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流失、工人焦灼,越南工廠正被特朗普90天豁免玩死?

5月初,河內工廠區,機器仍在轟鳴,縫紉機依舊快速運轉,但縫的不再只是布料,而是逐漸抽空的希望。特朗普簽下的那紙“對等關稅”行政令,如一顆懸在頭頂的石頭,讓整個越南製造業呼吸緊繃。

一個月前,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對全球主要出口國加征“對等關稅”,對越南的稅率高達46%。隨後,儘管白宮又臨時“回頭是岸”,宣布給予90天暫緩期,但《紐約時報》的記者在越南一線的觀察已經證實:這90天不過是判決前的緩刑期,而非赦免書。

訂單流失、工人裁撤,90天成了死線

“他們為什麼要再等90天?如果等到最後結果不好怎麼辦?”這是越南香氛製品商人陳廣(tran quang)的提問,也是整個越南製造業的集體焦慮。

陳廣的公司本該此時進入生產旺季,為聖誕節準備訂單。但現在,不僅新訂單遲遲不來,連舊客戶也在猶豫撤單。他沒有裁員,卻也不再招聘——他知道,不確定性才是對工廠最致命的病毒。

不止一家企業在掙扎。mian apparel 是越南北部的服裝製造龍頭,旗下七家工廠和兩家洗衣廠,共僱傭1.2萬人,為costco、沃爾瑪等美企品牌供貨。副首席運營官武曼雄(vu manh hung)坦言,不確定性正在壓垮每一個車間。他們正在加班加點生產,希望趕在“緩刑期”結束前完成出貨。但同時,部分客戶已開始改變供應鏈,不再等待。

工廠不是戰場,卻染上戰爭的味道

一線車間里,縫紉女工阮氏雪杏的聲音尤為沉重。她四十歲,是兩個品牌代工廠的生產線經理,為耐克、阿迪達斯生產鞋子。過去一年,她六天上班打兩份工,為的是養活四個孩子。

“我不想再經歷一次了。”她的丈夫剛剛重返崗位,而46%的關稅,讓他們的生活再次變得脆弱。縫紉機依舊嗡嗡作響,但它的聲音不再帶來希望,而是縫合著不安的細節:客戶在撤單,裁員在臨近,生活又將被推入懸崖邊緣。

求和信被冷處理,特朗普不接“橄欖枝”

事實上,越南並非未嘗試自救。第一時間,河內便向華盛頓遞交談判意願,提出願意取消部分對美商品的進口關稅,換取緩和。可白宮經濟強鷹彼得·納瓦羅一句話將其打回原形:“不夠,不足以撤銷對越關稅。”

從現實角度看,這一徵稅將重創越南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經濟學人》數據指出,對美出口占越南出口總量30%、gdp的27%。換句話說,特朗普的關稅計劃等於將越南未來數年的增長率攔腰截斷——7%的年增長,或將跌成3%。

“這不是調價空間,這是生死存亡”

thanh cong集團董事長陳如松(tran nhu tung)一語道破實情。他公司為new balance、阿迪達斯代工,旗下6000名工人正在努力完成高峰期訂單。而現在,美國客戶卻反向提出兩個要求:既要降價,又要增產。

“我們的利潤率本來就只有5%,這根本撐不住。”陳如松苦笑。他已在思考將部分出口目標轉向中東與歐洲,同時請求美方客戶承擔更高的進口成本。但他心裡清楚,一旦最終稅率超過20%,就將逼近所有工廠的崩潰點。

而現實比估計來得更快。目前,美國對越南服裝的加總關稅已達28%。特朗普宣稱的新稅為10%,在原有18%的基礎上繼續疊加。未來若再升至46%,將是壓垮整個行業的鐵鎚。

代價由誰來付?答案從不在白宮

耐克大約一半的鞋類產品、28%的服裝產自越南;阿迪達斯也有39%的鞋類來自這裡。deckers、vf集團、the north face、timberland……這些西方品牌的生產線,大多深入越南鄉村,依賴的是這裡微薄工資支撐的代工體系。

不僅是服裝。2023年,美國進口傢具中,26.5%來自越南。而如今,這個曾被資本稱為“中國+1”的“後花園”,正在經歷一場由資本拋棄引發的系統性震顫。

“最終,美國消費者將為關稅買單。”陳如松最後說道。這不是威脅,而是事實。在一個沒有製造業卻依賴全球廉價進口的國家,關稅最終會在超市裡呈現為更貴的t恤、更貴的鞋子,和更大的通脹。

90天之後,是崩盤,還是轉身?

越南政府也在嘗試爭取主動。4月22日,總理范明政下令談判團隊“不得使問題複雜化”,並強調“不能因一個市場影響全局”。

但問題恰恰在於,特朗普根本無意達成穩定秩序。在他的政策劇本里,“不確定性”本身,就是對他有利的工具。而這,才是越南所有工廠最深層的焦慮:不是稅率高低,而是這場遊戲根本無規則。

越南已經感受到,全球化的退潮並非遙遠的命題,而是眼前的血肉之痛。這90天,是對全球供應鏈的倒計時,也是越南製造業的生死問答。

答案,還未揭曉,但鐘聲,已然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