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啥能迅速崛起,德國專家給出看法:中國沒覆蓋全民族的宗教

近兩年,通過入駐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台,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到與他們本國媒體宣傳不一致的中國。

這也引起了他們的疑問,為什麼中國發展的速度這麼快?

相比於其他國家發展緩慢或是停滯不前的情況,中國的快速崛起是當代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發展現象之一。

根據世界銀行 2025 年 5 月發布的《營商環境成熟度報告》,中國在 59 項測評點中有 12 項達到全球最優水平,包括電子支付、獲得電力等領域。

這一成就的背後,是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各國專家通過不同的角度對中國迅速崛起的原因進行了一系列分析。

其中最有趣的是,德國專家指出,中國沒有覆蓋全民族的宗教,這一特點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德國專家提出這一觀點的原因大概與其國家宗教信仰有關。

作為一個主要信仰基督教的國家,德國的宗教以獨特的方式參與政治決策,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這一點與中國可謂大相徑庭,因此,德國專家也注意到了宗教對中國的影響。

一、中國宗教現狀與政治框架

與德國不同的是,我們中國是一個多宗教國家,信仰多種多樣,有藏傳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等等。

在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是受到憲法和法律保護的,各個宗教團體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開展宗教活動。

因此,即便不是像德國那樣的宗教國家,我國的宗教活動也是熱鬧非凡的。比如開齋節佛教法會等等。

在政治上,我國實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時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中國政府有管理宗教團體的權力,但宗教團體卻沒有干預政治的權力。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8年發布的《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與實踐》白皮書的內容,我國國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務,保護正常宗教活動,地止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

宗教多樣性是中國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這種多樣性避免了宗教衝突,為社會穩定提供了基礎。

當然這種多樣性的形成也與我國地大物博的特徵有關,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宗教藍皮書》研究表明,中國宗教在歷史演變中形成了獨特的地域分布特徵。

比如,伊斯蘭教主要集中於西北地區,基督教在東部城市發展較快,佛教道教則具有全國性影響。

這種空間分布的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宗教因素引發全局性社會矛盾的可能性。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宗教文化資源轉化成效顯著。

政府主導的"宗教+旅遊"發展模式,使五台山武當山等宗教名山成為文旅經濟支柱。

這種將信仰場所轉化為文化資產的策略,既保護了宗教文化遺產,又創造了經濟價值。

在我們去外地旅遊的時候,那些比較出名的寺廟如雞鳴寺等也變成了當代青年的打卡點。

二、中國為何能崛起

中國崛起的原因是否像德國專家所說的那樣是因為中國沒有覆蓋全民族的宗教呢?

誠然,宗教可以算是中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但一個國家的發展的多面的。

中國的崛起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在不斷的傳承與奮鬥,是各個行業的人們不斷努力探索而得來的。

所以宗教只是中國崛起的原因之一,那麼其他的因素有什麼呢?

中國的人口紅利促使中國的初步騰飛。

在中國發展初期,我們的科技與生產力都比不上其他國家的情況下,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紅利。

中國的人口多意味着勞動力多,相對於那些人口少的國家,僱傭成本更加低廉。

因此,許多外國公司為了節約成本將自己的工廠轉移到了中國,這一舉動同時為中國帶來了大量資源。

中國的製造業發展飛速,促進了中國的初步騰飛。

中國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為中國的崛起積蓄後備人才。

眾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人才投入,中國一向注重高等教育,培養出大量的人才。

據統計,每年大約有超500萬的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學生畢業,這一數字可以說是全球領先的。

這一數字的背後是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化。

雖然總是有些讀書無用,畢業還是打工的負面言論出現,但這也側面說明了我國勞動力水平的整體提高。

中國將近9億的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達到了14年,這些都是我國騰飛的人才基礎。

除了這些,在各個領域前沿科研人員才是我國崛起的重要後備力量。

國際智庫曾統計過中國高校培養的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全球佔比已達到50%,是世界第一的水平。

中國立足於人才資源,推動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推動科技行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的崛起。

重視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達到新高度。

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從改革開放開始,逐漸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後,出口大幅度增長,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

而後中國主導絲路經濟,不僅促進了本國經濟發展,更是幫助絲路沿線各個國家的發展,為全球化、利益共同體的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不僅僅促進了經濟層面的發展,更是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經濟發展不僅僅在於中國自身政策,國際形勢也有一定的影響。

自從冷戰之後,國際環境雖然仍有些小摩擦,但大體環境還是和平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全球化進程加速發展,為中國提供了不少的機遇和大量挑戰。

為了迎合這些機遇與挑戰,中國不斷提高本國實力,也促進了中國的崛起。

而且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一些技術轉移和投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的科技發展。

政治方面,中國有其獨特的政治優勢。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漸進式的改革來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綜合國力的提高。

這種獨特的政治制度設計既能有效保障中央的高效決策能力,又能通過各個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充分發揮人民的力量,激發基層活力。

例如在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影響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時候,中國通過黨中央的全面領導,優質決策和各地政府的高效執行體系,在疫情防控上為全球各國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應對方案,並且在疫情之後,也能做到快速恢復生產力。

這些都得益於我國獨到的的政治優勢,是中國崛起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德國專家對中國的看法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能發現,德國專家所謂的中國崛起的原因是沒有覆蓋全民族的宗教這一看法實在是過於片面。

但這一看法也只是一部分的德國專家的意見,大多數專家還是相對客觀的。

一部分德國專家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

持有這一觀點的德國專家施寒微曾表示,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他非常中國的經濟發展,人民普遍富裕的情況。

但在普遍抹黑中國的德國輿論場上,他們這樣客觀專業的意見被扣上了“親華”的帽子。

西方媒體在涉及中國的報道中很少會立足於中方立場,更多的是用些春秋筆法,斷章取義,片面的提及,用以扭曲民眾對於中國的印象。

這也就導致了外國人在進駐中國社交媒體後出現的與中國網友“對賬”的趣事。

除此之外,德國專家對於中國發展的客觀學術成果也被貶低為幼稚的觀點。

而這些不過是西方政治控制民眾輿論的一種手段。

這也就導致了國際輿論上正確的認識難以流傳,而像這樣認為宗教是中國崛起的原因的片面說法廣為傳播的情況的出現。

故而雖然流傳的德國專家的觀點也是正確的,但仍是片面的,我們適當參考即可。

結語

宗教在中國社會中更多扮演的是傳統文化的角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培養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

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但並非中國崛起的直接因素。

中國的崛起是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

中國崛起的過程也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經驗,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範式。

諸如德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願承認中國的發展,反而從側面將中國的崛起歸因於一些間接影響因素,如此短視只會禍及自身。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於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並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

參考信息:

《世行調查報告折射中國營商環境持續向好》2025-05-10環球網

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白皮書發表!2018-04-04

《德國看待中國崛起有三種觀點》2021-03-26中國青年網

《每年超500萬STEM畢業生,全球——讀懂中國經濟新優勢》2024-04-01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