於應對共同挑戰,更能為區域穩定與繁榮提供持續動力。
也有學者指出,三國間政治互信不足、美國因素干擾等問題,仍將對中日韓合作進程產生影響。各方能否在自貿協定談判等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將決定中日韓合作機制的長期成效。
構建“三大韌性”
論壇期間,東亞合作“未來行動方向”備受關注,“韌性”作為本次論壇主題被反覆提及。
有學者提出,中日韓三國的合作要從“經濟互補”走向“制度互信”,需通過構建多層次的合作網絡——經濟上強化合作韌性、政治上增加信任緩衝、制度上形成可持續機制。
強化經濟韌性方面,三國可通過產業分工協作、推動市場開放、探索新合作增長點的方式,有效應對域外“脫鉤斷裂”對區域供應鏈的衝擊,並進一步拓展經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增加政治韌性方面,三國可通過加強地區熱點問題和全球性議題協調(比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等),增進人員交流和互信,在維護地區穩定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形成制度韌性方面,三國可通過促進合作機制化建設、發揮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的作用和重啟自貿區談判等舉措,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下深化中日韓合作,提升合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上述想法如何踐行,不少與會者強調“整體利益”的重要性。為構建實現共同繁榮的環境,三國需避免僅關注自身利益與關切,而應充分考慮其他國家的核心利益,並在必要時作出適當讓步。
還有學者強調“中日韓+x”理念,其中“x”並非特指某個國家。這一設計使三邊合作範圍能夠進一步擴展至整個區域,影響力也將更加深遠。
論壇期間,在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的見證下,三家主辦方簽署了合作備忘錄(mou)。據介紹,這一文件的簽署旨在探索建立常態化合作平台、資源共享機制等,為三邊智庫合作注入更強的制度保障和可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