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勸縣團街鎮位於昆明市西北部,轄區內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因地處山區,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圍火而坐成為當地人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形成了“圍火議事” 的傳統習俗。
祿勸縣人民法院團街法庭將“楓橋經驗”與“火塘文化”深度融合,創新推出“火塘調解”普法宣傳文化品牌,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在跳動的火苗中繪就“調解有溫度、解紛有情懷、普法有迴響”的暖民“楓”景。
火塘調解
融情於法促調解
火塘不熄,情誼不斷。法官幹警以巡迴審判、調解送達為契機,與村民群眾、當事人圍坐在火塘邊,把法律法規和民族習俗融合起來,一邊取暖一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法律知識。通過火塘調解,團街法庭大量糾紛得以有效化解。2024 年,團街法庭累計辦結468 件各類民商事案件,調和申請撤訴案件335件,調撤率71.27%。
火塘邊巡迴審理
讓司法更有溫度
一方火塘邊,有公平正義,也有司法柔情。團街法庭積極傳承“背着國徽去開庭” 的優良傳統,選取具有典型示範意義的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案件,深入村寨,以貼近生活的方式開展巡迴審理工作,精心打造出獨具特色的 “火塘邊”巡迴審理模式。審理結束後,大家圍坐在火塘邊,法官為旁聽的村民以案釋法,耐心解答他們的疑問,實現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 的社會效果。
火塘普法
用法治星火撥亮鄉村
普法有道,潤物無聲。團街法庭常態化將“火塘文化”融入普法宣傳中,法庭幹警與村民圍坐火塘旁嘮家常、聊困惑,定期在火塘邊開展法律宣講,從群眾關心的小事入手,用彝語、苗語等民族語言講解婚嫁彩禮、反家庭暴力等方面的法律知識,用“小故事”講“大道理”,引導村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2024年以來,團街法庭通過火塘普法發放宣傳材料1000餘份,解答法律諮詢百餘人次,將法治“好聲音”浸潤到老百姓心坎上。
當法治的“星火”遇上民族文化的“薪柴”,火塘成為司法為民的初心炬火,既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守正創新,更是“楓橋經驗”在彝山苗嶺大地上的生動註腳。
來源:昆明中院
責任編輯:吳沅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