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的博弈呈現出愈發複雜的格局,印度為了討好美國公然挑戰中國利益,表現尤為突出。
“敢於挑釁中國”這件事情,絕不是那麼容易善終的,在一場利益博弈中,印度率先體會到了玩火自焚的代價,成為了首個嘗到苦果的鄰國。
作者-甜 編輯-甜
說到印度,在國際舞台上,它近些年來確實有點坐不住了,我們不妨直接明說,擺出一副“發展大國”的架勢,四處吸引關注,實則趁機拉幫結派,挑動地緣摩擦,而它最擅長的手段,就是打着所謂“民主價值”的幌子,一邊搭美國的順風車,一邊在其它地方索取好處。
在中美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這位南亞鄰居不僅沒有選擇中立或謹慎,而是在美國的戰略誘導下越來越“明目張胆”,表面上,印度高喊着“獨立自主”,但轉頭它卻站在美國一邊,頻繁在貿易、軍事、甚至外交層面挑釁中國利益,中印之間的邊界問題,更是因印度的小動作頻繁升溫。
本質是什麼?很簡單,印度想借美國壓制中國,好搶奪戰略空間,撈更多的籌碼,可問題來了,它真的有這個底氣嗎?不妨看看它最近的表現,印度為了向美國表忠心,不惜犧牲自身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機會,過去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這個雙邊貿易的數據亮眼得讓人咂舌。
然而,這些或明或暗的制約與抵觸,結果是印度自己倒先扛不住了,中國的商品不僅價格實惠,而且供應鏈成熟高效,幫助印度市場維持物價穩定,試圖靠中美博弈去優化“自己的利益”,最終的結果卻反向壓制了印度國內的經濟體系,造成進口環節的壓力。
這不是理性,這是一場政治秀的代價,此外,印度揣摩的“棋盤大局”並未顯現出任何對外競爭的結果,相反,它的經濟增速被自己的操作拖了後腿,在全球供應鏈牽引下,想單靠“給美國打工”扭轉經濟?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摔倒,印度在邊界問題上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希望通過邊境摩擦和爭議,讓國際社會注意到自己作為“挺美國”的國家如何嚴正考驗中國,但事實再一次證明,邊界摩擦雖然是印度造勢的工具,但它並不能使中國真正退讓,中方的態度一直以來都很明確,領土完整不容侵犯,中國講的是實力與底線,而印度想秀的是姿態與政治表演。
這種根本不對等的籌碼,能撬動什麼結果?很顯然,中國不會放下自己的尊嚴去遷就印度的外交操作,而據觀察,在中方堅決回擊摩擦加劇後,印度非但沒有完成“打壓中國”的意圖,反而坐實了它惹不起中方的局面,在這種環境下,印度更大的失敗恐怕不是軍事競爭。
而是在國際上丟掉了可信度,印度的問題在於,它總想在中美之間玩“平衡術”,以為自己已經是一個“第三極力量”,自以為可以一邊抱着美國的大腿加強對華壓制,一邊從全球的合作中撈更多好處,最終劃清不對稱的利益分割線,但事實不是這樣理想化的。
在中美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態度搖擺反而會引起雙方的不滿,對於中國來說,印度顯然已經站在一條危險的邊緣,而從美國的角度看,印度儘管高調,但它在技術、經濟、體系上的缺陷使得它難以成為一個可以深度信任的“盟友”,到頭來,印度連自己的面子都保不住。
兩面討好兩邊都不買賬,說到底還是自不量力,又埋下了不必要的麻煩,小動作可以說它有,但大局觀似乎全無,說到底,印度如今的問題核心在於它的戰略誤判,在中美博弈的棋局裡,它以為踩着中國就能贏得美國整片市場,卻忽略了中方的反制能力,結果呢?
經濟政策被衝擊,市場惡化開始顯現出了端倪,外交信譽逐漸滑坡,甚至在軍事邊界上,也沒撈到什麼實際好處,中國人有句俗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挑戰中國利益,不管是直接對抗還是間接施壓,必然要付出代價,我們願意和鄰國和平相處,但如果對方埋下針對中國的刺。
那麼,抱歉,刀子沒開封只是遲早的事情,印度,這次已經為自己的不智付出了苦果,它下一步借美國挑事還想撈什麼?別忘了,中國可不是從來脾氣好的那類對手,在一個複雜的地緣博弈里,每一步都是風險,而印度的步子,顯然邁得太大、太急了。
印度該意識到,中國是講究實力和遠見的國家,中方說到做到,不會因為一點點摩擦多說廢話,更不會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利益被出賣,希望印度能從這次的苦果中汲取教訓,否則,再收拾殘局時,它自己恐怕也不好受,中國的姿態很明確,印度可以擺弄地緣政治的牌。
但中國的底線就在那裡,不容踐踏、不容挑釁,代價是要付出的,苦果是難以下咽的,下一次您可得考慮清楚再下手,橫在博弈中的並不是虛張聲勢,而是實實在在的實力博弈,這是印度嘗試挑釁的代價,中國不會多言,行動會說話,至此,給那些蠢蠢欲動的人也提個醒。
站穩了看清楚,再下你的棋,否則,那就是給自己挖坑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