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總理官復原職不到24小時,尹錫悅將上審判席

據觀察者3月24日報道,韓國憲法法院駁回了國會此前針對總理韓德洙的彈劾案,目前,韓德洙已經立即恢復了總理職務,並開始重新代行總統職權。果不其然,韓國政壇的腥風血雨還在繼續。不到24小時,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便發布通知,將於4月14日正式對總統尹錫悅進行首次公審

韓德洙的復職確實讓我有點意外。從公眾輿論的普遍質疑,到國會彈劾的高票通過,韓德洙重返權力核心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然而,在憲法法院的裁決下,他不僅清除了彈劾的污點,更以合法身份回歸權力巔峰。這一現象可以說是尹錫悅戒嚴事件發生以來又一次重大反轉,它不僅表明彈劾制度已成朝野鬥爭的新工具,也反映出國家制度在政治極化背景下的脆弱性與工具化傾向

這次官復原職,與其說是韓德洙個人的勝利,不如說是執政陣營一次短暫的喘息機會。對於執政陣營來說,韓德洙的回歸意味着尹錫悅有了一張“保命符”。然而,這張符的有效期恐怕並不長。因為僅僅幾個小時後,韓國法院便敲定了尹錫悅涉嫌“發動內亂”案的公審日期。從憲法法院的裁決,到地方法院對尹錫悅的起訴,韓國司法系統展現了罕見的分裂特徵。一邊是駁回總理彈劾,另一邊是推進總統審判。這種司法節奏的“錯步”,表面看是制度運作的正常體現,實則深藏政治角力的投影。彈劾與審判不再是純粹的法律程序,而是成為權力爭鬥的延伸。每一次司法判決,都是一次政治下注。

而這一次,尹錫悅可以說是近代以來第一位在任期內被以“發動內亂”之名送上審判席的韓國總統。這個指控不同於以往韓國總統在卸任後常見的貪腐問題,這是直接挑戰國家憲政秩序的指控,其性質之嚴重不言而喻。更令人注目的是,檢方指出其“在無戰時、事變等緊急狀況下,違法宣布戒嚴”。這種行為可以說是對民主制度的公然背叛。而尹錫悅方面則堅稱,實施緊急戒嚴是其履行總統職責的“正當行為”。但何為“正當”,誰來界定“緊急”?正是這類法律條文中的模糊地帶,給了權力過度擴張的空間。強人政治與法治之間,向來勢不兩立。戒嚴,無論在何種包裝下,一旦被濫用,便可瞬間點燃民意的烈火。韓國民眾對於“軍政時代”的記憶尚未徹底消散,尹錫悅這一行為,無異於在傷口上撒鹽。

一旦公審拉開帷幕,案件勢必牽動執政黨與在野黨的全面對抗。對於執政黨而言,這是一場必須背水一戰的防守戰,因為一旦法院裁定尹錫悅有罪,不僅意味着現任總統的徹底倒台,更可能引發對其政策路線、執政合法性的系統性否定,進而波及整個保守陣營的政治前途。而在野黨顯然早已布局良久,他們不僅試圖通過司法手段清算尹錫悅,更希望藉由這一案件為自己塑造一個“守護憲政、伸張正義”的政治敘事框架,進而在民意和輿論場中確立道義制高點,為今後的權力重組和大選布局打下輿論基礎與政治正當性。

案的推進過程中,無論是證據的博弈、證人的出場,還是法庭內外的民意動員,都會成為兩個陣營攻防的主戰場。更重要的是,一旦法院進入實質性審理階段,執政黨將很難再以程序性手段拖延或轉移焦點,反而可能被迫面對過去權力運作中的灰色地帶與政治污點,被動應戰。在野黨則極可能進一步發動政治攻勢,掀起彈劾之外的社會運動,試圖用群眾壓力迫使法院加速審理進程,甚至提前裁定走向。這不僅僅是一場審判,更是一場關於權力歸屬、社會認同和制度方向的“革命性”較量。

4月14日的那一刻,不只是尹錫悅命運的交叉點,更是韓國政治文化的一次體檢。從盧泰愚到朴槿惠,從“總統流亡”到“總統入獄”,再到如今“在任總統公審”,韓國的權力循環路徑令人不寒而慄。尹錫悅是否會成為又一位走下神壇的政治領袖?又是否能從中翻身?從當前局勢來看,變數固然存在,但希望渺茫。民意已漸冷淡,司法機構已步步緊逼,而在野黨更是乘勝追擊。這一切,早已不是總統職務更迭這麼簡單,而是整個韓國民主制度對自身邊界的再一次審視。