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評論員|四省市黨媒連線 共話四地合作與未來

新重慶-重慶日報 王慶峰 朱珉迕 逯海濤 臧博

編者按

近日,重慶市黨政代表團先後赴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考察,並分別與三省市舉行經濟社會發展合作交流座談。本報今日推出“連線評論員”專版,特別邀請《南方日報》《解放日報》《浙江日報》評論員就此次考察撰文,暢談方法和經驗、共話合作與未來。

南方日報>>>

以開放協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王慶峰

此次重慶市黨政代表團的考察活動中,廣東是第一站。

考察中,重慶代表團前往廣州和深圳,考察大疆、華為等企業,詳細了解廣東在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促進產業科技融合發展等方面情況。交流中,雙方表示將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這一系列活動,緊扣一個共同指向——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廣東是經濟大省、製造業大省、科技創新大省。改革開放後,廣東抓住國際產業轉移重要契機,從“三來一補”起步,逐漸形成以珠江水、廣東糧、嶺南衣、粵家電等為代表的品牌產業,接着是汽車、船舶、石化、機械裝備等產業迅速壯大,現在又形成了智能手機、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在此過程中,產業體系的不斷迭代升級,帶來了生產力質態的不斷躍遷,有力支撐了廣東從一個相對落後的農業省,發展成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世界重要製造基地。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面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廣東牢牢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把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戰略之舉、長遠之策,向著產業科技高峰全力攀登。今年農曆新春第一個工作日,廣東省委、省政府連續第三年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聚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再出發。全國兩會上,廣東又提出要切實抓好“開放協同”,加快建設具有廣東特點、廣東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把握大勢,在開放合作中發展壯大,是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抓住機遇,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蝶變,是產業發展向新提質的關鍵所在。一方面,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從來不是單打獨鬥。推動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環節之間協同融通、高效運行,才能全方位提升生產力水平。另一方面,廣東的產業體系基礎十分厚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優勢所在、使命所在,和兄弟省市並肩奔跑,才能以體系化“硬實力”,共同撐起中國式現代化的巍巍大廈。

一枕南海碧波,一倚巴山雲霧。粵渝兩地在地理肌理與人文脈絡上各展千秋,在開放合作、攜手共贏方面也大有可為。廣東產業規模大、體系全,擁有製造業全部31個大的門類,集聚了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優勢在於創新強、配套好,專業分工細、應用場景多。而重慶也具備齊全的產業門類和厚實的產業基礎,特別是汽車、摩托車、裝備製造等傳統產業優勢明顯。就以汽車合作為例,華為和賽力斯跨界合作,問界新車型屢屢創下新紀錄,就是互促共贏的生動寫照。

同樣也要看到,兩地在國家戰略版圖上的分量都很重。着眼共同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戰略對接聯動為牽引,攜手打造一批標誌性項目,廣東與重慶一定能在合作中創造更大佳績,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多貢獻。

解放日報>>>

把握“精細化”治理的本質邏輯

朱珉迕

上海與重慶都是直轄市。一個摩登現代,一個魔幻熱辣,卻有着同一種身份標籤:超大城市。前些天,重慶市黨政代表團特地去上海市徐匯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聽取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推進情況介紹。

超大城市治理要下“繡花功夫”,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持續多年對上海的一貫要求;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則是去年總書記交給重慶的重要任務。

作為一個“複雜巨系統”,超大城市的日常管理運行,時時處處發生着變動、又常常會牽一髮而動全身,既不能“以不變應萬變”,又不能一刀切——唯有精細,才是出路。

今天討論精細化,至少有時空兩個維度的考量——時間維度,要求靈敏,也就是密切關注變化動態、持續優化策略;空間維度,要求精準,即根據不同的區域、領域、群體特徵,有針對性地配置管理資源、推出管理方式。這就需要對基層一線的實情有足夠的感知,並擅長透過表象問題,找到深層的癥結。

上海自2018年起,連續推出三輪城市精細化管理三年行動計劃。去年推出的計劃,有六大類31項實施內容,包括“馬路拉鏈”、電動自行車安全、建築垃圾等長期困擾治理的頑疾。這些既是上海當下的痛點,也都折射出機制性問題,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淺嘗輒止。

上海解這些難題,都在從深層着手。比如,解決一會兒修這個管道、一會兒修那個管道的“馬路拉鏈”現象,其實是解決條塊間、部門間協同的問題;根治電動車安全隱患,也要在源頭監管、一線執法、服務供給等多個方面共同着手。上述問題,有些正在持續推進,有些已有顯著成效,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着手在“後台”建立了機制、優化了流程,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今天討論精細化,總是伴隨着數字化、智能化。這些年,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工具持續問世,與城市治理也有充分嫁接。上海多年前就以“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等“兩張網”作為牽引城市治理的“牛鼻子”,進而打造數字底座,構建數字孿生城市。與此同時,重慶則以數字重慶建設為契機,持續聚焦超大城市發展、服務和治理難題,夯實三級治理中心技術基石。

在今天的變動場景下,許多深層的觀念革新、機制再造,必須通過技術來推動。這需要的是更精準地發現問題、把握變動、把握需求,做到反應更靈敏、研判更精確、決策更高效、落地更有力。反過來說,技術的有效應用,一定源自場景的充分開放、後台的充分協作,包括對一些傳統的組織方式、決策流程、資源歸屬(尤其是數據資源)的再造。

說到底,任何與精細化有關的創新,都要求回歸城市治理的本質:是要千方百計解決最實際的問題,並通過解決眼前的一個個問題,來推動解決背後的一系列問題、一類問題,進而形成長效機制。上海這些年的探索,正是在這樣的路徑上展開的。重慶,也正在相似的路徑上加速前進。

浙江日報>>>

答案,就在“浙”三句話中

逯海濤

一方水土育一方靈秀。重慶和浙江,雖一西一東,但各擁大江,這條江最終又匯入同一片東海。

重慶市黨政代表團在浙期間,召開了浙商座談會,引來諸多關注。座談會上,南存輝、徐冠巨、李書福等知名浙商參加活動並發言。

浙江的民營企業家們,緣何成為重慶市黨政代表團的座上賓?這樣的會面,顯然比普通意義上的招商引資,意味更深。2024年,浙江106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數量連續26年居全國首位。尤其是今年開年以來,以“杭州六小龍”為代表的初創型民企,在全球創新舞台嶄露頭角。人們紛紛發問:為何是杭州?為何是浙江?

