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言人分享的視頻里 開平碉樓與村落“上鏡”

記者6日從江門開平市委宣傳部獲悉,近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外網社交平台上發帖分享一條展示傳統中國民居建築類型的視頻。位於江門開平的“世遺”項目開平碉樓與村落在視頻中“出鏡”。

 

毛寧帖子中稱讚,經歷上千年的發展,傳統中國民居建築反映了東方美學,象徵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對於這一稱讚,開平碉樓與村落可謂實至名歸。

開平碉樓起源於明朝中後期,是僑鄉人創建的一種集防衛、防災、居住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19世紀中葉,開平等地農民迫於生計,踏上海外謀生之路。當時,潭江流域一帶洪災和匪患嚴重,華僑有所積蓄後,紛紛回鄉或匯款興建居守兼備的碉樓,至20世紀30年代達到高峰。

開平碉樓在鼎盛時期有3000多座,至今完好保存1833座,分布在15個鎮(街)。從建築形式上看,有別墅式、庭院式、教堂式,較為全面地融合了世界各國建築的精華。“開平70%的碉樓是混凝土結構,水泥來自英國和瑞典,鋼筋來自德國,瓷磚來自意大利,木材來自印尼。不僅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進來了,更重要的是西方建築文化也進來了。”五邑大學教授張國雄說。東西方建築藝術的奇妙結合,使其具有一種獨特的歷史厚重感。

開平碉樓及其所在村落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中住宅、村落選址的基本原則和格局,保留了本土的建築模式,並影響到村落中其他傳統建築的形制變化。開平境內地勢比較平坦,廣袤田野間,巍然矗立的一座座碉樓格外醒目,綠油油的稻田中或孤零零一棟,或一群碉樓組成村落,風景美如畫。

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順利通過表決,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文 | 記者 陳卓棟 通訊員 開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