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兩天的談判結束後,印巴再次達成共識,停火日期將向後延至18日。
然而,就在外部剛剛安定下來後,巴基斯坦內部卻又亂了。
日前,位於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其領袖日前就發布聲明稱,俾路支將脫離巴基斯坦實現獨立,並敦促外界承認該地區為“獨立國家”。
(俾路支領袖)
這名俾路支領袖表示,過去數十年來該地區一直存在暴力等行為,所以當地人民做出了“獨立”的最終判決,世界也不應該對此繼續保持沉默。
對於當前的印巴局勢,俾路支省也做出了表態,其表示自己完全支持印度的立場,要求巴基斯坦撤出克什米爾,同時國際社會也應該向巴基斯坦施壓。他還指出,印度是絕對有能力擊敗巴基斯坦軍隊的,巴基斯坦方面也必須對此前發生的恐襲事件負責。
實話實說,俾路支省選在這個時間節點鬧獨立,本身嫌疑就非常大了。當下再多次提到印度,頗有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印度對俾路支問題的介入其實並非偶然,而是其長期肢解巴基斯坦政策的延續。1971年印度成功推動東巴基斯坦,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獨立後,削弱巴基斯坦的“分而治之”策略便成為其南亞霸權的重要工具。
對印方來講,通過煽動俾路支省鬧獨立,是想實現三大戰略目的。
首先就是將其軍事資源分散化。俾路支省是巴基斯坦境內面積最大的省份,佔了國土的44%,所以若能煽動其獨立,將直接威脅巴基斯坦政權的穩定。到時候巴基斯坦軍方就需要在克什米爾東線與俾路支西線同時部署兵力,導致戰略資源分散。而這種“兩線作戰”困境,將使印度在克什米爾爭端中獲得更大的主動權。
(印巴矛盾難以消解)
其次,則是消解巴基斯坦主權的合法性。
印方通過支持俾路支獨立,能有效將巴基斯坦塑造為一個“無法有效治理領土的失敗國家”。俾路支獨立宣言中,明確支持印度在克什米爾的立場,並將當前局勢類比為1971年孟加拉國獨立事件,這種敘事邏輯,目的性就在於削弱巴基斯坦的主權合法性,為印度在國際輿論場攻擊巴政權時提供彈藥。
最後,則是打擊巴方的經濟命脈,並有效削弱中國在南亞地區的影響力。
俾路支省擁有豐富的天然氣和礦產資源,一旦該地區實現獨立,將直接切斷巴基斯坦30%的能源供應。這種經濟打擊,就與印度推動的“供應鏈去風險化”戰略形成了呼應。
同時該地區還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關鍵節點。過去數十年間,中國在巴基斯坦的投資總額超過了620億美元,其中70%的核心項目,如瓜達爾港以及中巴經濟走廊天然氣管道等,都位於俾路支省。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是俾路支省能獨立並受印方支配,將直接威脅當地中國項目的運營,甚至可能導致中國與中亞的能源運輸通道中斷。而這一結果,與印度智庫《印度戰略研究》提出的“通過非對稱手段削弱中國”策略高度吻合。
此外,瓜達爾港還是中國突破“馬六甲困局”的關鍵支點,而印度長期將印度洋視為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若是俾路支獨立,印度極有可能通過扶持親印政權,來奪下該港口的控制權,屆時有望將中國海軍封鎖在阿拉伯海以北。這一點,也在今年印度情報機構泄露的文件中顯示過,印方正在策劃通過俾路支武裝襲擊,誘導巴基斯坦東調兵力,為印度海軍進駐瓜達爾港創造機會。
(瓜達爾港)
但是站在中巴的角度來看,印方這一構思,存在多重結構性矛盾和現實制約,最終很難得逞。
首先是中巴經濟走廊的民生根基,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分離主義的土壤。
俾路支省長期動蕩的根源,在於經濟落後和民生凋敝,而中巴經濟走廊通過大型基建和民生項目,如瓜達爾新國際機場、中巴友誼醫院等,顯著改善了當地就業和公共服務的條件。其中卡洛特水電站直接創造了5000個就業崗位,醫療項目累計服務15萬人次患者。這些成果,直接削弱了民眾對分離主義的支持,使印度煽動的“獨立”缺乏廣泛民意基礎。
其次,針對俾路支省的各種恐襲威脅,中巴已經建立了“情報共享-聯合巡邏-反恐培訓”的安全框架。巴基斯坦軍方近期在俾路支省擊斃33名恐怖分子,並計劃增派兵力保護走廊項目。中國則通過技術支援強化項目安全,形成了“軍事清剿+技術防控”的雙重屏障。
最後,雖然俾路支省喊話國際社會尋求支持,但是其“獨立”缺乏國際法理依據,聯合國及多數國家更是明確反對分裂主權國家,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可通過外交渠道施壓印度停止干涉內政。此外,伊朗、阿富汗等鄰國擔憂分裂引發區域動蕩,也有望聯合抵制印度的代理人戰爭。
總之,印度的代理人戰術,本質是“高成本低收益”的冒險,而中巴的“安全-發展-外交”三位一體策略已形成反制閉環。俾路支省的未來,將取決於民生改善而非分裂煽動,而這正是中巴經濟走廊的核心競爭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