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凌晨,巴基斯坦國防部低調而果斷地發布了一則軍事簡報:“代號為‘銅牆鐵壁’的軍事行動,已於午夜正式啟動。”沒有鋪墊,沒有警告,只有四個字:直接反擊。
巴軍選擇的出手方式既迅猛又精準。一架印度空軍的“陣風”戰鬥機在克什米爾以南被擊落,飛行員隨即落入巴方控制區。幾乎同時,一處位於旁遮普邦、儲存“布拉莫斯”巡航導彈的印度軍火庫被摧毀,引發持續兩小時的高溫爆炸。爆炸波甚至傳至200公里外的盧迪亞納市。最具象徵意義的,則是一批攜帶高分辨率偵察系統的巴方無人機飛抵新德里外圍,在防空火力密集區上空完成兩輪編隊飛行後,平安返航。
沒有口號,也沒有象徵性的“警告性打擊”,只有軍事手段對軍事目標的實質性削弱。印度空軍的空情控制、地面導彈布防和應急響應,均暴露出預判失誤和戰備虛空的漏洞。事後,印度媒體報道,中央政府在行動前12小時,曾收到西部戰區的“邊境異常活動”預警,但因高層對“巴方不會主動升級”判斷錯誤,未作出預案部署。
而這一次,巴基斯坦沒有再保持克制。
“陣風”墜毀、導彈庫被毀:巴軍戰果震撼全球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軍事對抗,而是一次被精確策劃、分層實施、立體展開的系統性反制。
據巴方通報,擊落“陣風”的作戰單位為空軍第11聯隊,使用的是“雷霆”jf-17戰鬥機配合地面雷達網。飛行員被俘後,巴軍高調公布其編號、部隊歸屬及完整飛行記錄,意在直指印軍指揮系統調度混亂。而布拉莫斯導彈倉庫的打擊則更多顯示出巴軍掌握了印度導彈部署的高度情報精度——這並非臨時情報捕獲,而是一次準備充分的定點斬首。
最令印度尷尬的則是無人機掠空事件。據《今日印度》晚間報道,儘管印度空軍當時動用了3架蘇-30mki進行攔截,但由於目標體型小、飛行高度高,最終無一命中。這不僅是一場偵察,更是一次象徵性的羞辱。
印度國內評論紛紛指出,“巴基斯坦改變了戰爭的語法”。過去的印巴衝突多以對稱性報復為主,而這次,巴軍用一套“信息主導+制空快打”的戰術,精準擊中印度防線最薄弱環節,打出了壓迫性極強的“前沿反制鏈”。
印度混亂應對,美方緊急介入調停
局勢失控,首先坐不住的不是印度,而是美國。
5月10日晚,美國國務院迅速確認,國務卿魯比奧與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穆尼爾將軍進行了“直接而坦率”的通話。白宮發言人隨後轉述:美方“深度關切事態升級”,並願意提供“中立平台”協助推動和談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這通電話繞過了巴基斯坦文官政府,直接對接巴軍核心指揮。對美國來說,這不是外交意外,而是對現實結構的精準識別——伊斯蘭堡的戰略決策權,在軍方,而非總理府。
這一通話釋放出雙重信號:其一,巴軍目前仍控制戰場節奏,有自主決定“打與談”的主導權;其二,美國作為既有盟友,又是軍購背後的關鍵力量,希望藉助自身影響力阻止局勢向不可控方向滑落。
但這次巴方並未立刻響應停火倡議。伊斯蘭堡方面僅表示“歡迎外交努力”,但強調“軍事行動仍在計劃內有序展開”。穆尼爾將軍甚至在當日晚間出席一場閉門軍情會議後表示,“所有決定將以國家利益最大化為先,外部壓力不會改變戰略路徑。”
華盛頓打電話無用?巴鐵下一步不談判
這一輪交鋒暴露的不僅是印度邊境的防禦短板,更是其戰略決策體系的脆弱。
從“信杜爾行動”開始,到巴方全面反制,短短72小時內,新德里從攻擊方變為被動防禦方,政治層面措手不及、軍事層面疲於奔命,外交層面則被美國與巴基斯坦繞過,成了“被調停”的對象。這種被動,才是真正令莫迪政府難堪的根源。
美國的調停話術看似居中,實則內藏鋒芒。魯比奧在講話中反覆提及“雙方克制”、“對話通道”、“區域穩定”,卻始終未使用“印度擁有自衛權”之類措辭,這一語義冷處理,已被不少分析人士解讀為“華盛頓對印度衝突策略的默認距離化”。
而此時的巴基斯坦,卻沒有任何“急於談判”的跡象。多家外媒援引軍方線人稱,接下來數日將進入“中強度戰略打擊期”,重點打擊印度西北方向的軍用機場、電子戰雷達陣地與彈藥中轉站。這種計劃性反攻節奏,很難想象是出於“被動回應”。
這是一場節奏逆轉的典型案例——從最初的印軍突襲,到如今巴軍空襲新德里,美國斡旋失效,印度只能自行消化衝突升級帶來的代價。
最終問題並不在於巴基斯坦會不會停,而在於新德里是否願意低頭。就目前而言,“銅牆鐵壁”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