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與中國握手,美國又掀桌子:這回輪到歐盟替特朗普“背鍋”

日內瓦的鐘聲剛剛散去,白宮的火藥味已經蔓延至大西洋彼岸。

5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將炮口對準歐盟,指責其在汽車貿易、農業傾銷、藥品定價等多項領域“對美極不公平”,並聲稱歐盟“即將作出重大讓步”,因為“美國掌握着所有的牌”。

這一番言辭,來得突然卻不意外——就在數小時前,中美經貿談判剛剛以中國暫下一子收場,特朗普在對華放下關稅大棒後,迅速將其揮向了歐洲。

據美聯社現場報道,特朗普列舉了一連串不平衡數據:“他們賣給我們1300萬輛車,我們幾乎連一輛都賣不出去”;“他們向我們傾銷農產品,我們卻連門都進不去”;“他們起訴我們所有的公司——蘋果、谷歌、meta,一個都不放過。”說罷,他不忘加上一句,“歐洲必須付出更多,而美國將付出更少。”

從葯價到芯片:新一輪攻勢已鋪開

特朗普在會上重點抨擊歐盟壓低藥品價格、轉嫁成本的做法。他表示,美國人為處方葯支付的費用高得離譜,而歐洲則“殘酷地壓榨製藥公司”,拒絕為研發成本“合理買單”。

他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此前,美國以“技術主導權”為由,已對歐盟醫藥、芯片、關鍵礦產展開一輪接一輪的貿易調查,並祭出25%的關稅。4月初,特朗普政府更宣布對所有歐盟商品加征20%的“對等關稅”,外加針對進口汽車、鋼鋁的額外25%稅率。

雖然在日後的聲明中,美國對大多數國家暫緩了“對等關稅”的執行,但10%的基準關稅和上述25%的稅率依然有效,直到談判有“實質性成果”為止。

馮德萊恩按兵不動,歐盟備戰反制清單

歐盟方面目前仍未對特朗普的最新攻勢作出明確回應。但據“政客”新聞網透露,特朗普本周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措辭,與此前的“熱情讚美”形成了鮮明反差。

就在上周,他還稱馮德萊恩“非常出色”,表示希望“儘快會面”。但馮德萊恩冷靜回應:只有在美方提出“具體方案”時,她才會考慮安排會談。

歐盟顯然並非坐以待斃。歐委會已提交一份初步談判提案,包含放寬數字監管與共同“遏制中國產能過剩”等內容,意圖換取美方關稅鬆動。但同時也拋出了威脅:若談判陷入停滯,將對總值高達100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啟動反制關稅。

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在5月6日明確表示,美國當前的調查可能波及歐盟97%的對美出口,“這一政策若實施,將無法接受,歐盟準備採取對等報復。”

而特朗普的資深顧問納瓦羅則反唇相譏,稱歐盟此舉“極具挑釁意味”,“只會堅定美國採取更激進措施的決心”。

消費抵制浮現,美歐裂痕已成結構性問題

《紐約時報》早前一項報道指出,歐洲央行研究發現,美國對歐盟發起的“關稅攻勢”已悄然改變了歐洲消費者的購物偏好。自特朗普上台以來,歐洲消費者開始“主動遠離”美國產品,轉而支持本土品牌或亞洲製造。

“歐洲人開始避開美國的汽車、電子產品甚至文化商品。這不是意識形態問題,而是結構性抗拒。”有分析人士指出,關稅戰不只打在貿易上,更在逐步撕裂跨大西洋消費紐帶。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內部已擬定下一階段“對歐強硬路線圖”,涵蓋從跨國公司監管到知識產權爭端的多個議題。種種信號表明,美歐間的裂痕已不僅限於貿易表面,而正逼近制度性、認知性衝突的深層區域。

中美談判餘音未散,歐盟成新“對手角色”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特朗普言辭火力全開之際,中美之間的“停火協議”成為國際市場的新利好消息。

5月10日至11日,中美在日內瓦舉行的經貿會談中達成突破協議,宣布在未來90天內同步降低大部分互征關稅,整體稅率平均下調達115%。這場轉折性的談判被外界普遍視為“全球市場的緩衝帶”,也令華盛頓在一夜之間,從全球貿易戰的製造者,轉身變為“協調者”。

但對於特朗普而言,舞台從來不止一處。當中國牌暫時收起,歐盟牌便成為下一個籌碼。

這種轉向,並非突發奇想,而是特朗普戰略中一貫的節奏。交替壓制、輪換出擊、製造議題、操控輿論,在高壓與談判之間反覆穿插,用敵人的讓步當作自己的“勝利勳章”。

特朗普的歐洲戰線,並非意氣用事,而是又一次“劇本復讀”。只不過這一次,歐盟不再是那個躲在美國核傘下、聽命行事的“老盟友”。當談判桌邊坐着的是擁有1000億歐元反制能力的對手,美方是否真握有“所有的牌”,也許還要看馮德萊恩願不願意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