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審改判無罪,李在明從天堂到地獄,美國為何不希望他國也出現“特朗普”?

2025年3月26日,韓國首爾高等法院對韓最大在野黨黨首李在明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案作出二審宣判,推翻一審判決(一年監禁,緩刑兩年),判定李在明無罪。

李在明,這位韓國政壇的“草根狠人”,從貧困童工到勞工律師,再到城南市長,最終成為韓國總統競選的核心人物。

他從底層崛起的故事充滿戲劇性,但他的政治生涯卻因爭議不斷而步履維艱。

如今,他面對多重貪腐指控,反對派的密集打壓,以及來自美國的隱形壓力,正在經歷從“天堂”到“地獄”的政治跌宕。

而圍繞他與美國的對立,也折射出當前國際局勢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為何美國不希望別的國家出現“特朗普”式的領導者?

李在明:從草根到政壇狠人

李在明的個人經歷堪稱傳奇。

他出生於貧困家庭,因工傷獲得補償才有機會重新上學,最終成為勞工律師。

這段經歷不僅讓他贏得了底層民眾的信任,也為他日後“抗爭者”的形象奠定了基礎。

2010年,他成功競選城南市市長,並通過大膽的財政改革政策積累了政治資本。

他的“狠人”形象不僅體現在政策執行上,還體現在他的個人行為中。

例如,他曾多次用絕食抗議、翻牆進入國會等方式吸引公眾注意。

這些舉動雖然備受爭議,但卻使他成為韓國進步派的重要代表,也讓他贏得了部分民眾的支持。

在韓國極度撕裂的政治生態中,李在明通過“草根狠人”的人設成功地站穩腳跟,被稱為“韓國特朗普”。

然而,這種非傳統的政治風格也讓他成為了反對派和外界勢力的攻擊目標。

韓國的撕裂與李在明的困境

2022年韓國大選,是進步派李在明與保守派尹錫悅的一次正面對決。

尹錫悅以微弱優勢勝出,而這場選舉不僅是兩位候選人的爭鬥,更是韓國政治生態撕裂的縮影。

尹錫悅上台後,其親美親日的外交政策引發了國內民眾的不滿,尤其是他在日本核污水排放問題上的態度,令許多韓國人認為他過於迎合美日利益。

相比之下,李在明的立場則更具民族主義色彩。

他通過絕食抗議日本核污水排放問題,向尹錫悅政府施壓,同時塑造了自己“反美反日”的形象。

這種立場使他成為進步派的核心人物,但也讓他成為國內外反對力量的重點打壓對象。

與此同時,李在明的政治生涯還因多起死亡事件而受到巨大衝擊。

從“大庄洞地產舞弊案”到“夫人信用卡案”,多個案件的關鍵證人在調查過程中接連死亡。

這些事件雖然沒有直接證據指向李在明,但卻成為反對派攻擊他的重要武器。

儘管這些事件和指控加劇了公眾對他的質疑,但韓國民眾的態度卻顯得複雜。

一部分人認為李在明是傳統政治的破局者,願意支持他推動改革;另一部分人則擔憂他的爭議風格會進一步撕裂韓國的政治與社會。

美國為何不希望出現“特朗普”式領導者?

李在明的政治風格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有諸多相似之處。

他們都擅長利用底層民眾的情緒,打破傳統政治規則,為自己的支持者發聲。

然而,美國並不願看到世界出現更多類似特朗普或李在明這樣的領導者,這背後隱藏着深刻的戰略邏輯。

作為全球霸權國家,美國的利益建立在盟友的合作與附屬地位之上。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雖然在國內受到歡迎,但通過加關稅、退群等方式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也令許多盟友國家感到失望。

如果像李在明這樣的領導者上台,韓國可能會優先考慮自身利益,試圖擺脫美國的部分控制。

這與美國希望通過尹錫悅促進美韓關係的戰略目標直接衝突。

尹錫悅的親美政策與李在明的反美立場形成了鮮明對比。

尹錫悅不僅深化了韓美軍事合作,還在日本核污水問題上採取了符合美日利益的態度。

相比之下,李在明的行為則更具挑戰性,他的崛起威脅到了美國在韓國的既得利益。

國際政治的“狠人時代”

李在明的崛起不僅是韓國國內政治的現象,也與全球範圍內的反傳統政治潮流相呼應。

在過去十年中,類似特朗普、鮑里斯·約翰遜等“民粹型”政治人物在多個國家嶄露頭角。

雖然這種風格能吸引底層民眾,但卻經常引發政策短視、社會撕裂,以及與國際秩序的衝突。

美國明顯不喜歡這種領導者,因為他們試圖改變現有的國際規則,推動本國利益最大化,同時削弱對美國的依附。

李在明的出現正是這種潮流的延續,他的反美反日立場不僅挑戰了韓國傳統政治的慣性,也對美國的東亞戰略形成了潛在衝擊。

結語

李在明從天堂到地獄的政治跌宕,揭示了韓國在美韓關係中的複雜處境。

他的存在不僅對韓國國內政治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構成挑戰。

如果李在明能夠突破重重障礙,成為韓國總統,或許將推動韓國走向更獨立的外交道路,但也可能加劇國內外的政治對立。

在大國博弈的背景下,韓國的命運正處於十字路口。

李在明能否重新崛起,將成為決定韓國未來的一步關鍵棋,而這一棋局的勝負,也將在東亞地緣政治的變局中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資料

南方網《醜聞、絕食、遇刺:李在明的紅與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