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打好發展繁榮基礎 | 新京報社論

周邊命運共同體,也是發展、安全、文明的多維複合體。
▲2025年3月10日,一列滿載二手車、汽車零配件的中歐班列從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出發。圖/新華社
新京報社論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周邊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思路舉措,強調要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努力開創周邊工作新局面。
2013年以來,中共中央曾多次召開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此次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尚屬首次。中央首次以工作會形式,強調做好周邊工作,在世界處於歷史性變局之下,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戰略價值更加凸顯。
中國幅員遼闊,邊界線長,塑造良好的周邊環境,不僅關係到邊疆的安全與繁榮,也關乎區域秩序的穩定。在此次會議上,中央對於“周邊”的角色有了更加清晰、多元和立體的界定。
對於周邊的認識,既要結合當前國際局勢,更需要在全球視野之下。今天的中國,不僅融入亞洲的發展進程之中,也深入嵌入到世界政治經濟體系之中,只有在全球時空框架之下才能更準確把握中國及其周邊的“方位”。
當前,全球政治經濟進入動蕩變革期,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世界普遍加征高額關稅,尤其是對中國及其周邊國家築起了高關稅的壁壘,其關稅大棒成為中國與周邊面對的共同的威脅。此時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召開,也釋放出團結協作,共同應對挑戰的強烈信號。
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是應對世界變局的重要一環。會議指出,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運籌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由此可見,周邊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周邊命運共同體也是發展、安全、文明的多維複合體。
發展是硬道理,中國的發展給周邊帶來了紅利,尤其是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主要平台,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構建了更加綿密的互聯互通體系,為產業、商品、人員的流動與交流提供了便利。環顧世界,中國及其周邊成為世界產業資本的聚集地,成為世界級生產中心,建立了高效有力的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成為各國共同的目標。
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點。以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為戰略支撐,構建安全共同體,不僅為中國與周邊塑造良好的安全環境,而且也為世界注入穩定與和平的能量。
全球地緣政治震蕩,歐洲、中東紛爭不斷,傳統安全議題突出,加上逆全球化回潮,各種非傳統安全疊加,尤其是在信息時代,社會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等議題上升。近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建立了多種聯合執法的合作機制,共同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為各國的發展保駕護航。
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需要有良好的周邊環境。在某種程度上說,周邊界定和塑造了一個大國的地緣政治屬性,中國要統籌陸海的平衡發展,需要安全和穩定的戰略腹地,也需要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對於周邊的一些矛盾和分歧,需要妥善管控,以政治和外交的手段增信釋疑,鞏固戰略互信。
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更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的理想和奮鬥目標,與周邊團結協作,共同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才能有足夠的韌性應對世界的驚濤駭浪,維護中國與周邊的發展與安全。
世界風雲變幻,尤其是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給全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在此緊要關頭,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召開,向周邊釋放了共同追求和平、發展、穩定、和諧的信息,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應對世界變局的戰略定力與智慧。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