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菲律賓迎來2025年中期選舉,現在初步計票結果已經逐漸浮出水面,情況對現總統馬科斯很不利。於是,菲律賓親美派發起反撲,中國也被波及,那麼馬科斯一派為何會選舉失利?而杜特爾特家族表現亮眼,是否意味着副總統莎拉有救了,能繼續參加2028年大選?
在此次菲律賓選舉中,有近7000萬選民進行投票,將決定眾議院全部317個席位和參議院半數的12個席位,以及地方各級行政長官和議員人選。從目前結果來看,杜特爾特陣營牢牢把握南部大本營的優勢,馬科斯一方原本寄望通過“保駕護航”式的競選策略穩固優勢,卻在關鍵時刻出現斷檔。
而馬科斯一方之所以在此次中期選舉中失利,其主要原因有3個。首先,從民生角度看,馬科斯政府執政以來,經濟和社會問題接連顯現。大米價格高企,政府宣布進入“糧食緊急狀態”;電網吃緊,限電時常發生;外資減少,2024年比2023年銳減近四成;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居高不下,這些都讓選民對政府失去信心。
其次,在外交上馬科斯政府始終強調親美立場,卻並未給菲律賓帶來實質性好處。此前他高舉“南海牌”,號召選民支持“捍衛國家海洋權益”。如今的選舉結果,對他的對外策略也是一次隱性否定。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失利情況下,馬科斯一派還是拎不清。在選舉之後,菲律賓親美派發起反撲,開始拋出“中資干預”論調,指控杜特爾特陣營暗中接受來自中國的數字業務支持。而這個舉動,無疑是在加深馬科斯當前面臨的選舉危機。
要知道,中國是菲律賓重要的貿易夥伴和投資來源國,菲律賓想要發展,就離不開跟中國做生意,畢竟中國在基礎設施、能源、農業等領域的項目,已深入到菲律賓經濟社會的細節中。拋棄中國,就等於斷送大量實實在在的民生項目。所以說,在這個時候打中國牌,無疑是馬科斯一派出的一個昏招。
最後,讓馬科斯一派選舉失利的最大原因,就是對杜特爾特的政治清算適得其反。逮捕杜特爾特、彈劾莎拉等行動被民眾視為“家族鬥爭”而非正義伸張,進一步激化了兩派對立。更為致命的是,這使得菲律賓不少選民認為,杜特爾特是受政治迫害的“英雄”,故而在其被捕後不降反升,其女兒莎拉的支持率則飆升至59%。而總統馬科斯的支持率從42%暴跌至25%。
因此杜特爾特本人在這次選舉中,以8倍票數碾壓對手,拿下達沃市市長的位置。同時家族的核心成員此番也是全線開花:長子保羅連任眾議員,小兒子塞巴斯蒂安將出任副市長,孫輩也在地方選舉中紛紛獲勝。若杜特爾特無法履職,副市長塞巴斯蒂安即可代理職責,家族勢力仍將牢固延續。
對杜特爾特家族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這次對參議院12個席位的爭奪。因為參議院對副總統莎拉的彈劾審判至關重要——若16名參議員支持彈劾,她將被罷免並失去2028年總統競選資格。而初步結果顯示,杜特爾特陣營拿下5席,馬科斯陣營僅獲6席,遠低於預期的8席。更關鍵的是,馬科斯的姐姐伊梅·馬科斯轉投杜特爾特陣營,進一步削弱彈劾通過的可能性。
可以說莎拉的政治前景因此迎來轉機,並且她在任副總統期間推動教育政策改革,並因家族的地方政績積累了大量民意資本。同時,菲律賓政治學者指出,參議員在彈劾投票中更傾向於權衡民意而非政治忠誠,這為莎拉爭取到喘息空間。更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彈劾案沒有通過,那麼莎拉就將成為菲律賓2028年大選的熱門人選。
從本次中期選舉就能看出來,菲律賓政治正處於陣痛期。家族鬥爭、民生困局、外部勢力博弈交織在一起。接下來,無論是國內政策,還是對華、對美、對其他鄰國的外交選擇,都會受到此次選舉結果的深刻影響。
總的來說,菲律賓政壇的變數依舊很大,但有一點可以預見:親美派的發起反撲,並不意味着可以輕易翻盤;親華派的議題被波及,也並不導致中菲合作破裂。更加務實、更加貼近民生的政策,才是菲律賓各方真正需要思考的方向。未來三年,兩大家族的角力仍將持續,但菲律賓社會更需要的是穩定和發展,需要的是對話與合作,而不是一味地對抗與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