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就藏在浙江人耳熟能詳的三句話里:民營經濟是浙江發展的金名片,民營經濟是浙江經濟的最大特色和最大優勢,民營企業家是浙江的最寶貴資源、最寶貴財富。

首先,靠打拚擦亮“金名片”成色。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這意味着,只靠土地吃不飽肚子。浙江的自然稟賦造就了歷史文化稟賦,培育了浙江人的經商基因。“經世致用、義利並舉”,對一代代浙江人影響深遠。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初代浙商們“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靠着“四千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像地瓜的藤蔓一樣開枝散葉、茁壯生長。四十餘年的浙商創業史,正是一部接力拚搏的歷史。

其次,靠創新做大特色和優勢。創新,是浙江撬動新質生產力的“支點”。矢志創新,須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大文章。近年來,浙江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對如今的浙江民營經濟而言,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正成為其新的底色。比如,湖畔實驗室在年度大會上發布了多項創新成果,涵蓋AI多癌早篩等多個領域,而這家實驗室正是由一家民營企業承擔建設。正如王堅院士所說,時代正賦予浙商新的內涵,“民營企業正在用科技創新的邏輯來推動經濟發展”。

第三,靠環境強信心穩預期。民營企業家如此寶貴,充分尊重企業家、依法保護企業家、精準服務企業家,離不開好的營商環境。《之江新語》中,有一篇《從“兩隻手”看深化改革》,其中寫道:深化市場取向的改革,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即“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這“兩隻手”之間的關係。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為浙江量身定製了“八八戰略”這一總綱領總方略。其中第一條和第七條,分別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體制機制優勢”和“進一步發揮浙江的環境優勢”。二十多年來,浙江歷屆省委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如今,“無事不擾,有求必應”已成為浙江營商環境的最好註腳。

沸騰的火鍋,沸騰的狀態,重慶有着獨特的魅力和強勁的勢頭。今年2月底印發的《重慶市打造民營經濟發展高地若干措施》聚焦民營企業最關心、最緊迫、最現實的問題,從激發創新活力、增強發展動能、完善法治保障等6個方面着手,全力打造民營經濟發展高地。一系列舉措將助力重慶民營經濟發展更上新台階,不斷增強發展動力活力。重慶和浙江,常來常往,互鑒共進,必能共同寫就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篇章。

重慶日報>>>

把好經驗轉化為新重慶建設的好方法

臧博

前幾天,重慶市黨政代表團奔赴廣東、上海、浙江,開啟了一場跨越千里的考察之旅。四天時間,數十個考察點,行程緊湊、目標清晰,這無疑是一次主動對標先進、尋求突破的戰略之舉。從中,能提煉出三個關鍵詞。

其一,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各地都在因地制宜、積極探索。今年春節前後,“杭州六小龍”的火爆出圈,就是高質量發展最亮眼的成果之一。這一次,重慶市黨政代表團趕赴浙江,訪企業、看展館,站在第一線思考“為何是浙江”,學習借鑒浙江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等經驗做法。橋樑已經建起,對話已經展開,浙渝兩地若能進一步加強戰略對接,在攜手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方面,加強優勢互補,定能打造出更多區域合作標誌性成果。

其二,高水平開放。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廣東是改革開放最前沿,上海是改革開放排頭兵,浙江是改革開放先行地,重慶也承擔著在西部地區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重要使命——開放,是四座城市共同的鮮明標識。來到廣東,重慶看到雙方攜手拓展提升西部陸海新通道能級的可能性;走進上海,重慶看到雙方深化高能級開放平台聯動的可能性;走訪浙江,重慶對雙方攜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創新探索充滿信心。開放的重慶,在交流互鑒中補短板、鍛長板,加快打造內陸開放國際合作引領區,在服務國家向西向南高水平開放中培育新優勢。

其三,高效能治理。治理,事關城市健康運行與人民幸福生活。重慶與廣州、深圳、上海、杭州一樣,都是人口眾多的超大城市。此次考察,重慶市黨政代表團來到上海,特地去看了徐匯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學習借鑒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好經驗、好做法。無論是上海的“實景三維數字孿生底座”“三體城市系統”“政務服務大模型”,還是重慶的“1361”整體構架,都在最大化利用數字賦能,打造“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的“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讓城市“智”理有方。

今天的重慶,正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疊加、產業基礎、交通樞紐等比較優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從“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建設,到“416”科技創新布局,再到數字重慶建設……通過這次考察交流,重慶不僅直觀看到了“高分答卷”背後的解題思路,也與兄弟省市進一步加強了溝通交流。大家共享了資源,互補了優勢,今天是在互鑒中互學,明天便是在合作中共贏。

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把考察成果總結好、歸納好,把好經驗轉化為新重慶建設的好方法,並在實踐中固化為機制。只要以學促干、真抓實幹,這次考察一定會發揮更大積極作用,更好助力重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全國大局。

原稿點擊:連線評論員|四省市黨媒連線 共話四地合作與未來-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